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肺肾清热饮治疗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红外线热像图分析

2010-06-13杨明会窦永起何婷婷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5期
关键词:红外线温差证候

张 印 杨明会 窦永起 何婷婷

气道高反应性(BHR)是指气道对正常情况下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度应答反应的刺激物出现过度的气道收缩反应,可出现咳嗽、咯痰等一系列症状。笔者应用补肺益肾、滋阴清热中药治疗气道高反应性取得较好疗效,同时利用红外热像剖视技术,观察气道高反应性咳嗽患者上呼吸道红外线图像治疗前后的变化,探索中药疗效评价的新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4月-2009年4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气道激发试验阳性的咳嗽患者54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中关于气道高反应性的诊断,并符合如下纳入标准:(1)年龄 18 ~65 岁;(2)无心脑血管、血液系统及肿瘤等重大疾病者;(3)上呼吸道热态图异常;(4)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排除标准:(1)近3个月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2)不能很好配合者。

1.2 临床资料 将入选的54例气道高反应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18~60岁,平均(42.50±17.41)岁。对照组27例,男性13例,女性14例;年龄19~59岁,平均(43.92±16.60)岁。两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补肺肾清热饮:黄芪、党参、肉苁蓉、山茱萸肉、黄芩、麦冬、知母、芦根各15g。咳嗽痰多者加杏仁10g,全瓜蒌15g;喘憋明显者加补骨脂、淫羊藿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氨茶碱缓释胶囊,每次100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28d。

1.4 观察指标 总体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执行。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咳嗽、咯痰等证候积分参照《中医量化诊断》[3]计分标准。计算方法:疗效=(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由于炎症部位的血流量增加,则局部黏膜温度发生改变,可以通过红外线热像图反映出来。本研究采用重庆伟联科技有限公司红外线图像采集系统,利用计算机软件评价治疗前后呼吸道黏膜异常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温差的变化。计算方法:温差=热图异常部位平均温度-同等面积正常气道组织平均温度。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2检验、秩和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表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温差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治疗后温差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 <0.05)。

3 讨论

气道高反应性咳嗽具有病程长、症状易反复、病情迁延难愈的特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喉痒、咽痛等症状,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温差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温差比较(℃,± s)

组别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27 27 2.39±0.81 2.15±0.89 0.62±0.06*△△1.35±0.07*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辨证属肺肾不足、阴虚内热,临床上治以补肺益肾、滋阴清热,可以提高患者黏膜免疫功能,减轻气道黏膜炎症,从而取得良好疗效。

气道高反应性患者咳嗽症状明显,但实验室检查和胸部X线均无明显异常,评价疗效时缺乏客观描述气道炎症部位、范围和程度的指标,而红外线热像仪可以通过摄取人体黏膜或器官的红外辐射能并通过软件转换为直观的红外线热态图,评价炎症程度。本研究利用了红外线技术,观察气道高反应性咳嗽患者上呼吸道红外线热像图的变化,发现此类患者气道黏膜均存在一定范围的温度升高区域,温度较正常气道黏膜区域高1~2℃左右,且与咳嗽等症状的轻重程度密切相关,症状重者温差大、病变范围大,症状轻者温差小、病变范围小。随着患者治疗后症状的改善,高温区域的范围及其与正常温度区域的温差均有所缩小。因此,临床上可以尝试将上呼吸道红外线图像中显示的温差变化作为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1):817 ~ 8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0.

[3]徐迪华.中医量化诊断[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5.

猜你喜欢

红外线温差证候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仪设备在蓄电池充电站中的应用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北方冬季养猪当心“四差”
温差“催甜”等
低级热温差发电器的开发应用研究
马钢11号高炉炉缸二层水温差升高的处理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药外敷配合红外线治疗药物性静脉炎41例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