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Ⅱ)——棉花(1)

2010-02-10品种管理处

种子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棉区棉铃虫黄萎病

品种管理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2 棉花品种

2.1 国欣棉11号

2.1.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1。

2.1.2 选育单位: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市国欣科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1.3 品种来源:SGK3×1207。

2.1.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早,苗壮,全生育期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106.5 cm,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叶色深。第一果枝节位7.0节,单株结铃18.3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0 g,衣分39.3%,子指11.0 g,霜前花率90.4%。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 mm,断裂比强度29.4 cN/tex,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5.5%,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0%,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2.1.5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8.1 kg、101.6 kg和91.8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5.3%、9.1%和6.9%。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6.6 kg、94.5 kg和86.0 kg,分别比鲁棉研21号增产14.4%、8.9%和7.4%。

2.1.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 500株、旱薄地3 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2 sGK958

2.2.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2。

2.2.2 选育单位: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2.3 品种来源:锦科970012×锦科19。

2.2.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慢,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6.1 cm,株型松散,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主,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6.4个。铃卵圆形、较长,苞叶较大,吐絮畅,单铃重6.2 g,衣分41.3%,子指10.7 g,霜前花率92.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31.4 cN/tex,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4.1%,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5.3%,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2.2.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3.6 kg、100.7 kg和93.1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9.2%、9.8%和7.5%。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7.4 kg、102.5 kg和93.2 kg,分别比鲁棉研21号增产19.6%、18.1%和16.4%。

2.2.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1 800~2 200株,中等水肥地块2 300~2 800株,旱薄地3 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2.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西南和西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3 百棉1号

2.3.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3。

2.3.2 选育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2.3.3 品种来源:百农8602×新3313。

2.3.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慢,幼苗期苗势较弱,整齐度较好,不早衰。株高98.8 cm,株型松散,茎秆茸毛稀少。叶片较大,皱折明显,色浅绿。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结铃16.3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2 g,衣分40.9%,子指10.4 g,霜前花率92.9%。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 mm,断裂比强度28.4 cN/tex,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6.3%,黄色深度7.2,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1。

2.3.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6 kg、100.8 kg和93.7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0.5%、9.9%和8.2%。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8.4 kg、91.8 kg和83.6 kg,分别比鲁棉研21号增产5.6%、5.8%和4.4%。

2.3.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直播或地膜覆盖4月20日前后播种,营养钵育苗4月初播种、4月底5月初移栽。(2)每亩种植密度3 000~3 500株。(3)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当早施花铃肥,中后期视长势适当追施叶面肥并合理化控。(4)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棉蓟马、盲蝽象等害虫。(5)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3.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4 国欣棉9号

2.4.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4。

2.4.2 选育单位: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市国欣科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4.3 品种来源:1275-23×1207。

2.4.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6天。出苗较快,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一般。株高107.3 cm,株型松散,茎秆粗壮。叶片较大平坦、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7.5个。铃卵圆形,吐絮较晚,单铃重5.7 g,衣分40.6%,子指9.7 g,霜前花率87.6%。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7 mm,断裂比强度32.1 cN/tex,马克隆值4.4,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5.2%,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3%,纺纱均匀性指数159。

2.4.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4.7 kg、99.3 kg和87.0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9.7%、8.2%和0.5%。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6.8 kg、90.4 kg和80.0 kg,分别比鲁棉研21号增产9.7%、4.1%和-0.1%。

2.4.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 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 500株、旱薄地3 000株以上。(3)施足底肥,早施重施花铃肥,盖顶肥不宜过量,防止贪青晚熟。(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4.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5 创鲁1号

2.5.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5。

2.5.2 选育单位:济阳县鲁优棉花研究所、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2.5.3 品种来源:中棉12×sGK321。

2.5.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好,苗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较好。株高106 cm,株型松散。果枝较长,平展略上举。茎秆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5节,单株结铃18.4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 6.2 g,衣分 38.9%,子指 11.0 g,霜前花率92.3%。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 mm,断裂比强度30.1 cN/tex,马克隆值4.7,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3.9%,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8。

2.5.5 产量表现:2005年、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1.4 kg、97.8 kg和90.3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号增产12.8%、17.5%和21.7%。2007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03.9 kg、84.6 kg和79.7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 28号增产-0.3%、-3.3%和-2.7%。

2.5.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育苗,5月上旬移栽;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 500株、旱薄地3 000~3 5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烟飞虱等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5.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西北、西南部,河南东部、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6 锦科杂1号

2.6.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6。

2.6.2 选育单位: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6.3 品种来源:sGK791×豫668。

