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的艺术精神与中国古典园林

2010-06-08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禅宗意境艺术

何 苗 袁 营

【摘要】禅宗在中国的发展与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的艺术创作,使中国古代园林极其重视园林的意境创作。本文围绕“天人合一”的思想 ,力图从佛道文化中讨论禅宗对中国古代不同形式园林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禅宗;艺术;意境

梁启超曾说:“佛教是自信而非迷信,是积极而非消极,是入世而非厌世,是兼善而非独善。”季羡林先生曾强调:不了解佛学,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也精辟地说:“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在反观中国文化史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禅”的力量、“禅”的存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人类文化中,每一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中坚思想”。佛道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便是中华文化的“中坚思想”。佛教是一个集宗教、传统、艺术于一身的独特宗教流派,尤其是它对中国的艺术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其生根、成长的过程中完成了与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中国化佛教和禅学,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禅是中国佛教十宗之一的名称,但其引用,并不局限於宗教。禅在中国词人画家之中,已经成为通用的习语。禅的风趣,自魏晋以来,弥漫在中国的诗词与文评之内。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书法、绘画、制造工艺、纺织、建筑等的精美在世界上都冠绝一时。但是禅仍是中国美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一千多年来,对于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都产生了莫大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指自然之天;第二,指超自然的至上神;第三,指自然运行规律。佛家所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恬静无为的境界,其在自然的审美上表现得淡漠、空幻。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艺术境界追求上明确主张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审美意象,生成艺术生命。它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综合了自然山水、花木、道路、建筑艺术以及文学艺术等人文因素,从而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完美地阐述了“天人合一”。

本质地看,中国古典园林是寄托了人类高尚审美情感的精神居住。这种深层次的居住现象高度地融涵了主体与客体,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因此,古典园林绝不仅仅是负载着狭义使用功能的物质空间场所,而成为与审美主体精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文化共生体。园林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内涵,物境被情境化了,客体打上了主体的烙印。园林不再是身外之景,而成为内在主体精神的外在显现。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园林迥异于西方园林客体化、对象化、注重形式美等外在性特征,而体现为超越主客体差别、注重意境美、注重精神超越等本体性的生命终极关怀。禅的精神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与园林相关的重要美学范畴、艺术命题,还是园林的造园意匠、审美境界,都因为禅学精神的存在而焕发出空灵隽永、幽妙洞达的艺术色彩。

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等方面尤其深深地留下了佛学的烙印,不仅寺庙园林如此,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亦然。佛教和禅学通过“教”与“禅”两大方面与中国古典园林发生了形式上和意境上的关联,对古典园林的诸多美学范畴、艺术命题、造园风格、设计手法和审美境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禅与寺院园林

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禅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寂静的园林环境,起到了自然纯化的作用。佛经中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有七重树林、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天上飘落下许多曼陀罗花,色彩缤纷的奇妙之鸟发出婉转优雅的鸣声。佛画中的极乐世界也是重楼华宇、回廊殿阁、虹桥碧波,廊外有山林美景,天上有吉祥天女。禅宗是中国佛教的核心,寺庙园林则是秉承此核心的理想天地。中国佛教寺院,不仅为僧众修持之所,甚至兼具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经济、旅游的多种社会功能,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文学于一体的艺术殿堂。

禅宗与寺庙园林同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唐代佛教禅宗兴盛,寺庙兴造融合于自然山水中,成为主要风景园林。这时期形成了所谓“佛教四大名山”,包括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既是佛教圣地,又兼具优美的风景。南宋迁都至临安后带来了在西湖风景区兴建寺院发展自然环境的高潮,归隐寺、净慈寺、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名列“禅院五山”,可见当时的风尚是禅寺与山水密切结合。“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一独特现象,一般理解为:寺院建造在山里面主要是为了求佛门净地的修行环境不被尘俗纷扰。然而从禅的精神实质来看,这样理解还不足以把握这一现象的深刻内涵。彻底中国化了禅佛教,是融合了庄、玄精神在内的,绝对排除分别取舍和人为造作,纯任本心本性的适意的人生哲学。古代僧人巧妙地利用山体形态,借助水面和树木等自然景观的要素,甚至凭借人力开凿、挖池、植树,使之山麓周围的寺院能够处于审美价值较高的环境中,潺潺细流,青青幽竹,郁郁松柏,无边芳草,与喧闹市井生活相比,展现了清幽、寂静、安详、平和的功效。佛寺恰能将审美活动引申到哲学高度,导引人们进入禅境。

