心理干预对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10-06-15张金花马春霞黄金格朱金华刘常权
张金花 马春霞 黄金格 朱金华 刘常权 李 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 2月~ 2009年 6月我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 68例 ,均经颅脑 CT或 M RI确诊。按住院号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 36例和对照组 3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受伤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等措施并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对每位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加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合理干预,干预次数每周 3次,30min/次。
1.2.1 健康教育 颅脑损伤是一种意外伤,对于突然的意外打击,常使患者产生焦虑、脾气性格的改变、自卑、抑郁、动作迟缓、记忆力减退、不思饮食、头痛、头晕等,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个体化、整体化的指导和健康宣教,对家属给予理解、关心和心理支持,鼓励宣泄、倾诉以发泄抑郁情绪,从而减轻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2]。同时指导家属不断地呼唤患者,给患者讲述最关心、最难忘的事情,刺激患者大脑,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记忆力。
1.2.2 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通过和患者的接触与交谈,了解患者的生活现状,指导他们生活上哪些可以自理,哪些情感对身体有益,哪些情感对身体有害;使他们面对现实有一个正确的思维过程,增强自理能力 ,改变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协助患者主动参与日常生活活动,促使患者逐渐减少依赖性,尽可能地自己照顾自己;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通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相关的典型病例引导患者对颅脑损伤的认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采用认知重构,力图改变患者的负性思维。
1.3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进行i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 果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部位、GCS评分心理干预前统计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两组比较,心理干预组记忆力减退、脾气性格改变和抑郁明显低于对照组(i2=10.57,i2=7.02,i2=5.99;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动作迟缓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心理干预效果比较[n(%)]
3 讨 论
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是指脑震荡和轻、中度脑挫裂伤自主神经失调、脑血管舒缩功能和血脑屏障功能紊乱,造成脑水肿、脑缺血、缺氧,脑皮质及皮质下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经久不愈的精神性症候群,与脑器质性病变为主的颅脑损伤后遗症有所区别。颅脑损伤患者经抢救治疗后,97%有精神或躯体方面的缺陷。其中 1/3有身体方面的残疾,2/3有认识障碍[3],可直接影响患者恢复生活能力。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经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记忆力减退、脾气性格的改变和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表明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颅脑损伤的致残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负担。尽早使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到家庭或重返社会,成为患者和家庭的迫切要求,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外伤性脑损伤患者常有明显的认知障碍。有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明显改善外伤性脑损伤患者强迫性神经失调症状。脑外伤所致残疾的持续时间和新的残疾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脑外伤患者的个性特征在脑外伤后的心理调节过程中起关键作用[3]。因此,脑外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把临床治疗与心理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促进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早日恢复。
[1]苗淑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23-126
[2]李奇,阎成美,李蓉.重型脑外伤患者家属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1-3
[3]章泾萍,孙玉.早期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7,7(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