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的比较研究

2010-06-01林锦秀

关键词:偏向平均分消极

林锦秀

( 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福州 350025)

大学生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的比较研究

林锦秀

( 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福州 350025)

大学生在自我知觉中存在着正向知觉偏向,他们对自己忠诚、聪明、善良、健壮、受欢迎5个积极品质的自我评分均高出平均水平,即他们认为自己是忠诚的、聪明、善良、健壮、受欢迎的。对自己丑陋、愚蠢、骄傲、赖惰和令人讨厌5个消极品质的自我评分均低于平均分。本研究证实D.Brown等人关于个人在自我知觉中存在着正向知觉偏向的观点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表明中西方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整合。

大学生;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偏向

一、问题提出

自我知觉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外表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它是个体对自身的主观性认识,是个体自我评价的重要心理变量,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来实现。他人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关系密切,对他人的知觉是自我知觉的背景和前提,人们往往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关于自己的一系列的评价。Festinger(1954年)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有一种在跟他人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对自我评价的内驱力[1]。

Taylor和Brown (1994年)提出“人们总是对自己持有一种不太实际的更为肯定的态度”。他们不切实际地、乐观地看待自我,夸大自己的优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会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智慧、更完美、对朋友更忠诚、更受大家的欢迎等。Brown还认为这种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更为普遍,青少年往往比成年人有更加积极的自我知觉,他们对自己的品质、能力通常有着非常积极的看法,如许多大学生期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等[2]。他把人的这种不现实的乐观主义称为正向自我知觉偏向(selfpercetive bias)。美国的Wylie也认为人有一种被称为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的增强自尊的方法,认为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聪明、更有吸引力,而且该现象在男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Weary的相关研究也认为,人们存在着一种自我服务偏向(self-serving bias),即将好的行为与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坏的行为与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使然。

但也有人对这些研究结论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只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其他国家或文化中并不存在。Markus和Kitayama等人在日本的研究表明,当与他人进行比较时,日本被试认为有50%的人其能力与品质要比自己更好,而且日本被试更倾向于报告说自己的成功是源于好运和努力,而失败是源于自身能力的不足。Takata(1987年)发现日本大学生中不但没有出现正向自我知觉偏差,而且还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自我贬抑[3]。台湾扬中芳也认为中国社会文化和西方有较大的区别,受自谦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更多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4]。另外,也有人认为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儿童的自我知觉偏向并不是那么明显[5]。

中国是东方国家的代表之一,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但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在这方面实证研究极为少见。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那么,这种关于自我的知觉正向偏差是否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呢?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被试选自福州市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共211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18名,女生93名,被试平均年龄为21.5岁。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数据。选择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关于个人品质、能力和外表的形容词,要求大学生用5级评分法,对自己和班上大部分同学的相符合程度进行评分,全套问卷由1 5道题目构成,其中积极形容词5个,分别为忠诚、善良、聪明、健壮、受欢迎;中性形容词5个,分别为干净、耐心、守时、幽默、好奇;消极形容词5个,分别为懒惰、愚蠢、骄傲、丑陋、令人讨厌。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该评价与自己的相符合程度越高,分数越低表示该评价与自己的相符合的程度越低。1=完全不符合,5=非常符合。两周后问卷各项目的重测信度在0.87-0.93之间。

3.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由福建教育学院心理学教师、各班班主任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问卷全部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207份。有效问卷的比例为98%。用SPSS12.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三、结果分析

表1 5种积极品质自我和他人的评分比较

表1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忠诚、聪明、善良、健壮、受欢迎5个积极品质的自我评分均高于平均分(3分),5个积极品质的平均得分为3.75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善良(4.15分)、忠诚(3.89)、聪明(3.65)、健壮(3.60)和受欢迎(3.41)。5种积极品质的自我得分均高出平均分,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总体评价较高。

大学生对班上其他同学的忠诚、聪明、善良、健壮、受欢迎5个积极品质的评分也高出平均分(3分),5个积极品质的平均得分为3.74分。5个积极品质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聪明(3.88分)、善良(3.82分)、受欢迎(3.76分)、忠诚(3.66分)和健壮(3.61分)。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他人是忠诚的、聪明的、善良的、健壮的和受欢迎的。但对他人的总体评分要比自己的评分低,二者之间呈显著差异。

表2 5种中性品质自我和他人的评分比较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在中性词汇干净、耐心、守时间、幽默、好奇5个中性品质中,大学生自我的平均得分为3.70分,班上的其他同学的平均得分为3.60分,自我得分和他人得分都高于平均分(3分),分数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上的大多数同学一样都是干净、耐心、守时间、幽默、好奇的,自己和他人在这5个方面的品质上没有显著的差别。

