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宋代中国画发展的主要原因

2010-06-08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宋代中国画发展

蒋 昆

【摘要】中国画发展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宋代是中国画发展的辉煌时代,经济、政治、绘画体制、选士标准、文化思想都是当时中国画成长的重要土壤。

【关键词】宋代;中国画;发展

宋代中国画一直被史论家视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在内在的审美意趣上,是从雄迈开张的盛唐尚武之音转向‘郁郁乎文哉的宋人审美理想;在题材上,是从鞍马人物转向山水花鸟;在表现语式上,是从工笔重彩转向水墨浅绛;而最显著、最重要的绘画现象则是文人画的崛起。”(1)这些肇始于宋代绘画的重要转折,影响了后世中国画发展的进程和路线。探讨绘画艺术的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它成长的土壤。

一、宋代经济、政治与中国画发展

经历五代兵连祸结的纷争,宋朝开国后面临民生凋敝的困境。宋太祖赵匡胤废除中国古代长期“抑商”的做法,大兴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钱庄业,为商业繁荣提供便利条件。到公元1077年,工商业构成北宋财政收入的主体,工商税占税赋总收入的70%。到了南宋,仅公办的军器所工匠就达七八千人,一些私办工厂则雇人无数。工商业繁荣使宋朝不求苛税于民就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将社会带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这就诞生了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的中产阶级。他们衣食无忧,可以追求悠闲的生活和高雅的审美趣味。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同戏曲、杂技、音乐那样走进普通市井生活。据说当时药铺、酒家等场所都悬挂李成等名家的作品,甚至有些市民在娶嫁时也以画作陪送。仕宦文人普遍把绘画、鉴赏收藏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用以展示文人的情怀。皇室宫廷也兴起绘画之风,皇帝或画画自娱,或将绘画作品视为“高士怡性之物”,赐给贤臣雅士联络君臣感情。

宋朝的政治比较民主。赵匡胤起家于诸侯割据,深深知道诸侯割据对国家的危害。即便在这样关系国家安危的根本问题面前,他也不像以往帝王那样靠杀戮有功之臣巩固江山,而是用“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来处理。赵匡胤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历代宋皇帝都严格执行这一祖训。宋朝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也没有宦官、后妃、外戚专权干政乱国;没有文字狱,官员们不会因为说错话写错字而掉脑袋,还专门建立言官制度增加台谏和庭辩力度。开明宽厚的政治氛围使官员们敢于抨击朝政,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改革派、保守派、主战派、主和派等诸多的党派之争没有任何结党营私的迹象,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将国家推向民主富强。文人知识分子得到尊重,他们可以在社会中担任文化精英的角色,文人表达胸中逸气的画作成为艺术中高雅的品类。由于社会安定,白天商贸热闹,晚上不实行宵禁,酒肆茶楼不乏吟诗、颂词、品画的游人。城市里灯火通明,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这种氛围无疑有助于提升市民审美水平,为绘画艺术流行创造条件。

二、宋代绘画体制及选士标准与中国画发展

画院发端于五代南唐、西蜀,至宋代设立翰林图画院趋于完备。翰林图画院吸引了南唐、西蜀及后梁的许多画家前来归附,为适应画院的规模,增设了许多官秩名称,除翰林待诏、图画院待诏、图画院祗候外,还有翰林应奉、翰林画史、翰林入格供奉、图画院艺学、御画院艺学、图画院学生、画学谕、画学正等名目。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爱好绘画,重视画院建设。画院把绘画并入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之内,学生根据诗意作画,合格者才升入画院。宋画院考核标准:“笔简意全,不摹仿古人而尽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意高韵古为上;模仿前人而能出古意,形色其物宜,而设色细,运思巧为中;传模图绘,不失其真为下。”(2)院内人员由官府供给伙食俸禄,分科学习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画学之业” 不仅是绘画技巧,而且通过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功课提高画家修养。严格选取能绘画之士,全面地教育培养,促成宋人在画境、画意上的造诣。画院画家受皇帝制约,使画家不敢懈怠,认真体验感受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物象,创作严格遵循法度、一丝不苟。

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治国策略上从强调“武功”改为 “文治”。太学的考试制度比较完备细致,成为督促检查教学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宋代太学在庆历年间设立之时,就有公试与私试。南宋时期,太学在三舍法的基础上又创立了积分法,生员达到规定的积分标准,才得出学授官。相对科学规范的选拔制度为国家挑选了一批高素质的文人,不少文人亲身参加绘画实践,像诗词一样用以寄兴抒怀。从北宋中后期以后,收藏、品评绘画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他们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同时,在绘画实践的基础上,绘画理论著述大量问世,文人画得到充分发展。

三、宋代文化思想与中国画发展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主导整个宋代文化思想。新儒学基本上可分为两派:以程颢、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称为“程朱理学”;以南宋陆九渊为首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称为“心学”。两派都讲究经世致用,力求突破前代儒家们寻章摘句的学风,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这一文化观反映在艺术上便是重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艺术功用得到进一步拓展。不仅《宣和画谱》重视主体精神的表现,而且《图画见闻志》、《林泉高致》等画论都明显表现出这种倾向。新儒学首先对画院画家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形成自上而下的文化辐射。自从徽宗时代设立“画学”后,画院画家普遍重视以儒家之学加强自身修养。从画风上看,北宋画家在水墨山水中表现荒寒萧疏的境界,后来花鸟画也改变重幽情逸趣的传统,多画败荷雪雁、枯槎寒禽、弱柳幽雀,呈现远离尘俗的倾向。南宋画家进一步强调“淡逸”画风,追求“形”之外的“理”,变“繁琐”为“整一”,改“呆滞”为“灵动”,从重“形似”到重“意趣”。这一切都表现为新儒学的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潘公凯等,《中国绘画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2]天琪、周岩《中国宋辽金夏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猜你喜欢

宋代中国画发展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区域发展篇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