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
2010-06-09王波
王波
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经常发现学生的习作要么内容似曾相识,要么就干瘪的几句话,文章缺乏新意,没有“人情”味。写作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而学生这种捉襟见肘的写作状况也影响了语文知识的整体学习。因此,写作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心病。这种没有新鲜感、内容空洞、情不真意不切的写作现状,让学生厌学、教师头痛、家长无所适从。以至于无论教师怎样谆谆教诲,家长怎样购买作文秘籍,还是撑不起学生写作领空的新气象,一个“顽症”摆在语文教师的面前。
事实证明,单靠主观愿望与满腔热情,在教学当中经常事与愿违。其实,只要我们在教学环节中认真分析,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作文教学出现老大难,部分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势,即教师的初始期望值越高,对学生的要求就越高,导致忽视了写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反而把学生的写作思维束缚了。甚至,仍有很多教师认为,提高写作水平只需在写作课上要多讲技巧即可。与此同时,许多家长也想当然地认为写好作文就是要多背诵例文。
因此,学生很难跳出事先设下的“陷阱”,学生童稚天真的手笔要去迎合教师的想法,肯定只会写出挤牙膏式东拼西凑的补丁文,表达苍白、情境无味,加上教师批改作文时,给出的评语或是打击或是笼统,长此以往学生听到写作心里就紧张,久之,对写作文逐渐产生了惧怕心理,如此一来,怎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呢?这种局面的改变期待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转变,如何把作文与生活、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而非围绕教师的思维转,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既然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已经形成,那么教师如何化解他们的忧虑,重塑他们的信心就是问题的关键。这样,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
要使学生真正走出写作的困苦状态,教师就必须把握好自己在教学当中的角色—引导者。
一、在用教材教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潜移默化地培养鉴赏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兴趣。对文章结构、主题等进行分析时,也应该注重对文章的情感思路展开分析,进而介绍作者的写作缘由和生活经历等背景知识,由教材到生活、再到写作,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情感酝酿。
语文的外延是全部生活,在思考中发现素材,才会审视自我,以此为中心,辐射周边社会。新教材大多数文章都以“自我”为视角审视生活,观察世界,学习时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自我反思,在自我反思中表情达意。鼓励他们敢于描摹自我,表达真我,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个性视野。当教材中的情或议已成写作的酵母时,学生就会在创设的情境里展开联想进而生发出自己的真感情,就会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定会不乏新意。
同时,在教教材时,也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如表达方式、布局结构、细节描写等,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时要突出写作要素,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这些要素的重要性,并感受阅读经典带来的愉悦感,从而在日后的写作中增强写作的自觉性,不拘泥于形式,敢于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另外,在阅读教材时,也要教会学生作眉批的习惯,碰到触动自己的表达欲望之处,就立即在旁边写下来,积累这些即时感受,形成“断章”,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消化、吸收学到的知识,并为我所用。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教材的素材有限,个人的生活经验也有限,这就需要通过课外书籍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知识的积累有助于丰富写作素材。吕淑汀先生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得益于课外书籍。阅读时,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新奇感,这种新奇感促使他们去发现生活、认识生活。布鲁纳说过: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正确地说,它包括作者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文学作品饱含作者对人类情感和生命状态的关注,学生极易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这可以激发他们对生活进行反思、对自我进行反省,某种情愫油然而生,产生“述之以为文”的创作欲望。从而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如今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自然的书刊很多,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写作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
因此,语文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优秀作品,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
三、改变传统的命题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拟题,自主写作
作文的目的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要做到表情达意,写作教学就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如今话题作文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不再需要按教师的意愿去闭门造车。一段材料,一个话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见解,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他们也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要求,而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的观点和抒发的情感应生成于对材料或话题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的自主能力增强,想象的翅膀被展开,表达就会得心应手,并且自主拟题的权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概括能力。教师又可以根据他们的拟题和写作过程把握其思维状态,也有利于对其实施正确引导,做到有的放矢。许多学生喜欢写日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日记这块阵地,鼓励学生写真我感受,由写日记容易这一事实来帮助他们认清写作的源泉来自何处,重塑他们的写作信心。
当然,自主写作绝不等同于让学生天马行空、任意妄为。把握话题和有感而发,是教师进行引导的两个重点。
四、批改作文时,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乐于写作的心态
对学生来说,一旦自己的习作被教师赏识,会产生一种荣誉感,哪怕一点点进步得到表扬,也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因而会逐渐对被表扬的事物产生兴趣,投入精力,这种动力只要产生,写作兴趣就很容易被激发。大多数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就像在从事一个专门挑毛病的工作,学生的习作常被批得体无完肤,到处是红笔圈点,错别字、语句不通、层次不清晰、内容不充实等等,是教师们惯用的批语,有些评语甚至还带有讽刺意味,似乎只有这样做,学生的文章才能写好。事实上,天天批改,天天强调,但学生们依旧我行我素。教师的用心良苦对他们似乎根本不起作用。此时,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也许将会别有洞天。多给些表扬,多发现文章的闪光点。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经过多次鼓励,他们也能重新树立自信心,而自信是写作的最佳源泉。
另外,教师平时批改作文时,非常吝啬高分或满分。虽然文学创作没有十全十美。但从学生的作文来看,能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富有创意和文采的文章,也是难能可贵的。一个高分,就是一种鼓励,一种支持。这种激励作用就会给予他们一种信心,一种动力,如同心灵鸡汤,营养无限。
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开发领悟能力也至关重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以及思想观念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悟出的道理也就不同。悟性的开发,可帮助学生逃离一些经验教条,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更自由,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语言的模糊性,让学生在领悟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出了创作欲望,任何细节都能倾注他们的热情,使表达一气呵成。于悟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或许这样,他们的习作将更加婀娜多姿。
教学相长,引导是教师组织教学并取得成效的利器,创设一种自觉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于教中学,在学中成长,这其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还他们以写作的自信和表达的从容,才会让他们“发言为诗、发言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