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1)
2010-06-13胡方方李东风谢静芳徐书雯叶安娜
胡方方,李东风,谢静芳,徐书雯,叶安娜
随着对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的迅猛发展,已知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内皮衍生因子,在急性脑缺血时发挥着重要的生物活性,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中医临床研究者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即使已经确立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也难于真正达到客观化,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将中医辨证客观化、微观化;从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角度阐明血府逐瘀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目前国内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O、ET含量变化基础研究较多,临床报道较少,而中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报道就更少,目前国内外均极少见有血府逐瘀汤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报道。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对我院6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 RI证实,发病时间小于 72 h,无伴肿瘤、严重感染及肝、肾功能损害,采用信封卡片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65岁~87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梗死部位、既往史等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血,采血后即接受治疗。对照组使用西药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调脂稳定斑块、降颅压、基础病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当归 12 g,生地30 g,桃仁15 g,红花5 g,赤芍12 g,枳壳12 g,柴胡10 g,川芎5 g,桔梗15 g,牛膝15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一剂。两组均治疗4周。
1.3 检测指标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抽取静脉血,采用定量ELISA法检测血浆NO,ET-1浓度。药盒由R&D供应商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步骤进行试验操作。
1.4 疗效评定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O和ET-1水平变化 治疗组治疗4周后NO、ET-1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4周后NO、ET-1水平较治疗前比较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周后 NO、ET-1水平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ET-1水平变化(±s)
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ET-1水平变化(±s)
组别 n NO(μ mol/L)ET-1(μ g/L)治疗组 治疗前 30 62.65±23.80 80.45±30.38治疗后 30 103.60±29.562)3) 57.66±14.882)3)对照组 治疗前 30 65.65±29.35 84.44±17.86治疗后 30 83.25±29.222) 70.46±17.06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26.04±4.24 9.32±4.572)3)对照组 30 25.27±3.25 15.78±2.65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5
3 讨 论
内皮素由21种氨基酸组成的血管活性多肽,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迄今所知体内作用最强、持续最久的缩血管因子。目前发现生物体内有ET-1、ET-2、ET-3和血管活性肠收缩肽(VIC)四种异性肽形式。人类的血管内皮细胞仅产生ET-1,在生理情况下,ET-1可作用于内皮细胞ETB受体,介导NO和前列环素(PGI2)的释放,在血管舒张和张力的短时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而高浓度的ET-1可直接作用于内皮下平滑肌细胞ET受体而引起平滑肌收缩[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升高,且ET-1水平与脑梗死灶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3];过量的ET-1引起血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血管痉挛,血液流速减慢,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几率增大,内皮损伤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脑血管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一氧化氮是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利用精氨酸合成的内源性血管扩张剂,在体内必须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才能生成。NO是一种血管/神经活性物质,具有调节血流,促进或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参与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兴奋毒性及炎症损害等多种作用,且与学习记忆有关[4]。
现代研究表明,ET-1和NO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两种重要的活性物质。在正常情况下,ET-1、NO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由于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导致了ET-1合成增多,而NO分泌下降,原来两者的平衡遭破坏,必然导致脑梗死边缘侧支血管强烈收缩,使病灶周围血管流量进一步减少,加重了梗死区的缺血缺氧,加大了梗死面积,神经组织进一步受损。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为其诸逐瘀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首。方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甘草十一味药组成,功能活血化瘀,舒气止痛。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渐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血瘀”。故气虚是致病的根源,血瘀是核心,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机制。瘀血阻滞与脑络、脑髓失养,可导致全身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出现健忘、言蹇舌强、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症状。因此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病的最常见证型,该病机贯穿于中风病始终[5,6]。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发现,本方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运行、抑制血栓形成、抗凝、降血脂[7]、抑制动脉硬化、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等功效。
本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能使急性脑梗死患者NO明显增高,而ET-1明显降低,且较对照组NO、ET-1影响更明显。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NO释放,抑制ET-1的生成而起作用;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改善,从而对缺血的脑组织起保护作用,临床上可控制梗死面积,使神经功能较好的改善。血府逐瘀汤与常规治疗脑梗死的西药合用,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3.
[2]杨健,唐朝枢,杨军,等.内皮素基础和临床[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83-103.
[3]李春盛,田茹敏.急性脑血管病病变性质严重程度与血浆内皮素-1的浓度关系[J].急诊医学,1998,7(1):27.
[4]刘颖,王晓颖,段有金.仙龙胶囊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体内NO含量和NOS活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65.
[5]包祖晓,赵国平.缺血性中风与气虚血瘀病机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4):45-46.
[6]刘苏.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探讨[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5):383-384.
[7]孙玉玲.血府逐瘀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30例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J].北京医学,2005,2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