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ma钉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2010-06-11曾辉东
曾辉东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占髋部骨折的60% ~70%[1]。笔者自2004年3月至2009年4月,采用Gamma钉和DHS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52例,其中124例得到随访。现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中男83例,女41例;年龄28~78岁,平均(53.4±10.5)岁。致伤原因:跌倒碎伤71例,车祸伤26例,坠落伤18例,重物砸伤9例。左侧66例,右侧58例。伤后24 h内32例,伤后2~7 d 44例,伤后8~14 d 30例,伤后>2周的18例。本组124例粗隆间骨折按Evan’s分型,I型I度12例,I型II度22例,I型III度45例,I型IV度36例,II型9例。入院后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继之予手术治疗,其中采用DHS71例,Gamma钉5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行胫骨结节牵引,维持骨折端的相对稳定性,避免加重周围软组织损伤;常规行术前检查,排除严重的心肺脑疾病;术前常规备血200~800 ml;术前常规30 min静脉给予抗生素。
1.2.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内插管麻醉,C臂X光机透视监控下进行复位。取患者仰卧位,臀部垫高,患侧髋部抬高15°,股骨粗隆部股外侧切口。DHS组切口通常为10~20 cm,经股外侧肌适当剥离显露暴露股骨大粗隆下及股骨干上段,在直视下将骨折块解剖复位,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置入DHS;Gamma钉组取大转子上方纵形切口,长约4~10 cm,显露大转子尖部,在其顶端前1/3偏内侧定点开口,选择合适的Gamma钉,用手轻微旋转推入,尾端平大粗隆顶部,拧入长度合适的股骨颈拉力螺钉2枚。两组术中均用C臂X光机检查骨折复位及固定情况。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4个月。住院期间均无死亡病例。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数据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数据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数据比较(±s)
注:Gamma钉组与DHS组比较,*P<0.05,或**P<0.01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ml)术后出血(ml)住院天数(d)切口长度(cm)DHS组 71 132.4±24.7 382.2±110.5 134.8±62.2 18.4±5.8 14.4±4.5 Gamma钉组 53 75.5±17.2** 237.1±79.6** 113.1±53.4* 16.2±3.3* 7.8±3.1**
2.2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及并发症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及并发症率比较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伤后可出现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查体可见患侧粗隆升高,局部肿胀及瘀斑,局部压痛明显,叩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ITF的治疗目的是使骨折获得良好复位,坚持早期内固定,减少并发症,并尽可能恢复伤前活动功能。DHS是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稳定的内固定器,符合股骨上段生物力学特点,具有加压和滑动的双重功能。但随着应用病例的增多,DHS的不足和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松动、切割、断裂等。本组研究中DHS组就有3例钢板螺钉松动退出致内固定失效。另外,由于DHS加压作用强且持续进行,故易造成骨质疏松患者折端压缩而见尾钉退出,或滑动螺钉切割股骨头而出现骨折移位、髋内翻畸形、下肢短缩等。Gamma钉属于髓内固定,其主钉位于髓腔内,负荷传递为内膨胀挤压式,较大提高了骨折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研究报道[2],髓内固定比髓外钉板更加稳定,手术及住院时间缩短32%,失血量减少24%。两组内固定方式的比较,笔者认为Gamma钉术适合非严重骨质疏松的各种稳定、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及逆粗隆间骨折,因髓内固定符合生理力线,承受压应力、剪切力的力距小,能有效避免应力集中于股骨粗隆骨折部;对于股骨大粗隆部较完整,骨折尚稳定者,宜选用DHS固定术,因其固定可靠,支撑力和抗弯力均较强,不仅能防止股骨头旋转,还可早期功能锻炼。本研究结果示,Gamma钉属半开放手术,置入内固定物时主要在X线监视下进行,因而创伤小、手术出血少、血运破坏少、骨折愈合快,与DH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郑超,伍骥,王琦,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评价.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9,8(3):230-234.
[2]陈松,雷青,李岳峰,等.DHS、LPFP与PFN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前瞻性对比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