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粘连教学思想下的个性化作文教学

2010-06-09黄瑞夷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黄瑞夷

【摘 要】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之所以出现语文教育界痛心疾首的作文个性泯灭现象,教方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贯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写,学生必须按照他的要求那么写。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应当是学生想怎么写,教师就协助他那么写。所以,个性化作文教学应当先知道学生想怎么写,教师再教,而这教也不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是教师先分享学生的作文构思,交流之后有什么启发,这启发能否促使其完成习作,这就是粘连教学思想。

【关键词】粘连教学思想 个性化作文 分享启迪 去个性 存个性 促个性

写作过程是个体静默运思的过程,写出的作品是个体生活的反应,是个人思想感情的流露,如此个性化的活动,怎么会出现作品雷同、失个性的写作呢?不可否认,在众多因素中,去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去个性化作文教学、存个性化作文教学、促个性化作文教学,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三种作文教学模式。

去个性化作文教学

去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创设一个作文生活情境,让不同个性的学生一起进入这个相同的情境,过一个集体的“作文生活”,然后让学生代表来描幕这一生活,或是让范文说话;教师强调的是要像某某同学说的一样,有详有略、思路清晰、感情充沛,或是像范文中的作者一样语言优美、句子生动。把不同的学生带进一个共同的生活,获得一个相同的思路,收集相似的语言,表达共同的认识、抒发一样的感情。这就是去个性化的作文教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模式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学生不会写,没有内容写。对此,教师只好设法解难,没有内容写便创设情境解决材料之难;不会写,只好让代表说过程,把要写的活动内容按写作的过程说出来,解决运思之难;语言贫乏,只好读范文,学语言用语言。

在实践中这一教学模式基本上占主流。很多教师在课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法中,也是这样,为了教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而进行去个性化作文教学。

存个性化的作文教学

存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是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创设一个作文生活情境,让不同个性的学生一起进入这个相同的情境,过一个集体的“作文生活”活动,然后让学生代表来描幕这一生活,或是让范文说话。所不同的是,教师强调的不是“要像某某一样”,而是强调他与他不同的是什么?某某同学这样写好在哪里?不同的学生过共同的作文生活、获得共同材料的同时,强调的是思维的角度变化,强调材料使用的详略差异,语言使用的不同风格,在对比中保留学生的个性,但不会写的大部分学生,依然只能步会写同学的后尘,依然是作品雷同,个性丧失。尽管如此,在实践中,还是比较知名的教师才可能实践这一教学,也算是一个大支流。

促个性化作文教学

促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教师深思写作要求,对此进行多方设想,在心中预备好多个活动情境,多种运思角度,有多种感悟。然后,让学生先谈自己的初步想法,教师静静地倾听,在心中悄悄地归类,在完成这一步骤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情境创设,然后分享剖析的角度,进行思路的启发碰撞,让学生在原有底子上得到新的感悟,促进学生个性的表达。教师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特色,是在其特性之上进行的促个性的引导,这种促个性的作文教学,就是粘连教学思想的具体实践。这种促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的,在名家、名师的实践中见得较多。

什么是粘连教学思想

粘连思想出自美国学者莫里斯·比格的《学习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一书,是现代实证派的心理学思想,后来“认知——场心理学派”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驳与光大,认知——场心理学派认为:心理的实在是个体当下的心态与其当下所醒活的经验去应对眼前的刺激的活动。这种活动会遵循粘连原则——指一事物附着另一事物,以致一事物再生后,另一事物也随即出现。这种关系正好反映了课堂上的教与学关系,即教与学是一种粘连关系——教师的教是附在学生的学之上的,只有出现学生怎么学后,才诞生教师的怎么教。以这一关系为教学指导思想,就体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关系,师生教与学的辨证关系,体现师生心灵相互碰撞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那么,粘连教学思想下的作文教学是怎么把个性化作文的教学方法、技巧如何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

1.先听后导。

把习作要求或是文章当作教学的目标,然后,对要求或文章的技能进行分解,化为若干个知识点,再传授给学生,这样的作文教学是要不得的。

曾听过许多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在一节课中不断地引,不断地问,表面上似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质却是以淹没学生的个性为代价,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这一点还可以从大量文章中得到佐证,教育教学类杂志上的课堂教学实录都是“师:生:”或“师:生:生:”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师生之间不断地交流,而且总是师在先,生在后的。师的心里装着的学习进程,学生不知道,就被教师牵着团团转,而教师呢,也不知道学生肚子里有了哪些货,哪些要讲得深入,哪些可以不用讲,只是按自己的备课预计,一股脑地向学生导,说是导,实际上却是牵着学生灌。教学效果自然是去个性的。

粘连教学思想的“教师的教附在学生的学中,学生的学出现后,才诞生教师的教。”这就是告诉我们教师的备课仅仅是教师自己的设想,所谓的“教法”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实际是什么样的,能否按照预设上课,还是未知的。

