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 文章为广告天下而作

2010-06-08赵伯益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诗文曹操

赵伯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曹操及其诗文的简评,探讨了曹操文学创作的动机,从而让我们认识到其诗文在他消灭群雄、完成统一大业的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曹操;诗文;广告天下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社会动荡,群雄而起。曹操一个少时不务正业“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又“姿貌短小”的宦官之后,最后却能在乱世中力败群雄,统一了北方,结束全国混战、动荡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能广纳天下贤才,有志之士投之麾下,和他一起共创大业。曹操的诗文,就是广告天下的最佳传媒。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的宦官,历仕安、顺、质、桓四帝,做到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曹腾的养子曹蒿,即曹操的父亲,不知其究为谁家子,或者说是夏侯氏之子,为夏侯惇的叔父。由于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很容易就做到司隶校尉、大司农等大官,在灵帝时,又“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尽管曹操有着这样显赫权势的家庭,他却有着深深的自卑。宦官在当时社会上是被人歧视的,跟何况自己的父亲还是宦官的养子,是“阉竖之后”,父亲的买官曾被袁绍骂他是“因脏买位”的后代,他又“资貌短小”,更被人瞧不起,所以,儿时的曹操曾一度不务正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耳闻目睹外戚与宦官之间的倾轧争夺、官场上个人争斗的成败、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黑暗,他不再沉溺与飞鹰走狗的生活,开始发奋读书,关心政治,涉足社会、特别是在他十四五岁时,窦武、陈蕃、杜密等人被宦官所杀害,对他的震动很大。他预感乱世降至,他要在乱世中干一番大事业,让人对他刮目相看。

东汉尚名节,以名取士,清人赵翼所云:“驯至东汉,其风益盛。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苛难,遂成风俗。”民间对名士的学问、德行是为楷模,对他们异常敬慕,所以士人求名之风大兴。曹操就是深知扬名的重要,在他未入仕途时就广交名士,以此扬名。青年时期的曹操为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特注重结交名士,这样既取其所长,还可借以让别人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名声,扩大自己的影响,以取得“名士效应”。曹操却与南阳以狭义出名的名士南阳以狭义出名的名士何顒频频交往,谈百家,论《诗经》,讲兵法,分析评论现实斗争、党锢之祸,表现出渊博的学识和济世之才。为此得到了何顒“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定为此人”的评价。此后,曹操在士人中的名声大振。

曹操深知自己宦官家庭的出身为广大士人所蔑视,加之自己曾一度“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因而就更要注意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正式步入仕途。当时的洛阳治安情况很差,曹操上任的首件事,就是杀了灵帝宠臣宦官蹇硕的叔父,使得洛阳城的治安状况大为好转。之后任济南国相国,调查了解了依附权贵,上下勾结、贪赃枉法,鱼肉乡里的地方豪强后,上书朝廷,一举将县令、长罢免了八个。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此后又禁淫祀当时一些商人地主违规大建祠庙,装神弄鬼,大搞摊派,诈取百姓钱财。曹操一举将其毁掉,并发布禁令。曹操的罢贪官、禁淫祀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肯定。曹操也因此扬名。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由议郎升任骑都尉,和皇甫蒿、朱儁一起镇压起义,由于镇压起义有功,当年又升任济南(山东济南市东)相。董卓专权时,曹操也参与了讨伐董卓的战斗。这时曹操兵力是单薄的。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山东临淄北)黄巾军百万人进攻兖州,兖州牧刘岱战死,曹操继领兖州牧,打败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自得青州兵后,曹操的兵力才日益强大。此后的曹操曹操广纳天下贤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利用诗文广告天下,宣传他的政治理想,他的治世方针,他对人才的渴求,也以此让世人了解他的思想、他的感情。他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雄心壮志,以吸引天下人才,成就统一天下的伟业。

据史书记载:曹操“御军三十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曹操诗作应该很多,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曹操的诗作仅存20余首。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分为几个方面:

1、用史诗般的笔法真实地记录描写了东汉末年社会离乱、群雄逐鹿、人民颠簸流离的悲惨社会现实。如他在《薤露行》中写到:“唯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谍疆。忧郁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秧。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汤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上。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这首诗以董卓作乱京师为描写对象,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和诸侯盟主袁绍等人的愚蠢,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国家崩溃、社稷沦丧、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再如《蒿里行》一诗:“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遇一,念之断人肠。”写出了军阀战乱造成的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受到的极大的破坏,语言苍凉,场面望之心寒,即便是铁石心肠对此也不能无动于衷,鲜明地流露出曹操伤时悯乱的恻隐情怀,表达了对生民的强烈关怀,隐含了解危于时局的责任意识。这是向世人展示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他对此现实的忧愤、不满、和哀伤,也流露出他反对动乱,立志重振统一国家的政治抱负。曹操诗中表达出广大人民的情感和希望,顺应了民心,也让人们在乱世群雄中认识到曹操非同一般,他能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希望。要有所作为的能人贤才,如果要干一番事业,不跟着这样的人有去跟谁呢?