表3 5种消极品质自我和他人的得分比较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5种消极品质的自我和班上其他同学的评分均低于平均分(3分),5种消极词汇自我的平均得分为1.62分,其中丑陋(1.72分)、愚蠢(1.34分)、骄傲(1.72分)、赖惰(1.68分)和令人讨厌的(1.63分)。对他人5种消极品质的评分也低于平均分,5种消极品质的平均得分为1.83分。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一样是不丑陋、不愚蠢、不骄傲、不赖惰和不令人讨厌的。在5种消极品质中,只有骄傲的他人得分(2.12分)高于自我得分(1.72分),二者之间呈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和自己相比,班上其他同学比较骄傲。

表4 大学生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性别差异比较

表4表明男女大学生对各项品质的自我评分比较一致,他们在善良品质上的自我评分最高,男生的自我评分平均为3.87分,女生的自我评分平均为4.00分。而丑陋的自我评分最低,男生自我评分平均为1.47分,女生自我评分平均为1.13分。给班上其他同学的评分,男生对他人评分最高的是聪明(3.83分),女生对他人评分最高是健壮(3.60分)。男女在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中均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说明中国大学生关于自我的知觉和D.布朗等西方心理学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中国大学生对自己在忠诚、聪明、善良、健壮、受欢迎5个积极品质的自我评分均高出平均分,二者呈显著差异。在丑陋、愚蠢、骄傲、赖惰和令人讨厌5个消极品质的自我评分均低于平均分。即他们认为自己比班上的其他同学更忠诚、更聪明、更善良、更健壮和更受欢迎。其中,善良的自我评分最高,这是因为善良是个人品质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是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本研究并没有出现日本、台湾研究者所认为的东方集体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更愿意自我贬抑、自谦等现象。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认为我们的研究忽略了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和自我知觉偏向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我们调查的大学生如果真的比别人好,那么,他们评价自己比别人积极就是自我的准确知觉,而不是自我知觉正向认知偏差。但实际上,大学生群体除了聪明这一项特征高过社会平均水平之外,其他的各项特征如健壮、忠诚等都只可能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本研究中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各项优秀品质均高于平均水平,各项消极品质都低于平均水平,这只能说明他们的自我知觉存在着正向偏差。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全球化进程的一个写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文化不断交融,磨合、互动,中西方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整合。

但和布朗等人的研究结论有所差别的是,大学生对班上其他同学的评价也较高,并没有出现为了抬高自己而贬损他人的现象,对他人忠诚、聪明、善良、健壮和受欢迎5个积极品质的评分虽然没有自己的分数高,但也全部高出平均分,对他人丑陋、愚蠢、骄傲、赖惰和令人讨厌5个消极品质的评分全部低于平均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同学虽然不如自己,但总的说来,也是忠诚、聪明、善良、健壮和受欢迎的,是不丑陋、不愚蠢、不骄傲、不赖惰和不令人讨厌的。这可能是中国大学生长期接受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和家长经常要求他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因此,他们在高度褒扬自己的同时,也不贬损他们的同学。另外,和成人相比,由于受到集体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他人身上确实存在着许多自己所没有的优点。

五、结 论

1. 中国大学生对自我的知觉和D.Brown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中国大学生对自己在忠诚、聪明、善良、健壮、受欢迎这5个积极品质的自我评分均高出平均分,也高出对他人的平均评分。在丑陋、愚蠢、骄傲、赖惰和令人讨厌5个消极品质的自我评分均低于平均分。即他们认为自己是忠诚、聪明、善良、健壮、受欢迎的,自己是不丑陋、不愚蠢、不骄傲、不赖惰和令人讨厌。

2. 男女大学生在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中不存在着性别差异,其中对自我的评分高度一致。

3. D.Brown提出的个人知觉存在着正向自我知觉偏向的理论假设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在本次研究中没有发现中西文化背景对自我知觉影响的差异性。

[1] Festinger, L.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 [J] Human Relations, 7.1954:117-140

[2] Jonathon D.Brown.Dunning,et al. The Self [M]. 陈浩莺(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30

[3] S.Etaylar L.A Peplau D.O.SEARS 谢晓非(译). 社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P120-124

[4] 扬中芳. 如何研究中国人[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5] Heine & Lehmae,1995;Fallbo, Poston,Triscari & Zhang,1997;Kurman & Sriram,1995.P6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tudents’ Self-perception and Perception of other Person

Lin Jin-xiu

(Fujian Education College ,Fuzhou 350025)

There exist positive bias in the self-perception of students.The marks they give to themselves on loyalty, intelligence,kindness,robustness and popularity exceed the averge mark,i.e.they take themselves as the loyal,intelligent,kind-hearted,robust and well-received ones.And the marks gived to themselves on the five negative characters of uglyness,stupidity,arrogance,laziness and disagreeableness are beneath the average mark.This study proves th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Dr.Brown’s opion that there exist the positive selfperception bias in self-perception,indicates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valu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udent;self-perception; self-perception bias

猜你喜欢

偏向平均分消极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平均分一半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