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Network Coding改进IPv6网络的邻居发现协议

2010-05-29张金刚权义宁赵守凯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多播结点路由器

张金刚,权义宁,赵守凯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2.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300)

0 引 言

从1969年ARPANet投入运行开始计算,互联网在短短40年内渗入全球各个角落.随着结点数急剧增加,网络结构不断繁杂化,导致了以IPv4为核心的协议簇出现很多问题:尤为紧迫的是地址空间濒临枯竭——尽管已有NAT、CIDR等策略,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它如配置复杂、没有好的服务质量机制、在安全性和移动性等方面的不足都迫切要求开发更好的取代协议.1993年提出的IPng标准经过几年的修订,最终于1998年制订了较为完善的IPv6规范,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但直到现在仍在推广阶段,难以普及应用,主要是因为由IPv4过渡到IPv6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同时,相关技术尚待完善也是一个原因.

1 邻居发现协议存在的问题

IPv6的邻居发现协议(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 ND)主要用于取代ARP/RARP、路由器发现和重定向等协议,并增加了邻居可达性检测机制[1].邻居发现协议使用ICMPv6来交换报文,同时ICMPv6还是SNMPv6的下层协议,所以,ND对网络管理,特别是SNMPv6网络管理起着重要作用[2].

由于取消了ARP协议,在IPv6网络中,目前严重困扰着用户和网络管理员的ARP攻击导致LAN接入用户不能正常连接Internet问题有望彻底解决.但是,该协议仍有不足之处:大量频繁的ICMP广播包可能导致网络拥塞,增加超时重传的比例,而广播这一机制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再次制造类似ARP攻击机制的病毒[3].使用Network Coding原理改进广播机制对避免这一不足有着很大优势[4].

2 Ipv6邻居发现协议

IPv6协议取消了位于Internet层下部的ARP/RARP协议和IGMP协议,取而代之的是位于IP层上部的ICMPv6及使用其提供服务的邻居发现协议ND和多播侦听者发现协议(Multicast Listener Discovery, MLD)[5].底层和高层协议并没有质的改变(这是分层体系结构的优势).使用路由器请求、路由器公告、邻居请求、邻居公告和重定向共五种报文,通过邻居缓存、目的缓存、前缀列表、默认路由器列表等数据实现了地址解析、邻居可达性检测、路由器和前缀发现及重定向四个主要功能.对于路由器和前缀发现及重定向两个功能,由于涉及到与路由协议的协同工作(如重定向功能时,应先假设路由选择算法已经有效避免了环路),本文不作详细讨论.地址解析和可达性检测是邻居发现的重要功能,而且相互影响[6].

地址解析经七次报文交互完成:发送邻居请求→接收邻居请求→发送请求邻居公告→接收邻居请求公告,发送邻居非请求公告,任播非请求邻居公告,代理邻居公告(在使用代理时使用).其流程如图 1所示.

图1中处理邻居缓存条目、更新可达性处理流程可用图 2所示的状态转换图表示[7].

图1 邻居发现处理流程

图2 邻居可达性检测状态转换图

3 Network Coding思想

Network Coding是Rudolf Ahlswede、蔡宁、李硕彦、杨伟豪[8]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突破性编码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在网络发送端Sender只发送信息的相关证据(evidence about the message)而不是整个信息本身,而接收者Receiver收到证据后,对其进行重组以还原信息,提高网络的容量和效率[9].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多播网络中,一个发送源多个接收者时,数据包在网络中会有很多路径并重复传输,对于某几个特定的结点来说,要接收到所有数据包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排队[10].典型地,对于如图 3的网络[11], 假设每一跳的传输能力均为1,数据包经过一跳所需时间为t,若发送端S要发送两个等长(设为L)的数据包给R1和R2,如果按传统的传输模式,最优的方案如图 4所示,数据包和在到达节点N3时,不能立即被转发,而是需要排队,假设以的顺序排队发送,则发送两个包所需的总时间为,到达N4后,也需要按相同的方案排队发送,所以,S把两个包分别发送到R1和R2所需的最短时间是6t,如果结点N4具有智能选择功能,在N4→R1线路上按顺序发送两个包,在N4→R2线路上按顺序发送,则两个接收结点可以忽略后一个已有的包,则时间缩短为.同时,这一模式还有一个问题存在:结点R1两次收到数据包,结点R2两次收到数据包,这给线路传输量增加了压力,同时,R1和R2还需要判定这两个包是经由不同路径达到的同一个包,还是重传的包,甚至是重放攻击的包[12].

图3 网络结构图

图4 传统传输模式

由此可见,Network Coding对于广播包的发送能显著地提高效率,降低网络传输流量,节省网络带宽,而付出的代价主要是在节点中完成简单的异或运算,而对于目前的计算能力来说,异或运算的延迟可以达到只有一位.然而,在复杂的网络结构中,需特殊设计和规划适合于Network Coding传输模式的拓扑结构,以避免收到包后无法恢复出所需数据包的情况[13].

