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型与气生型双孢蘑菇菌株品比试验*
2010-05-30王秉峰
王秉峰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双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又叫洋蘑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原产于法国,不仅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齐全的菇类蔬菜,而且是具保健作用的健康食品。近年来,双孢蘑菇栽培生产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发展较快,但由于所用的菌种比较混乱,加上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产量高低悬殊,质量也较差。为了摸索双孢蘑菇匍匐型与气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选育适宜本地气候条件栽培的优质高产蘑菇菌株,于2007年~2008年进行了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Ag 1号、Ag 5号,由本单位提供;Ag 2号、Ag 3号、Ag 4号,引自华中农学院。
1.2 菌种培养
母种采用改良PDA培养基;原种、生产用种,采用麦粒培养基,附加白糖1%、石膏粉1%、磷酸二氢钾100 g、硫酸镁50 g。常规灭菌接种,并置23℃下培养。
1.3 培养料配方
麦草70%、牛粪30%,附加磷肥500 g、石膏粉500 g、尿素250 g。常规建堆翻料,共翻堆5次~6次。料的含水量为用手紧握培养料能够捏出2滴~3滴水为宜,pH值为7。
1.4 栽培方法
采用粪草发酵料穴播与表面撒播的混合播种法,每平方米铺料厚度约20 cm,播种量为1.5瓶,播种后菌床表面覆盖塑料薄膜,菌丝培养阶段约5 d~7 d揭膜通风1次,每次通风时间长短以菌床表面的干湿而定,一般每次通风3 h~5 h,通风后继续覆盖薄膜。待菌丝生长布满料面,并下扎培养料2/3以上的深度时进行铺土,覆土为田园土,覆土的厚度为2 cm。铺土前将覆土先用水调湿,湿度为用手捏得拢,扔得散。每个品种设3个重复小区,小区面积为6 m2,随机排列,光照强度为100 lx~250 lx。试验于4月28日播种,5月17日铺土,5月27日出菇,6月5日采收 。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生长速度与长势
在母种、原种培养过程中,观察到在改良PDA培养基上Ag 1号、Ag5号菌株菌丝生长呈匍匐型,菌苔为絮状,菌丝生长浓密、洁白、旺盛,日平均生长长度为5 mm。而Ag2号、Ag3号、Ag4号菌株菌丝生长呈气生型、菌苔为绒毛状,菌丝生长洁白、粗壮、有力,菌丝爬壁能力强,日平均生长长度Ag2号、Ag3号为5.3 mm,Ag4号为5.6 mm。Ag1号、Ag5号菌株31 d长满菌瓶,Ag2号、Ag 3号菌株28 d长满菌瓶,Ag4号菌株25 d长满菌瓶。
2.2 生育期比较
各菌株生育期比较情况见表1。
表1 各菌株生育期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播种后各菌株萌发以Ag2号、Ag 3号最快,约24 h,其次是Ag4号菌株,萌发需36 h,Ag1号、Ag 5号菌株萌发最慢,需要48 h。各菌种在相同条件下,出菇最早是Ag2号,大约27 d,其它依次为Ag3号、Ag4号菌株,为29 d,Ag1号、Ag 5号为31 d。
2.3 菇质与产量
各菌株菇质与产量比较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出菇产量以Ag2号最高为11.30 kg, 其次是 Ag3号 10.60 kg及 Ag1号 9.80 kg。 从蘑菇长势及质量来看,Ag2号、Ag 3号出菇密集、整齐、单生菇少、多生或丛生菇多,菇体洁白圆整,致密,肉质厚,单菇较重,不易开伞。Ag 1号菇形大,乳白圆整,菌盖有鳞片,单生或散生菇多,丛生菇少,肉质厚,单菇重,品质好。Ag4号丛生菇密集甚至出现子实体重叠生长现象,菇体生长相互挤压,菇形圆扁不一,菇体小、肉质薄、疏松、单菇轻,易开伞,特别是在采收时菌盖与菌柄易脱落,后期因出生小菇密集易发生死菇、烂菇现象。Ag5号虽说单菇较重,致密肉厚,质量好,但出菇少,产量低。在实验中发现气生型菌株呈高产质劣,匍匐型菌株呈低产优质的趋势。
表2 各菌株菇质与产量比较 (cx)
3 结论与讨论
从整个试验情况看,5个菌株发菌都较好,产量最高的是Ag2号,其次是Ag3号菌株,这两个菌株菌丝吃料快,爬土能力强,不仅出菇早,菇型好,而且出菇均匀整齐,菇潮分明,质量好,温度适应性较广,适合我省大面积栽培。Ag1号虽然前期出菇少,但中后期出菇好,均匀、有后劲,耐高温,很适合我省春夏栽培;Ag4号菌株,虽说菌丝吃料快,爬土能力强、出菇早,但丛生菇多,菇体小,易薄皮开伞,菇质差;Ag5号菌株虽然菇质好,但出菇少,产量低。试验结果表明这两个菌株均不适合在本地区栽培。有关匍匐型菌株呈低产优质,气生型菌株呈高产质劣的成因,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