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临床观察

2010-06-08黄苏宁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8期
关键词:下壁通率尿激酶

黄苏宁

湖南省长沙市中医医院(41000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危重症之一,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临床处理棘手,病死率也较高。而静脉溶栓是治疗AMI使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改善生存者的心功能,国内主要的溶栓药为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长沙市中医医院于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45例,并与尿激酶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纳入标准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AMI诊断标准[1]:持续胸痛>30min,心电图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Ⅲ、aVF导联中2个导联ST段抬高2mm。

1.1.2 病例排除标准

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合并其他原因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有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等溶栓禁忌者。

1.1.3 一般资料

入选的97例均为长沙市中医医院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急诊或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PA组及尿激酶组。rt-PA组45例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37岁,平均年龄62.7岁;其中前壁28例,侧壁5例,下壁7例,后壁3例,下壁并右室2例;尿激酶组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38岁,平均年龄63.3岁;其中前壁32例,侧壁6例,下壁9例,后壁2例,下壁并右室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构成比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1.2.1 治疗方法

rt-PA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溶栓治疗。①溶栓前准备:溶栓前即给阿司匹林300mg口服。在开始rt-PA溶栓治疗时,先一次静注肝素5000U。②溶栓中rt-PA的应用:在1~2min内先静脉推注8mg。余下42mg以0.47mg/min速度在9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③溶栓后的肝素化抗凝治疗:rt-PA输注完毕,即刻开始以1000U/h速度静脉输注肝素,持续至少48h。以后10000U皮下注射,2次/d,持续5d后停用。阿司匹林300mg/d,7d后改用50mg/d。

对照组:在rt-PA组的基础上,改rt-PA为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生产)15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于60min内静脉滴注。余治疗同rt-PA组。

两组均在溶栓前做18导联心电图检查,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脂常规、凝血酶原活动时间,测量血压,行心电监护。

1.2.2 观察指标

胸痛缓解程度、消失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心电图变化;溶栓开始至发病20h的血清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出血情况(特别是颅内出血);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2.3 冠状动脉再通判断指标[2]

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输注溶栓剂开始后2h内迅速回落≥50%;②胸痛自输注溶栓剂后2~3h基本消失;③输注溶栓剂后2~3h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或束支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或者下壁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伴有或不伴有低血压;④血清CK-MB酶峰提前在发病14h以内或CK出现后16h以内。具备以上4项中2项或以上者判断为冠状动脉再通,但①与③项不能判定为冠状动脉再通。

1.2.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全部统计过程在SPSS12.0中进行。

2 结 果

2.1 两组冠状动脉再通情况

rt-PA组总再通率为82.2%(37/45),溶栓开始时间<6h再通率为90.3%(28/31),溶栓开始时间6~12h再通率为64.3%(9/14);尿激酶组总再通率为63.5%(33/52),溶栓开始时间<6h再通率为68.6%(24/35),溶栓开始时间6~12h再通率为52.9%(9/17)。经χ2检验,rt-PA组总再通率及溶栓开始时间<6h再通率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A组溶栓开始时间6-12h再通率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比较

rt-PA组心律失常23例,急性左心肌衰竭5例,心源性休克1例,再梗死1例,一过性低血压3例,出血2例,5周病死率4.4%(2/45);尿激酶组心律失常19例,急性左心肌衰竭11例,心源性休克4例,再梗死3例,一过性低血压3例,出血5例,5周病死率17.3%(9/52)经χ2检验,两组各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 论

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危重症之一,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临床处理棘手,病死率也较高。其基本病因可归纳为心肌氧供应量受限和氧需求量增加两个方面,大多数系由心肌供氧未能满足心肌氧需求量所致。心肌供氧量不足的基础原因,常常是由器质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和动力性冠状动脉痉挛狭窄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同时伴或不伴冠状动脉痉挛所致。早期快速开通闭塞动脉的再灌注是治疗和改善AMI生存率和远期预后的关键。在再灌注治疗中,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便快捷,是明显降低AMI患者病死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国内外临床试验亦表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血运,可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左室功能,降低住院死亡率,改善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和远期预后[3,4]。

rt-PA是具有纤维蛋白选择特性的纤溶酶原激活剂,能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溶酶,致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而对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较弱,其半衰期为4~8min,起效迅速,作用快;而尿激酶不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对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明显,可致全身纤溶状态[5]。

本临床研究中,rt-PA组总再通率为82.2%(37/45),溶栓开始时间<6h再通率为90.3%(28/31),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开始时间6~12h再通率为64.3%(9/14),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各自溶栓开始时间<6h与溶栓开始时间6~12h的再通率比较6~12h组明显低于6h组,提示时间就是生命,溶栓越早,开通率越高[6]。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比较,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研究结果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出,rt-PA用于AMI的溶栓治疗与尿激酶比较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我们认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但仍应强调早期溶栓,以争取更高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1]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78.

[2]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6,26(5):328.

[3]Halvorsen S,Multer C,Bendz B,et al.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infarct size 20 months after primary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Scand Cardiolvasc J,2001,35(6):379-384.

[4]The GUSTO Investygators.An invernational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four thrombolytic strategie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l J Med,1993,329(10):673-682.

[5]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9.

[6]王丽萍.急诊科缩短心肌梗死溶栓时间的效果及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8(17):376.

猜你喜欢

下壁通率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导联R/Q值与远期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