图5 Network Coding传输模式

4 改进策略

在IPv6网络的邻居发现协议中,存在大量的广播包,这些广播包的接收者是所有拥有相应广播地址的结点,可能是路由器,也可能是主机:对于邻居请求报文,最终接收者是主机,但可能需要路由器转发;对于路由器请求报文,接收者只是路由器,主机不对其进行处理;邻居公告报文和路由器公告报文都有单播和多播两种情况[14].以一次完整的地址解析→可达性检测→数据发送过程为例,若网络结构如图 6所示,且所有结点都拥有具备多播能力的多播地址,算法流程为:

(1)结点H0有两个目的地址分别为IPH3和IPH4的数据包需要发送,但在其邻居缓存中,没有该结点的相关信息,于是其创建一个“不完整条目”,并发送多播邻居请求a=NSM(IPH3‖MACH0)和b=NSM(IPH4‖MACH0).

(2)路由器收到该多播包后,不断转发,若最终到达H3和H4,并经验证为合法,则返回单播包给H0,地址解析成功,H0修改两个邻居的状态为“可达”;否则转(3).

(3)H0重发该请求,若重发被成功响应,转(2),否则等待再次解析.

(4)H3和H4发送多播非请求邻居公告c=NAM(IPH4‖MACH4)和d=NAM(IPH3‖MACH3),宣布自己的存在,被多播给所有结点,H0, H1,和H2收到后,各自修改自己的邻居缓存状态,若H3,H4成功收到所有邻居的确认包,则修改到这些结点的状态为“可达”;否则,分别处理各个队列.

(5)H0对H3,H4进行可达性探测,成功则发送数据包,否则转(3).

图6 邻居发现协议网络结构

该过程中,两次进行了多播广播,尽管实质上,这些多播包需要单个地进行处理,但是,如果在网络中采用单独传输的方法,则网络中会产生大量重复发送的包,同时也增加了传输延迟.若采用Network Coding传输模式,则上述广播流程可表示如图 7所示.图7中a=NSM(IPH3‖MACH0),b=NSM(IPH4‖MACH0),实线箭头表示a和b包,虚线表示a⨁b包,由于a和b两个包要广播给所有的结点,所以a⨁b包可能有多条路由路径达到H1和H2,本示例假定路由器R0不进行数据包合并,结合路由协议,可以避免由R5→R1和R6→R2的包传送(因为这两个包实质上没有用),此时,不计主机与直连路由器的传输链路开销,总传输时间为4t,总传输量为9个包.对于第二次广播,传输方法与此类似.

而此次广播若采用传统传输模式,其传输时间和传输量与第三节中的模型相同,可见,对于类似广播,采用Network Coding模式具有很大优势.

图7 多播邻居请求的Network Coding传输模式

5 结 语

在IPv4网络中,广播机制被广泛应用,但通过子网隔离广播、ARP协议等机制,抑制了广播风暴的大量发生.对于IPv6网络,为了更好地支持灵活性与移动性,取消了子网划分机制,而类似于ARP协议、对拓扑发现、网络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的邻居发现协议却大量使用了多播包(还有其它一些协议),大量的广播容易引起网络拥塞、增加延迟,降低了链路的传输效率.Network Coding思想,既可对邻居发现协议进行改进,还可用于其它广泛使用多播包的协议中,如P2P应用,路由信息交换等等[15].

本方案的前提是路由器具有编码能力即网络能支持Network Coding机制,目前还没有相关硬件的报道,本文仅就此思想提出一个思路,相关数据均为理论值,由于IPv6环境的特殊性,深入实验和仿真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RFC2461.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S].New York:Network Working Group,1998.

[2]李振强,赵晓宇,马严,等.IPv6技术揭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杨勋,王江晴.IP地址安全性研究及实验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29(3):83-86.

[4]Dzvid Zeltserman. A Practical Guide to SNMPv3 and Network Management[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2000.

[5]Behrouz A F,Fegan S C. TCP/IP Protocol Suite (3rdEdition)[M].Columbus:McGraw-Hill Education Inc,2006.

[6]Silvia Hagen.IPv6 Essentials[M].CA:Sebastopol, O’Reilly,2006.

[7]Andrew S.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4th Edition)[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TR,2003.

[8]Rudolf Ahlswed, Cai N, Li S Y, et al. Network Information Flow[J].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2000,46(4):1204-1216.

[9]王静.网络编码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10]Raymond W,Yeung S,Li Y R, et al. Network Coding Theory[M].Boston: now Publishers Inc,2006.

[11]Shuo-Yen Robert, Yeung R W,Cai N. Linear Network Coding[J].IEEE Trans Inform Theory,2004,49(2):371-381.

[12]William Stallings. 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4th)[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2006.

[13]Raymond W Y. Information Theory and Network Coding[M].New York:Springer,2008.

[14]Joseph Davies. Understanding IPv6[M].Washington: Microsoft Press,2008.

[15]牟丽平.IPv6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与改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多播结点路由器
胖树拓扑中高效实用的定制多播路由算法
买千兆路由器看接口参数
用于超大Infiniband网络的负载均衡多播路由
InfiniBand中面向有限多播表条目数的多播路由算法
LEACH 算法应用于矿井无线通信的路由算法研究
维持生命
基于八数码问题的搜索算法的研究
路由器每天都要关
路由器每天都要关
网络编码与家族体系下的可靠多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