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术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会
2010-06-11姚柱炜蒙剑锋栾宏权
姚柱炜 蒙剑锋 栾宏权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最早报道于1857年,发病率较高,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1]。CSDH多见于老年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5:1。血肿以单侧多见,双侧占20% ~25%。治疗上,不同阶段有不同方法。本文对我院1999~2009年10年来我科收治的CSDH患者89例2种方法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①钻孔组:51例,男37例,女14例,年龄58~82岁,平均67.2岁。其中有明确颅脑外伤史37例,服用抗凝药物治疗者5例,其他不详9例。临床表现:以偏瘫、失语、癫痫等局灶性症状为主的29例,以头痛头晕为主的9例,以颅内压增高为主8例,以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精神失常等智力精神症状主4例,脑疝1例。CT表现:单侧血肿34例,双侧血肿17例。血肿量60~160 ml之间;②硬通道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25~84岁,平均62.1岁。其中有明确颅脑外伤史28例,服用抗凝药物治疗者2例,有明确血液病1例,其他不详7例。临床表现:以偏瘫、失语、癫痫等局灶性症状为主的19例,以头痛头晕为主的7例,以颅内压增高为主8例,以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精神失常等智力精神症状主4例。CT表现:单侧血肿26例,双侧血肿12例。血肿量50~170 ml之间。
1.2 手术方法 ①钻孔引流组:选择血肿较厚、仰卧时血肿较低位置作切口,钻孔,置入软硅胶管一条(血肿范围广时2孔2条),反复冲洗至引流液澄清,接引流袋3~5 d;②硬通道引流组:选择CT上血肿最大层面中心部位偏前1~2 cm,电钻将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20 mm长钻入血肿腔内,反复冲洗至引流液澄清,接引流袋3~5 d。
1.3 研究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对2组手术方式预后结果,引流时间,是否出现术后积气积液、再出血、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这些项目作为统计分析指标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钻孔组 治愈50例,死亡1例(因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死亡)。出现并发症26例。
2.2 硬通道组 治愈38例,出现并发症4例。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例,%)
从表上比较,两组治愈率及引流时间无差别,但出现并发症有显著差别。
3 讨论
3.1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多为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破裂,血液流至硬脑膜下腔后逐渐凝固,2周左右血肿开始液化,蛋白分解;以后血肿腔逐渐增大,引起颅内压不断增高,进一步对脑组织造成压迫,使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促使血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倾向于Putaman和 Cushing提出的血肿外膜缓慢持续出血导致血肿扩大的发病机理的理论。①血肿被膜反复出血:血肿包膜与硬脑膜粘连部分为外膜,含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过度产生和分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激活嗜酸粒细胞释放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而溶解溶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溶解导致血管易于出血,从而使血肿不断有新鲜血液,这使红细胞增多的同时,嗜酸性粒细胞也不断增多,进一步造成局部高纤溶状态,如此形成恶性循环;②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在血肿被膜的硬脑膜层不断释放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质(t-PA)到血肿腔内,作用于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促使纤溶活性增加,造成溶血和小血管的再出血,从而使血肿体积不断增大。另外,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前激肽释放酶系统亦可能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2]。
3.2 CSDH钻孔引流后多残流颅内积气,但多能在1~2个月内吸收。引起颅内积气的主要原因是:①由于血肿引流后,颅内压下降,有时颅内产生负压,空气从引流管内被吸入,或从硬膜破口的活瓣吸入颅内;②血肿引流后受压脑组织未能很快膨起,脑搏动产生负压,空气通过硬脑膜破口的活瓣被吸入硬脑膜下;③室温下的空气积于颅内,体温的作用使其膨胀而张力增加,同时空气中所含氮气吸收较慢;④术中用生理盐水冲洗时,把空气注入血肿腔,术毕未能将空气排出[3]。开放式的软管冲洗,迅速引流腔内血液,而脑组织并不能在短时间内随之复位,导致硬膜下积液的增多;同时又可能将大量的空气带入颅内,聚集于颅腔的高位而不易引出,最终造成张力性气颅[4]。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2%~16%[5],并且在用硅胶管冲洗过程中容易损伤蛛网膜形成硬膜下积液。硬通道钻孔引流术将碎吸管置于血肿腔的中部,同时密闭式硬通道与颅骨及头皮贴合比较紧密,穿刺成功后立即行闭式引流,自始至终引流管保持密闭,同时引流速度缓慢、有利于脑组织回复,减少颅内积气、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即使有颅内积气,量也不多,不会形成张力性气颅。
3.3 术后常见的复发原因 ①老年患者脑萎缩,术后脑复张较慢;②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残留较多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使血肿内膜缓慢持续出血;③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6]。硅胶管置于硬膜下,与脑组织接触面积大,易于损伤脑表面小血管造成新鲜出血,而硬通道针头接触面积小,再出血的机会减少。
3.4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感染机会比较小,考虑与引流时间长短,细菌沿引流口进入颅内导致。两者引流时间无明显差别,但是硬通道不需切开头皮,引流口与颅骨密闭,感染大大减少。术后每天予碘伏纱块外敷引流管口能降低感染。
3.5 钻孔引流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是硅胶引流管较硬,反复多方向穿插,引起蛛网膜及软脑膜破裂,使蛛网膜下腔与血肿腔相通,拔除引流管后硬膜不能及时修复[6]。碎吸针管口较小,拔管后很快闭口。不会出现脑脊液漏。我们在拔管后还加缝1针,能减少漏的机会。
我们认为硬通道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以下优点:①YL-1型穿刺针设计合理,针钻一体,一次直达颅内血肿,且颅骨恰好锁住针头而固定,不会左右摆动损伤脑组织;②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对全身重要脏器的影响很小,且穿刺本身对脑组织无影响,即使心肺功能差的老年人也能耐受;③手术操作简便,时间短,20 min左右即可完成,且手术在病床边即可完成,无需搬动患者;④入颅创口小,出血少,创伤小,且引流通道密封性好术后恢复好;⑤硬通道引流后发生颅内积气、积液,颅内感染、血肿复发、脑脊液漏,特别是张力性积气的发生率和再手术率低于钻颅引流术;⑥所需设备简单,不需贵重设备。可作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首选方法。
[1]刘明铎,王忠诚,段国升.实用颅脑损伤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64.
[2]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79-180.
[3]宰德富,李明.微创颅脑穿刺引流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50-151.
[4]江博雄,邓春红,罗春晓.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策略与并发症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5):340.
[5]杜贵胜.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张力性气颅5例.山东医药,2004,43(32):76.
[6]胡胜,裴永恩,戴学文.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解剖与临床,2006,1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