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必须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

2010-06-09王世发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课题课外阅读报告

王世发

梁启超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教会如何读书。”叶圣陶先生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强调了阅读的重要,叶老认为,如果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张志公先生曾说:“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历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几位大学者把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透彻。作文教学要产生好的效果必须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

一、“读”是提升写作素养的根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诚哉是言!要提升学生写作素养,必须指导学生多读书。传统语文教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抓住了“读”这个根本,在“读”中积累,在“读”体会,在“读”中消化,在“读”中吸收。过去私塾先生读起书来摇头晃脑,是进入了文章的“佳境”,体会到了文章的妙处。语文教学不能不让学生多读一点书。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读的书太少。学生没有“读”的积累,怎么可能写好文章呢?

2009年荆州市高一学年考试有这样一道名著阅读题:《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__________,“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__________。调查分析,该题答对的仅三成,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居然将“义绝”写成了曹操、刘备、张飞等,闹出笑话。这是一道与读书有关的题目,只要读了《三国演义》,这道题目就十分简单。语文教学现状表明:高中生很少读书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没读书,语文课在干什么呢?大家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语文课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那一些“课文”,然后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那些训练题,学生满脑子的是非符号、ABCD,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是培养学生成为做题的“熟练工”,训练成解题的“机械化队伍”。做题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的作用在哪里?语文教学长期在一种误区里打转转,学生的母语水平怎能提高?李白、杜甫、白居易没有做什么训练题,韩愈、柳宗元、苏东坡没有做什么训练题,鲁迅、郭沫若、茅盾也没有做过什么训练题,不都成了一代文豪?这些文学家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们知道,杜甫年少时代是“群书万卷常暗诵”,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鲁迅从小认真读书,冬天的晚上,夜读难耐,他就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额头冒汗,他用这种方法驱寒坚持读书,最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叶老的教诲。语文教学千改革,万改革,“读”是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根本。

二、从有计划地“读”抓起

读书要有计划。《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对指导学生读书有一个具体的规划,这个规划既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古诗文240篇(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一个模快设计了“名著导读”专题,共提供了10部名著,每个模块2部,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是《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语文2(必修)是《家》和《巴黎圣母院》,这些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课外自主的去阅读。语文必修课设计“名著导读”专题意在落实和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具体要求。选修课教材五个选修系列中设置了一个专项系列“文化论著研读”,其要求是“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在学好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青春年少须苦读,年华不负苦读人!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阅读名著制定一个计划。如高一年级可指导学生读《论语》、鲁迅杂文、徐志摩诗、朱自清散文、郁达夫散文等;高二年级指导学生读《庄子》、《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哈姆莱特》,还可读鲁迅杂文、《雷雨》、《茶馆》等;高三指导学生读《孟子》、《红楼梦》、《复活》等。

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把阅读与做读书笔记结合起来,把阅读与举行读书报告会结合起来,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定期举行读书笔记展览,定期进行写作交流。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泛读、精读、速读、抄读、背读,还有做卡片、列提纲、编索引、作批注等等,让学生在长期阅读实践中,形成读书习惯,提升写作素养。

三、做好“读写互促”的训练

笔者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则材料,很受启发。一位中国留美学者把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带到美国上学。五年级时,儿子领受了老师布置的一份作业: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为了完成这份作业,儿子放学之后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包的书来。几天之后,一篇题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的研究报告打印出来了,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万里长城,从象形文字到印刷技术,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洋洋洒洒。不仅有章有节,而且文章后面还列出了长长的参考书目。不久,儿子又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了另一篇作业——《我怎样看中国的文化》。

从这篇《儿子的研究报告——我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我们能得到很多启示。为什么我们就没有想到布置学生写一些研究报告,以研究报告的写作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细细想来,写研究报告的确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第一,学生课外阅读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读书目的不明确是当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不明,阅读的随意性就大,针对性不强,阅读的有效性就欠佳。而为了写研究报告而进行的阅读就不同了,它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为报告提供素材。这样的阅读是有目的的阅读。

第二,学生课外阅读应该具有科学的选择性。不加选择的阅读是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写研究报告明确的目的性能使学生对所接触的书籍进行科学的选择。

第三,学生课外阅读应该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求甚解,马马虎虎是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关键问题。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在为写研究报告而展开的阅读中是没有“绿灯”可行的。即使是泛读,他也要找到有利于研究报告的材料,否则,这本书就算白读。因而,这样的阅读,是有成效的阅读。

我们不妨设计这样几个“课题”供学生研究:

第一,“上周××报各版综述”。要求学生就某份报纸作一周的阅读,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综述来,对各版主要内容作概括介绍和分析评价。这个课题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报习惯。

第二,“×部文学名著中的艺术形象之比较”。要求学生精读师生共荐的30部中外文学名著中的1~2部(或2~3部),就其艺术形象的各个侧面进行比较、研究,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报告来。这个课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

第三,写小型专题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侧面,如文化方面的、科学方面的、体育方面的、经济方面的,让学生大量搜集和阅读材料,做文摘卡,做备忘录,写不少于6000字的综合性报告。这个课题旨在引导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他们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写作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适时。就是要把握课题下达的时机,把握好课题完成的时限。如第一个课题,宜在课程比较轻的学期初,一周内完成。第二个课题可在学期初下达,期末完成或者暑假前下达,暑假中完成。第二,适量。就是把握好课题研究的阅读量,把握好课题研究的写作量。第三,适性。就是要把握好课题研究中的个体适应性,把握好课题研究中的特长发挥度。读写互促,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坚持开展读写互促活动,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课题课外阅读报告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报告
报告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报告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