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2010-05-28杨红旗

种子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棉区棉农棉花

杨红旗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2)

棉花是除粮食以外最重要的农产品和战略物质,全国从事棉花生产的农民近2亿,棉花收购和纺织业从业人员2000万。充分认识我国棉花产业形势与发展前景,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棉花生产现状

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的冀、鲁、豫、晋、陕、津、苏、皖、湘、鄂、赣、新、甘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生产多次出现大起大落,剧烈波动现象。1979-1984年,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调动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由451万公顷扩大到692万公顷,总产量由221万吨提高到62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出现结构性供需不平衡。1985-1989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影响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全国棉花生产出现不景气现象。1990-1992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总产量持续增长。1993-1999年黄河流域棉区的冀、鲁、豫三省病虫害频繁发生,出现光照不足、积温亏缺现象,尽管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种植面积不断萎缩,全国棉花供给出现严重短缺。2000-2004年,我国棉花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种植面积由403万公顷扩大到569万公顷,总产量由435万吨提高到632万吨。2005-2008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分别是506万公顷、540万公顷、559万公顷和576万公顷,总产量分别是570万吨、673万吨、760万吨和750万吨。尤其是2008年,棉花生产遭遇输入型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上半年农资价格一路飙升,而下半年棉价一路下滑,棉农经济损失巨大,棉花生产遭受重创[1]。蒋芳等对全国13个棉花主产省份的500多个固定农户调查分析显示,2009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同比下降15.30%[2]。中棉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和公益性棉花科研专项组的研究指出,2009-2010年度棉花生产景气指数(CCPPI)为250,比上年度下降45点,预测棉花产业经济走向“需求或平或减,面积大幅度下降;进口明显减少,价格缓慢回升,稳定面积至关重要”[3]。

我国棉花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消费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0-2005年,国内棉纺能力从3 400万锭增加到7 500万锭,纺织工业用棉由360万吨增长到900万吨以上。2008年全国纺纱量2 148.9万吨,棉布产量287.9亿米,国内棉花消费需求远远超过棉花生产能力。《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纱产量年均增长5%,从2010年开始国内棉花市场进入长期供不应求阶段。尽管2008-2015年国内纱产量增速有所放缓,但2015年纱产量仍达到2 300万吨以上,国内棉花需求量在1 400万吨左右。

2 我国棉花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棉花进口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净进口国,棉花业已成为继大豆和食用油之后的第三大进口农产品,国内棉花资源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棉花进口已经成为常态[4]。为了促进棉花产业发展,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和《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提出新时期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目标(见表1)。

表1 2015年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目标

3 我国棉花生产潜力分析

充分认识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潜能,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我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

3.1 科技支撑棉花单产水平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棉花生产经历了6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换代都提高单产10%以上[5]。 1995年,我国成功培育 Bt抗虫棉,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知识产权的国家。我国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选育审定了一大批丰产、优质、抗病虫较好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尤其在抗虫杂交棉育种、棉田间作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7年全国棉花亩产达到85.7千克。黄河流域棉区大力推广转基因抗虫棉,有效控制棉铃虫频繁发生;长江流域棉区大力推广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简化棉花生产管理;西北内陆棉区大力推广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2015年全国棉花亩产有望突破95千克。

3.2 利用后备耕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棉花是耐旱、耐盐作物,可以在较干旱和盐碱度较高地区种植。黄河流域棉区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可开发土地在13万公顷以上,西北内陆棉区通过膜下滴灌、节药灌溉用水与开垦备用荒地可以增加13万公顷以上,长江流域棉区开发滨海滨湖沿江和丘陵高岗后备土地以及边角地利用、种植结构调整可以增加7万公顷,全国三大棉区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合计33万公顷以上。

3.3 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改善棉花品质

我国已经选育审定了一大批增产潜力大、纤维品质较好的长绒、中长绒陆地棉新品种,棉花纤维综合品质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进一步加强棉花优质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工作,强化品质育种,加速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扩大棉花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棉花品质和原棉一致性。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扩大订单生产规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棉花品质,使纤维比强度提高1~2厘牛/特克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 提高我国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国棉花整体生产水平,增强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1 努力提高棉花生产单产水平

引进与培育高抗棉铃虫、棉盲蝽与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解决非生理性棉花烂铃问题。大力推广耐盐碱棉花新品种,发展超早熟短季棉,加大杂交棉与高品质棉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能。

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棉花简化栽培等重大适用新技术,建立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我国棉花的单产水平。

4.2 恢复增加棉花种植面积

种植面积是保障国家棉花产业安全的基础。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国棉花生产的区域布局,促进棉花生产向优势区域聚集,提高优势区域的棉花综合生产能力。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棉区发展棉花与小麦、油菜、玉米套种,推广棉花与大蒜、马铃薯等作物的间作,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实现棉花与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的协调发展。西北内陆棉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加大盐碱地改造力度,确保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4.3 着力改善棉花纤维品质

只有不断改善棉花纤维品质,才能提高我国棉花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优化调整品种结构,着力推广适纺高支纱和中支纱原棉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推广纤维长度32毫米左右、断裂比强度33以上、马克隆值3.8~5.0、适纺60支左右的高支纱的高品质棉花新品种;黄河流域与西北内陆两大棉区推广纤维长度30毫米、断裂比强度30以上、马克隆值3.4~4.5、适纺3 240支左右中支纱的棉花新品种。推行棉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植,统一品种布局,提高原棉品质的一致性。通过多种方法和措施,切实改善我国棉花的纤维品质。

4.4 建立健全棉花补贴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棉农增收为首要目标的棉花补贴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收入对棉花生产的双向激励作用,防止棉花生产剧烈波动。以棉农增收为中心,设置增产补贴和休耕补贴。当棉花供不应求时,启动增产补贴,种棉增收起到激活生产潜力、增加产量的正向激励作用。当棉花供过于求时,启动休耕补贴,通过增收不增产保护棉花生产潜力,发挥收入对棉花生产的负向激励作用。通过增产补贴和休耕补贴对棉花生产的双向调节作用稳定棉价,保护和调动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棉花战略安全。

[1]毛树春,王香河,李亚兵.2009年全国棉花生产展望[J].中国棉花,2009,(5):5 ~ 7.

[2]蒋芳,杜珉.2009年全国棉花生产意向调查分析[J].农业展望,2009,5(5)∶22 ~ 23.

[3]毛树春.2009~2010年度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J].中国棉花加工,2009,(2):4 ~ 6.

[4]中国棉麻流通经济研究会.进一步完善棉花进口制度 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09,(1)∶9~12.

[5]黄殿成.我国棉花杂交种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种业,2009,(4):16 ~ 17.

猜你喜欢

棉区棉农棉花
棉花是花吗?
2020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棉农
棉花
美国农业部公布各产区2018年度棉花产量情况
塔城地区纤检所干部深入农田助力棉农春耕
河北棉区战略东移稳棉增粮的决策依据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