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起搏器植入术前患者焦虑状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
2010-06-09蒋小昇
蒋小昇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与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是以一定强度和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为人工心脏起搏点带动心脏的一种治疗方法[2]。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患者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心内科对80例接受起搏器植入术前的老年患者进行了焦虑状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80例中男 40例、女 40例;年龄 65~92岁,平均(78.3±8.7)岁;文化程度均在小学以上;患者均已婚,其中丧偶、离异36例。
1.2 方法
1.2.1 调查量表 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3]。SAS有20条自评项目,采用1~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PSSS有12条自评项目,其中4条评估领悟家庭内支持,8条评估领悟家庭外支持,采用1~7级评分法,总得分12~8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状况越好。
1.2.2 调查方法 本组患者均愿意参加本次调查研究,并附有知情同意书及签名。起搏器植入术前1 d,由同一位调查者将问卷中的问题逐条告知,患者根据自己情况填写。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老年起搏器植入术前患者的焦虑状态 患者焦虑测评平均为(42.02±5.97)分,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t=2.616,P=0.011。男性焦虑测评分为(40.33±6.27)分,女性焦虑测评分为(43.70±5.23)分,有配偶者焦虑测评分为(40.75±5.84)分,丧偶、离异者焦虑测评分为(45.80±4.72)分。
2.2 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社会支持状况 社会支持总分为(52.77±8.37)分,属于中等水平;家庭内支持为(24.77±2.42)分,属于高等水平;家庭外支持为(28.00±6.85)分,属于中等水平。
2.3 老年起搏器植入术前患者焦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见表1。
表1 老年起搏器植入术前患者焦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情况
3 讨 论
3.1 老年起搏器植入术前患者焦虑状态的分析老年起搏器植入术前患者存在焦虑,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的文献报道基本符合[4],焦虑发生可能与患者对起搏器植入认识不足、产生无助有关。本文显示女性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男性患者,主要与女性的心理特征和家庭中的角色有关;丧偶、离异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有配偶者,说明丧偶、离异者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因此,女性患者及丧偶、离异患者的情绪表达更应引起护士的关注。
3.2 重视对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变量,被看作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5]。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及面对应激事件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越多,其生活质量越高[6]。表1显示,患者焦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对减轻患者焦虑具有积极作用,结果与王文和王汉民[7]报告一致。本组患者总体领悟社会支持为中等水平,其中领悟家庭内支持为高水平、领悟家庭外支持为中等水平,这可能因为患者住院后,家庭大多能给予充分的情感和物质支持,患者对家庭内支持感受较好。护士对患者心理及身体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关爱患者,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及时向患者提供相关疾病的信息支持;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支持;认真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鼓励患者扩大社会交往,取得社区、街道、组织团体的帮助,使患者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提高对实施起搏器植入术的信心。
[1]闫秋丽.老年性心血管病208例发病原因分析[J].医学创新研究,2008,5(21):52.
[2]华伟,王方正,张澍.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2):103-106.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张泽萍,李艳红,张存良.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306-307.
[5]周凤英,王颖.白血病住院患儿领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10):741-742.
[6]杨慧敏,陈爱红,邱丽霞.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8,7(12):896-898.
[7]王文,王汉民.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97-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