因此,粘连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自己备课的基础上,先不急于传授给学生,而是呈现教学要求或作文题目或情境后,让学生先进行思考,构思出写作思路,用纲要方式把自己的构思图解出来,教师观看、思考学生的图式或听学生叙述,在心里进行分析:“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能力与技能?在这个基础上我还要指导什么?这个学生写这次作文的优势在哪里?我怎么帮助他巩固这项才能或是让他凸显自己的这些个性……

在教师看完学生的作文结构图,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之后,才逐渐明晰自己的教学进程。这样课堂教学,就算是写成教学实录,表达出来的一定是“生生师”即大段式的众多的“生说”后才出现“师:”或“师:生:”形式。没有教师先入为主的“导”的情况下说出的想法,才是学生最原始的、最具个性化的思想,明了的学生的想法后,教师的“后导”也就有针对性了,明确了学生缺什么、要什么,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点拨什么、教学什么,使教学不再盲目。

2.分享碰撞。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是个人生活、阅历的结晶。是不易教甚至是不可教的,潘新和教授曾说过,生活到什么程度,就作文到什么程度。对生活的认识、提炼、感悟,外人是无法传递给他的,只有个体自己才能完成。写作理论、写作技能在文字时,都是没有温度的共性的死的知识,只有写作者钟情于它们,倾注自己的热情后,才能复活,这种复活后的理论、技能,就带着个体的习惯与温情而具备了个性化特征。

所以,把写作的方法视作知识来传授,是失个性的。再者作文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性语文能力更能体现个体的独特特征,使得教师教学无可适从。虽然不可教,但是却能想法设法让写作个体感悟,也就是说不可教但可以启迪,而启迪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分享。也就是说,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往往不是讲解作文知识,也不是在一问一答,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己答出某些写作知识,而是一种分享知识的应用体验,即创作过程的情与智的分享。

创作必有心得,这种超越文章的心得对创作者而言,是有相当大的启迪性的,为什么会诞生一篇文章,是因为什么的诱发,引发了什么思想?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构思过程;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目的或文章要达到一个怎么样的效果,在运思中采用了什么措施等,不仅对学生的吸引力强而且很能激起学生相似的经历,引发创作的欲望,完成习作的表达。

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只有自己不断地创作,才有能和学生分享的本钱。在倾听学生的构思之后,快速而针对性地提取自己的相似写作经历,跟学生进行分享,学生就能在倾听中获得你想要给他而无法给他的,能学会你想要他使用而他却不会使用的写作技能,因为他从你的描述中获得了彻悟,而使某些理论融进了骨子里,真正成为他个人的财富。

3.亲知砺练。

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引用叶圣陶的理论说,作文教学不主张“授知”,主张“亲知”。确实,作文本身就是一个亲知的过程,授知的内容是很容易丢失的,而亲知的收获却伴随终身。

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也可以看到这点,很多学生写某些内容一再重复,你授予他新的内容,他不去用,却总是用他常用的,甚至不厌其烦,何故?就是因为那是他们的亲知,是刻骨铭心的。而亲知,如果只理解为生活实践,那就窄化了,应当包括广泛的阅读,学生自己的兴趣阅读,就如同听教师的分享一样,对他的写作是有启迪作用的,阅读过程就是他们分享作家智慧的过程,作家的个性会对他的个性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发他的共鸣而使他有写作的冲动,在构思中、行文中就会获得亲知。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里的语言,反应的不仅仅是字里所蕴含的意义,更隐含有作者背后的阅读网、思维方式网,这些个性化的特征都是对生活亲知砺练,沉甸而得,是无法授知的。

所以粘连思想下的习作教学,不主张在未听学生已有基础时就传授,而是要求教师在知晓学生的基础上,把学生导向更宽广的阅读空间去,用教师广泛的阅读体会与学生分享,在碰撞中让学生阅读的心热起来,写作的心动起来,在写作的实践中学习写作,在阅读的实践中感悟写作。

4.导例自悟。

写作的主题往往是从生活中来的,这种思想的诞生就像一扇内开的门,外人怎么努力都是无效的,只有学生自己能开启,所以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唤起学生开启内心大门的心智,这种唤醒也只能通过分享来碰撞与启迪。粘连教学思想下的实践通常是采用导例分享法进行教学,即,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汇报后,知晓学生的不足后,即兴去寻求生活或经典作品中的片段,截取一片段进行自悟分享,让学生在聆听中获得自悟,完成本次的写作要求。如生活片段的导例,就可以截取吃饭、穿衣、握手等生活片段,教师把自己的感悟与学生分享,在构思中与学生分享“以小见大法”等,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小细节里都充满着不同的理解视角,有着很多的意义可以挖掘,感生活悟是要用心、用自己的库存去掘取的。有心有思就会有悟,对生活的小细节都达到有所悟时,作文已成为生活的乐趣之一了。一个爱写乐写的个体必是个性鲜明的,文如其人,写作主体的个性也尽在其中。

参考文献:

[1]莫里斯·比格.教学的理论与实践[Z].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黄景容.写作心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