2、军旅征戎之作。国家危难,人民痛不欲生。作为一个人马倥偬的军事统帅,曹操强烈反对军阀割据、社会离难,他决心削平战乱,还人民一个宁静太平的生活空间。于是他便把自己的一腔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诉诸于军事搏杀,开展了长达30年的艰苦征战,为建立一个国家统一、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太平盛世而竭尽奋斗。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就是他的军旅征戎之作。其中的《苦寒行》、《却东西门行》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极写行军路上之艰难,读来历历在目。又如他在《却东西门行》中写道:“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这种感受,既是曹操的切身感受,又是所有在外征战拼杀的征夫和将士们所具有的。诗中忧郁的心情使他平易化,他既是统帅,也是士兵。心与众将士相通,使诗有了感染力,既鼓舞了将士的斗志,也博得了他们的爱戴。诗中描绘出山地风雪行军图,使人似见千军万马在山路上顶风冒雪勇往直前,给人以雄伟壮观的感受,同时也道出了对早日完成统一大业,功成名就的渴求,这也是全军将士的同一心愿。手捧诗卷,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一个救民于水火,肩负国家统一大业的英雄形象跃然于纸上。

3、表达了他的政治态度和理想,以及为实现其理想思广告天下贤才。曹操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他戎马拼杀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一个国家统一、人民富足,政治清明,谦让有礼的美好社会,他也正是以此来感召天下贤才。在他的诗作当中,这种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中的《短歌行》就写得慷慨激昂,悲壮有色。在这首诗中,作者虽然流露出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丝丝遗憾,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最后笔锋一转,就把这种失意无着的感受化作为为国家招揽人才的极度渴望之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种渴望天下贤士相助的急切心情,若非有大的救国救民之抱负,是绝然不会产生的。在《龟虽寿》之中,他用乐观的精神鼓舞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对自己的前途和统一大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在他的诗歌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他也进行了精密设计。如《度关山》一诗:“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规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庸劣,黎庶繁息。于铄圣贤,总统邦域。”他认为:民是重要的,也是需要明君管理的,更是需要社会制度和法律的约束的。他要像古代明君那样,巡行四海,罢黜庸劣,任用贤能,使生民繁息,使天下国家统一。这不仅是一种开明政治制度的美好向往,也是曹操治乱兴邦的指导思想,更是他为奋斗的人生理想。他的这种理想在《对酒》诗中就描绘得更加鲜明具体:“太平时,吏不呼门”、“咸礼让,民无所事讼。三年耕有九年储,包谷满盈,斑白不负载。”“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曹操为未来的社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这在当时动乱时期对人民来说无疑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和号召力,对渴望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能人贤才来说,无疑也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和号召力。

再看曹操的散文。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招贤纳士,唯才是举;二是治国安民,除弊革新。较之他的诗歌更加直白明确表明了他广告天下的目的。

汉末社会动荡,群雄而起,曹操初期势单力薄,要消灭群雄实现统一,确实非常需要大批能人志士为其所用。为此他打破了传统任人唯亲、以德为先的用人观念,“唯才是举”。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三下《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唯才是举,吾的而用之。”之后他的《举贤无需品行令》更是直白的道出德行和出生地位并不是选拔人才的关键,真正体现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但这并不代表曹操就不重德行,他只是为了早日实现他的宏图大业而对人才的使用不求德行兼备,强调不要因某方面的不足而放弃利用有特长的人才,后来到事实充分证明了曹操此举的英明。

官渡之战前,尽管袁绍较曹操强大许多,一些智能之士就因曹操的魄力和用人方针的吸引,弃袁绍而投之曹操麾下,曹操如获至宝,都非常欢迎和敬重。官渡之战后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被抓,曹操也念其是人才而不计较陈琳过去为袁绍写过讨伐他的檄文,在檄文中把曹操祖宗三代都骂了,曹操也只骂了他几句后仍用他为官。正因曹操在纳贤用人上言行一致,每次战役他都广纳一些人才,结果他的阵营是“谋士如雨,猛将如云”。很快就在乱世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诗文的广告效应。

曹操在文学创作上的艺术成就,仍然受汉末名士行为的影响。不受传统的约束,高扬个体人格,率性而为。加之曹操酷爱文学,也精通声律,他深知文学与治世的作用,他对他儿子们的教育就很重视文学。他在诗文创作上都有创新,乃至文人争相效仿,形成谓之“建安风骨”的一代新风,曹氏父子也成了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

曹操诗歌给人以悲沉遒壮的感受。这种悲壮美,成为他艺术风格的特征。曹操的“雅好慷慨”,源于可慷慨的离乱现实;它的悲情壮思,是感发于社会的“风衰俗怨”和人心思治。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厚而丰实的生活体验在他的诗中体现的“慨当以慷”的情怀,是自我的,也是时代的;是真实的,也是美好的,曹操诗歌语言沉郁雄健,直率质朴,其放言遣词是颇个性化的,他襟怀壮阔,丘壑在胸。声情的真切质朴、沉雄刚健,他意奋故而辞放,志深所以笔长。他的散文具有清俊、洒脱的特点。和在诗歌中一样,他的文章都是直抒胸臆,直言事理,没有虚伪的感情;语言质朴简明,没有浮华的辞藻;篇幅短小,大多在几十到百余字之间,这也充分体现出其文的实用的特点。所以才有产生共鸣的社会基础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所以才感召了大批的能人贤才投之他的麾下。

在曹操的诗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统一天下的事业充满着信心,胸怀雄才大略,爱才惜才,正直有情的乱世英豪。

【参考文献】

[1]郭预恒《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出版社1998。

[2]柳春藩《正说曹操》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0

[3]《一生叱诧风云诗文流传古今》解少华《安徽文学》2008第10期

猜你喜欢

诗文曹操
心动杀人
走遍万水千山
山鸡舞镜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雪儿
那些男孩,教会我爱与被爱
三国演义
曹操雅量惜才
千金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