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氮平与西酞普兰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2010-06-15杜贵平周贯卿孙秋云寇建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西酞氮平普兰

杜贵平 周贯卿 孙秋云 寇建华

更年期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占更年期人群的5.8%,占更年期综合征的 78%。46%的妇女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其中约 30%表现为中、重度[1]。随着社会发展,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研究米氮平与西酞普兰对女性更年期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 2008年 1~ 12月住院女性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共 60例。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成米氮平组 30例,平均年龄 49.7± 3.5岁,病程 8.1±4.5月,疾病严重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项评分 26.7±4.9;西酞普兰组 30例 ,平均年龄 48.5±4.2岁 ,病程 7.1± 5.2月 ,疾病严重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 D)17项评分 27.2±3.6。两组病人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

1.1.1 入组标准 ①年龄 45~ 55岁;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CCMD-3)有关单相抑郁发作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 18分;④无严重躯体疾病,尤其是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和严重营养不良;⑤排除怀孕、哺乳、药物滥用者;⑥尚未进行抗抑郁剂治疗者;对于已服用抗抑郁剂者,均予药物清洗 1周;⑦全部对象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及同意。

1.1.2 排除标准 ①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型和快速循环型;②有严重自杀倾向者;③伴有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④有癫痫病史者;⑤继发于其它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的抑郁发作;⑥有严重药物过敏史者;⑦在 30天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⑧入选前 4周内服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者;⑨不能按医嘱服药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按住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所有人组病例均经 1周清洗期,米氮平组起始剂量为 15mg/天 ,5~ 7天加至 30mg/天,一直服用到观察结束;西酞普兰组起始剂量为 20mg/天,5~7天加至 40mg/天,一直服用到观察结束。两组观察疗程均为 8周。睡眠困难者可合并使用阿普唑仑0.8mg,禁用其它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电痉挛治疗。

1.2.2 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 于治疗前、治疗后第 1、4、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2]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HAM D总分≤8分;有效:HAM D减分率≥50%;无效:HAM D减分率 <50%。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以 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i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米氮平组痊愈 14例,显著进步 12例,进步 4例,无效 1例,痊愈显著进步率 86.67%;西酞普兰组痊愈 12例,显著进步 13例,进步 5例,无效 0例,痊愈显著进步率 83.33%,两组疗效差异不显著 (i2=0.81,P=0.368)。

2.2 两组治疗前后 HAMD-17分值比较 表 1显示,米氮平组治疗第 1周末 HAM D-17总分明显低于入组前,差异有显著性,在治疗的第 4、8周末,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表 1 米氮平组与西酞普兰组病人治疗前后HAMD总分比较 (±s)

表 1 米氮平组与西酞普兰组病人治疗前后HAMD总分比较 (±s)

评定时间 米氮平组 西酞普兰组 t P入组前 27.7± 4.9 28.7± 3.9 -0.429 0.178第 1周末 22.2±6.7 25.4± 7.1 -2.367 0.042第 4周末 11.4±8.2 12.6± 7.9 -1.443 0.086第 8周末 9.5± 6.2 8.9± 5.5 -0.558 0.165

2.3 不良反应比较 米氮平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增加 6例,体重增加 5例,口干 3例,嗜睡 4例 ,震颤或坐立不安2例;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干 8例 ,睡眠障碍 3例,恶心 3例,震颤或坐立不安 1例,烦躁或激越 2例,性功能障碍 1例,该组副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i2=3.86,P>0.05)。

3 讨 论

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没有明显增加,但抑郁样症状有所增加。更年期雌激素水平变化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未明了,可能的解释是:①雌激素退化学说:这种学说假设,低雌激素状态驱使更年期的心境症状开始恶化,即更年期首发抑郁障碍的始动因素是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卵巢)轴各个环节的调整作用失调,特别是与神经元突触间具有活性的神经递质等因素有关,如脑 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水平下降;②“多米诺骨牌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更年期的躯体症状 (如面部潮红、盗汗)导致睡眠障碍,白天嗜睡、能量降低,这些反过来导致白天心境变化[3];③有人认为两者缺乏特殊的病因学联系[4]。

西酞普兰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 5-HT的再摄取而产生抗抑郁作用;米氮平则是通过增强 N E能递质系统 ,增加 5-HT介导的 5-HT能递质系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抗抑郁的效果,两药对抑郁症状的改善均得到证实[5]。米氮平符合雌激素退化学说有关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致抑郁发作的病理机制。米氮平通过阻断突触前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而增加 NE释放,N E能神经元通过激动位于 5-HT细胞体上的α 1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 5-HT释放,升高大脑 5-HT水平。米氮平能激动 5-HT1受体产生抗抑郁作用,阻断 5-HT2、5-HT3受体 ,无失眠、焦虑反应。对乙酰胆碱受体、多巴胺受体亲和力低,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小。对重度抑郁和明显焦虑、激越和睡眠障碍的病人,比仅作用于单一递质的药物更有效。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结束时 HAMD-17分值无显著性差异,第 1周末米氮平组 HAMD-17分值明显低于入组前,说明米氮平起效较快,服药 1周即可起效。米氮平激动 5-HT1a可增加食欲,阻断 H1受体致体重增加,增加 NE释放致水肿,这些都是米氮平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其增加食欲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西酞普兰。但对于因抑郁而食欲减退、体重减少的患者,米氮平的这种不良反应可能有是有益的。西酞普兰对α受体、胆碱能受体、阿片受体、苯二氮卓类受体等的影响都很小[6],其不良反应主要与 5-HT有关,反应较轻,可自行消失,故易被患者所接受。

本研究认为西酞普兰与米氮平均可作为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用药,西酞普兰副作用轻微,易于长期维持服用;米氮平起效快,对于睡眠较差、焦虑明显的患者较适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

[1]赵更力,鲍月琴,渠川琰,等.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3):614-616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20-223

[3]蒋先胜.雌激素与情感障碍 [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2):119-122

[4]沈渔村.精神病学 [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4-702

[5]龚传鹏,徐汉明,向东方,等.西酞普兰与米氮平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54-155

[6]Nobble S,Benfield P,Citalopram.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y,clinic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CNS Drugs,1997,8:410-431

猜你喜欢

西酞氮平普兰
米氮平结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性研究
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