2.6.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较快,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2.0 cm,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茸毛稀,叶片中等大小,色浅绿,子叶肥大。第一果枝节位7.0节,单株结铃16.6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 6.2 g,衣分 43.3%,子指 9.9 g,霜前花率95.8%。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 mm,断裂比强度29.8 cN/tex,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2.6.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1.3 kg、104.5 kg和100.1 kg,分别比鲁棉研15号增产4.9%、11.3%和12.7%。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4.2 kg、101.7 kg和96.0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 15增产11.8%、16.9%和17.6%。

2.6.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1 500~2 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 000~2 500株;旱薄地3 000株左右。(3)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现蕾后注意喷施硼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肓蝽象、灰飞虱等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6.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和西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7 创杂棉28号

2.7.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7。

2.7.2 选育单位: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2.7.3 品种来源:469×1562。

2.7.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慢,前期长势和整齐度一般,中、后期好。株高101.4 cm,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茸毛密。叶片较大,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6.5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5 g,衣分39.6%,子指10.7 g,霜前花率91.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 mm,断裂比强度29.9 cN/tex,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5%,反射率75.5%,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8。

2.7.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6.5 kg、101.7 kg和93.1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1.5%、8.3%和4.8%。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9.9 kg、96.6 kg和87.2 kg,分别比鲁棉研15号增产14.6%、11.0%和6.9%。

2.7.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20日前后播种,地膜覆盖可适当提早。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天。(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1 800~2 500株,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密度适当加大。(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后期施少量盖顶肥,蕾期适量喷施硼肥。(4)根据天气和长势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7.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8 冀杂999

2.8.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8。

2.8.2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2.8.3 品种来源:冀优768×Z56-1系。

2.8.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慢,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一般,后期好。株高102.7 cm,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茸毛密。叶片较大,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6.9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7 g,衣分39.8%,子指10.9 g,霜前花率 90.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28.7 cN/tex,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5.7%,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4.9%,纺纱均匀性指数141。

2.8.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9.2 kg、103.2 kg和93.6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2.7%、9.9%和5.4%。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7.5 kg、96.2 kg和85.0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 15增产13.8%、12.4%和7.9%。

2.8.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下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 300~2 500株,中等肥水地块2 800~3 300株,旱薄碱地4 000~4 6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中后期适当喷施叶面肥。(4)根据天气和棉花长势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8.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西北、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9 中棉所75号

2.9.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9。

2.9.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9.3 品种来源:中棉所41×中9425。

2.9.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快,全生育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株高103.1 cm,株型松散,茎秆茸毛稀。叶片较大,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6.2个。铃卵圆形,铃尖明显,铃壳薄,吐絮畅,单铃重6.7 g,衣分40.7%,子指11.1 g,霜前花率92.7%。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 mm,断裂比强度29.3 cN/tex,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7%,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2.9.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6.4 kg、104.3 kg和96.7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1.5%、11.1%和8.9%。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2.8 kg、95.6 kg和89.3 kg,分别比鲁棉研15号增产11.2%、9.9%和9.4%。

2.9.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上旬、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高肥水地1 600~2 000株,中等水肥地2 100~2 400株,旱薄2 500株以上。(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9.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西南和西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10 鲁棉研40号

2.10.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0。

2.10.2 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2.10.3 品种来源:鲁365×鲁S3232。

2.10.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较快,全生育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株高102.1 cm,株型松散,茎秆茸毛稀。叶片较大,色浅绿。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7.8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1 g,衣分41.4%,子指10.4 g,霜前花率93.4%。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30.3 cN/tex,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6%,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2.10.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5.1 kg、101.5 kg和94.8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6.6%、8.1%和6.8%。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0.5 kg、91.6 kg和83.1 kg,分别比鲁棉研15号增产5.7%、7.0%和5.5%。

2.10.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春播一般在4月20日前后,可直播或地膜覆盖。(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在2 500~3 0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如遇伏旱应及时浇水,防止缺水早衰。(4)合理化控,一般情况下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化控一次。(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棉叶螨、烟粉虱和盲蝽象等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0.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西北和西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11 中棉所76号

2.11.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1。

2.11.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11.3 品种来源:531037×9901。

2.11.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好,苗齐苗壮,前、中期长势较强,整齐度好,后期长势转弱。株高102 cm,株型紧凑。茎秆紫红色,茸毛少。叶片较小,叶色深绿,通透性好。第一果枝节位7.3节,单株结铃17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8 g,衣分39.2%,子指10.2 g,霜前花率94.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 mm,断裂比强度31.6 cN/tex,马克隆值4.5,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2.6%,黄色深度8.5,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55。