佛寺是宗教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美仑美奂的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是出家僧众的生活和修持的场所,同时还肩负着社会责任。佛寺的文物、艺术宝藏成为了艺术陈列馆;佛寺中教化及安扶作用又成为香客的“心理诊所”;佛寺在非常时期往往又担当了慈善、救济的社会功能,成为安全岛、避风港;佛寺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镇,在对外交往中又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寺院园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园林的偏爱,更是为佛教的济世本怀所设立的,将佛寺园林当作桥梁,摄引人们步入禅的境界。禅者面对青山绿水,在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苦苦参究,探究人生宇宙的本色,确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超然物外,人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意识和人生态度。禅宗旨在追求一种纯任自然的理想人格,认为真如遍在,在自然之中就可以感受到息息搏动、充盈饱满的生命活力。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取超悟,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浑然天成的闲适情调。

2.禅学对皇家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代帝王与佛教的关系,是一个饶有趣味又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与佛教发生的关联,既涉及政治,又涉及信仰,还涉及哲学美学;既有国家因素,又有个人因素;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中国的多数帝王在宗教政策方面一般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教权不能高于皇权,宗教生活不能干扰或破坏国家的政治生活。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些帝王真心皈依佛门,如南朝的梁武帝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唐宪宗礼迎法门寺佛骨舍利,清顺治帝出家五台山等等。还有一些帝王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如隋文帝杨坚出生于尼姑庵并由尼姑抚养成人,武则天曾于感业寺戴发修行,明太祖朱元璋曾当过和尚等等。

帝王们有时是从“教”的角度去认识和对待佛教的。有时,是从“禅”的高度去体认佛学的。正因如此,佛教和禅学必将深入地渗透到皇家园林中去。禅宗对皇家园林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皇家园林中佛教性质建筑的介入、佛僧的介入以及游园审美与参禅悟道的统一上。这表明,禅宗的文化影响力已突破了寺庙的范围,进而深刻而久远地渗透到皇家私家园林的各种活动中。

3.禅学对文人私家园林的影响

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出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在禅境濡染下,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美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情为主、景为客、情景相融、相辅相成,构成园林艺术的原质要素。王维辋川园、白居易履道里宅院、庐山草堂、苏轼雪堂、狮子林、沧浪亭皆与其有关。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机制和精神机制的运转不是那么随心所欲,入世难免受挫失意,退而隐居又需忍受清寒寂寞之苦,如何才能实现进退自如、出处一致的理想人生境界?禅宗哲学,为士大夫解决这一困窘提供了捷径。禅的核心精神就是不要人受具体事相的束缚,不需向“外”寻觅,而要向“内”体悟自己的生命本性;只要心中无执,在内心超越一切分别、取舍,达到一如之境,则行住坐卧的平常生活无不中道。这里面含着微妙的精神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是不借助于外在对象而获得的内心平衡,完全是自我调适所致。以这种哲学处世,文人士大夫就可以在立足内心安适的基础上,齐一仕隐、出处、平衡青云之志与放逸之情。他们身处朝市,也不防心定神闲,不受束缚,由此,以抒情写意为追求的园林情趣产生,有城市山林之感的市中宅园普遍兴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士大夫的园林,是他们出世与退隐之间的调节场所。在一所简单的宅园中,聚拳石,环斗水,悠然自足,自得其乐,既逍遥尘俗之外,又免去山隐之苦。这些抒情写意,小中见大的园林,成为士大夫精神活动的自由天地。所谓“心外无法”,“不假外求”禅理中的自然,是立足于心性之间的自然。所以“自然”之心才能获“自然”之境。禅把束缚归之于心灵的束缚,要人通过回归心灵的自然清净的本来状态,来获得彻悟的自由。

禅学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过如此深广的影响,但由于明清之后佛教的衰落,使其只剩下一具躯壳以迎合世俗百姓求神拜佛、趋吉避凶的功利性心理需求;加之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被动接受和主动吸纳,致使包括禅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被进一步冷落;解放后我国文化界对禅学的研究长期处于冰冻期,中国禅学思想文脉当然不可能得以有效地延续,更不用说“禅与中国古典园林”这样的专项性研究课题了。而导致禅学不为今人所熟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哲学、艺术、以及园林思想史上的重大缺憾!

因此,中国传统园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特殊的外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由此而表达的文化内涵。对待中国传统园林,既不宜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加以简单的否定,也不宜只停留在外在形式上,做一些盲目的模仿或随心所欲的组合。我们应试图从佛道文化中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的哲学意蕴,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的优良传统以及开拓新时代的中国园林发展思路,从而积极探索中国传统园林的哲学意蕴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的先进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朱立元. 《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 上海文艺出版社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4] 张浪.《图解中国园林建筑艺术》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5] 任晓红. 《神与中国园林》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6]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王毅. 《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社

作者简介:

何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研究生

袁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禅宗意境艺术
灵 山
春色满园
纸的艺术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一朵花的意境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