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毒清饮治疗酒精性肝炎36例
2010-05-30赵嘉琳夏恪迪张忠军
赵嘉琳 夏恪迪 张忠军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例均为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男32例,女4例;年龄19~70岁,平均(35.6±6.9)岁;病程1~11年,平均3.9年。对照组36例,男34例,女2例;年龄21~69岁,平均(35.7±7.1)岁;病程1~10年,平均3.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酒精性肝炎诊断标准[1],应符合下列诊断依据和附加项目中3项或以上。诊断依据:①饮酒量增加可作为发病或恶化的诱因;②AST为主的血清转氨酶升高;③血清胆红素升高(>34.2μmol/L)。附加项目:①腹痛;②发热;③外周血象白细胞增加;④ALT增高>2.0ULN;⑤GGT增高>2.0ULN(注:ULN为正常值上限)。本组36例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均除外合并HBV或HCV感染以及代谢和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水飞蓟宾胶囊70mg,3次/d口服;古拉定1.2g,1次/d静脉注射。治疗组加服自拟酒毒清饮,方药组成:金钱草30g,茵陈30g,郁金20g,葛根花20g,木香10 g,茯苓 12g,白术 12g,麦芽12g,砂仁 9g,红花 20g,赤芍12 g,泽泻12g,大黄3g。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戒酒,注意休息,清淡饮食,疗程均为4周。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减轻,肝脏功能恢复正常或部分指标轻度异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肝脏功能未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酒精性肝炎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①乙醇对肝细胞膜的直接损伤;②乙醛介导的损伤;③乙醇在肝细胞氧化过程中生成多种自由基,造成对肝细胞的损伤;④乙醛、羟乙基自由基与肝细胞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加合物,并作为抗原诱导炎性免疫反应造成损伤,或T细胞介导免疫异常造成损伤[3]。西医治疗以补充多种维生素、抗氧化剂、激素及保肝降酶等治疗为主,但存在肝功能转氨酶易反跳、黄疸消退时间长等不足。酒精性肝炎属中医学“酒疸”、“胁痛”等范畴,其病机为长期大量酗酒,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4]。张氏认为①痰湿中侵,上奎侮木,气滞湿阻:由于平素多饮,嗜食肥甘厚腻,停宿中焦,影响脾胃运化,酒湿生痰,痰阻气机,肝脾同病,而成气滞湿阻之变。治以清热化湿,疏肝理气为主,佐以化瘀为辅,药用自拟酒毒清饮。方中金钱草、茵陈、泽泻清热化湿,有利胆退黄之效;木香、郁金、麦芽、砂仁疏肝理气和胃;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即“知肝实脾”之义;红花、赤芍活血化瘀,能疏通肝血郁滞,改善肝脏循环,抗肝纤维化,促进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葛根花解毒醒酒,清除体内自由基,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大黄泻下排酒毒诸药相伍,切中病机,可使肝气调和,脾胃健运,湿热得清,湿浊瘀血得化,从而使肝胆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故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2(11):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112-117.
[3]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61-564.
[4]张明雪.酒精性肝病的中医证治与微观化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9,23(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