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2010-06-08罗映光张誉丹冯媛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

罗映光 张誉丹 冯媛媛

[摘要]教材体系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学体系是指导教师系统地传授教材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是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注意内容的口语化表达、问题的选择性切入、方法的互动式启发、结构的承转式连接、讲授的形象化打造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5-0014-03

教材体系是对一门学科进行系统阐述的理论体系,它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的,是教师进行讲授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材料。教学体系即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情境等因素的不同,为适应教育环境的需要而构建的一套理论讲授表达体系。教材体系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其表现形式是比较稳定的书面文字:教学体系是指导教师系统传授教材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表现形式是比较灵活的课堂教学。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教师能动地对教材体系的再加工、再创造过程,也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过程。

“05方案”的实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国统编的四本新教材形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的教材体系。在这一教材体系中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又包含了当今时代党和政府、祖国和人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期盼与要求。这一教材体系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效性。但是,教材体系的成功构建并不意味着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实施。一套好的理论可以因不同的实践者而有完全不同的实践结果:一本好的教材也可以因不同的使用者而有迥然各异的教学效果。当前,如何促进教材体系顺利地向教学体系转换,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成一个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鲜活课堂,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五年来,学界同仁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有以下五点值得重视。

一、内容的口语化表达

口语化是教材从“印刷体”到“手写体”转化的第一步。内容的口语化表达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转达教材的内涵和实质。简单来讲,就是将教材中的“书面式”语言转化成教学体系中生动、鲜活的“口头式”语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材中的理论、思想以及各种概念定义,都是精炼、准确的,但同时也需要教师用同样经典的案例、释义来阐述,让教材上的各种理论、思想“活”起来,让它们走入生活实践。

将教材语言口语化的方式很多,一般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以及实际的课堂情况选择采取不同的方式。

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除了常规的内容讲授,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诠释教材内容。对于大学新生来讲,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相比高年级学生较弱,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应该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语词的选择也可以尽量考虑学生中间的“流行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更加贴近生活而并非老夫子的“之乎者也”,高高在上。同时,也应该适时采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的严肃与刻板。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理解、归纳能力后,在教学语言的口语化表达中则应注重从通俗案例向高层次理论的总结与升华,创造一些符合生活实践、社会事实的全新的理论术语,这就更能够吸引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也更符合他们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和学术研究水平发展的需求。

其次,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较多,教材中的各种理论、思想都是前人思想的结晶,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自身阅历与认识水平,短时间内透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各种理论、思想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应,应将各种理论、思想细细分解并尽量口语化,伴随具体案例事件。由简单入手,一步步深化,最终慢慢将学生对各种理论、思想的理解引向理论的高度。

二、问题的选择性切入

选择性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环节。对课堂上某一章节内容切入涉及到问题案例的选择、阐释角度的选择以及讲授方法的选择。选择性切入运用得好,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关注,深化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印象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课程体系。其理论包括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到党的十七大以来的科学发展观,内容涵盖丰富、理论的历史跨越也源远流长。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参考资料以及适当的角度和各种案例阐释,都是值得谨慎考虑的。选择合适的问题和角度切入教学,则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探索与研究,同时也符合高等教育对在校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发展的要求。反之,则易造成“学生厌学、老师无趣”的尴尬课堂局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问题的选择性切入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要选择当前国际国内的热门话题进行切入,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其次,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切入,让学生感觉到理论的力量就在身边而非遥不可及。再次,问题的选择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符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最后,问题的选择还应角度新颖、构思奇妙,能从一般性的实例中分析出不一般的观点和结论,而非一味地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例如,当前风靡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面对国民经济增速下降甚至倒退、股市动荡、失业增多等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当中就可以联系货币、剩余价值、价值规律、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讲授。金融危机下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失业,而就业却是在校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从失业与就业的微观问题切入,在分析国家、世界的宏观经济形势及根源后,进一步阐述我国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及成就,最后引导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的经典理论,以实现教学引导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

三、方法的互动式启发

互动式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然要求。教材是单向式的书面论述,教学则是双向式的口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鲜活的表达方式,还是互动的表达过程,都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一个学与教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学”是第一位的,“教”是第二位的。同时,在教学的过

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一般情况来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但是,教与学是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如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问题的分析与综合、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原理的掌握与应用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如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解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属于在校大学生学生时代特有的大胆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给教师的教学提供诸多的灵感、素材。互动式启发最终会使学生的理论水平、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而得到长足的进步。

为了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吃透教材中的各种理论、思想,还应该从生活中、从与学生各种渠道的交流中获取更多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因此,除了在结合新教材中设计的思考题的有效利用以外,还需要增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组织安排各种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成一种双向的、积极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增强教学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彻底改变以往单方面的讲授式学习状况。

四、结构的承转式连接

承转式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逻辑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照本宣科也不足取,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选择。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取舍必须遵循教材体系的逻辑系。如果教学内容没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系统的知识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学生也会不知所云。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教材体系的基本思路,注重教材结构的承转式连接,坚持教材体系严密的逻辑性,使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达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结构的承转式连接指的是用起承转合或承上启下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从结构上连接起来。具体而言,重组教材内容,把握结构的承转式连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按历史事件或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承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以历史事件或理论发展的时间为纵轴,向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完善的历史阶段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创新的历史进程等内容。以时间为讲述脉络,不但可以使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有章可循,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强化理解和记忆。

第二,以地理空间的变换承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以地理空间为横轴,向学生讲述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制度演变、社会革命运动等内容,让学生在对比和比较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地理空间的变换来连接课堂内容,不仅能超越教材体系的编排,还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将一些看似无关的教学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有序。

第三,以理论本身的内在联系承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来承转教学内容。有些承转式“赘言”是教材本身所无法体现的,但却是课堂讲授所必需的。在各章节内容转换之际,教师应当使用画龙点睛的语言勾勒出前后两部分内容承上启下的逻辑联系,使学生牢固树立和把握教材体系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系统联系。教师还可以将所授课程分成几个大专题,大专题下面可以划分若干小专题,每个小专题讲解一个完整的问题,如此承转启合、环环相扣,每节课的内容便可以在显示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的系统联系中串联起来。

五、讲授的形象化打造

形象化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本质体现。相对于教材体系的理性抽象,教学体系感性形象则是其有别于教材的本质特征。引起学生的注意是传授知识的第一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与枯燥晦涩的讲授相比,生动形象的讲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讲授的形象化打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授的形象化打造就是要深入浅出,将抽象的概念、命题、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知识。

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信息承载量大,能从时空两个方面有效地扩展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丰富,能将抽象、晦涩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一段富有教育意义的视频、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或者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都能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还能突破单一文本限制,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集于一体,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切感。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片等,生动、直观地展现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渲染爱国主义氛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爱国主义的真谛。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信息的筛选和组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既能揭示理论内涵、覆盖教材体系的重点难点,又能紧扣时代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鲜活、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替代传统板书和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不能代替具体教师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风格。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讲授的形象化打造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提高讲课艺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讲述、演讲、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读书指导等教学方式,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思想交流、共同表演的舞台。学生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变换的教学方法像一首跌宕起伏的曲子引人入胜,将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鲜活。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