2.11.5 产量表现:2005年、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棉区域试验,2005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0.2 kg、94.1 kg和89.1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号增产13.2%、12.4%和13.5%;2006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3.8 kg、91.9 kg和87.1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2.9%、-0.2%和-0.1%。2007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2.2 kg、86.8 kg和82.4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5%、-0.7%和-0.1%。

2.11.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2 200~2 800株。(3)施足底肥,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后期及时喷施叶面肥。(4)根据天气和长势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斜纹夜蛾等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1.7 审定意见: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东部、中部,山东西南部,陕西关中棉区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应用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12 石杂101

2.12.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2。

2.12.2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12.3 品种来源:SGK321×石抗141。

2.12.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较快,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5.5 cm,株型松散。茎秆粗壮,茸毛稀。叶片较大,色浅绿,子叶肥大。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8.6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3 g,衣分38.6%,子指11.2 g,霜前花率93.1%。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 mm,断裂比强度29.8 cN/tex,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2.12.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1.7 kg、100.9 kg和93.9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3.8%、7.5%和5.7%。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2 kg、96.8 kg和88.4 kg,分别比鲁棉研15号增产18.0%、13.1%和12.2%。

2.12.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高肥水地1 500~2 000株,中等肥水地2 500株,旱薄地3 000株以上。(3)底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追肥以氮肥和钾肥为主。(4)根据天气和棉花长势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2.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和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13 鲁棉研39号

2.13.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3。

2.13.2 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2.13.3 品种来源:DR43系 ×118系。

2.13.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较快,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后期一般。株高100.6 cm,株型紧凑。果枝较长,夹角较大。茎秆粗壮,茸毛较密。叶片较大,深绿色,子叶大。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16.6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4 g,衣分40.8%,子指10.4 g,霜前花率93.9%。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 mm,断裂比强度29.9 cN/tex,马克隆值4.7,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8%,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5.6%,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2.13.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3.7 kg、99.5 kg和93.4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6.0%、6.0%和5.2%;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9.1 kg、97.1 kg和90.3 kg,分别比鲁棉研15号增产9.4%、11.6%和10.7%。

2.13.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高肥水地2 000~2 300株、中等水肥地2 500~3 0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3.7 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西南部和西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14 邯7860

2.14.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4。

2.14.2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14.3 品种来源:邯93-2×GK12。

2.14.4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14.5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8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弱,易早衰。株高94.7 cm,株型松散。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结铃17.7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1 g,衣分39.1%,子指10.7 g,霜前花率93.8%。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 mm,断裂比强度29.3 cN/tex,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4.9%,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5.5%,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2.14.6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7.1 kg、93.3 kg和87.3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号增产8.6%、9.5%和16.4%;2007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8.0 kg、92.6 kg和87.2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0.1%、6.3%和13.9%。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8.6 kg、89.1 kg和77.7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7.2%、3.6%和5.7%。

2.14.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下旬播种,直播、地膜覆盖种植均可。(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棉田3 300~4 300株,高水肥棉田2 500~3 500株。(3)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初花期适量追施氮肥。6月中下旬合理灌水,开花后遇旱及时浇水。(4)全程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4.8 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和西南部、河南东部和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15 邯杂301

2.15.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5。

2.15.2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2.15.3 品种来源:邯750A×邯R251。

2.15.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整齐度好,后期易早衰。株高95.5 cm,株型紧凑,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浅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1节,单株结铃19.8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9 g,衣分42.3%,子指9.3 g,霜前花率94.8%。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2 mm,断裂比强度28.0 cN/tex,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6.0%,黄色深度7.1,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34。

2.15.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9.7 kg、107.4 kg和102.2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号增产14.1%、26.1%和36.3%;2007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3.1 kg、96.8 kg和91.4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7.8%、11.1%和19.4%。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5.0 kg、96.5 kg和83.4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0.3%、12.2%和13.5%。

2.15.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地膜覆盖4月25日至5月5日播种,露地直播5月上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中等肥水地块3 000~3 500株,高肥水地块2 500株左右。(3)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4)前中期适时化控,后期酌情减少用量。(5)二代棉铃虫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发生高峰期需防治;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5.7 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西南部,河南东部、中部和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16 中棉所73号

2.16.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6。

2.16.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2.16.3 品种来源:MC1351×MK428。

2.16.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早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下旬播种生育期102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转弱,整齐度好。株高77.8 cm,株型松散,茎秆稍软。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0节,单株结铃8.4个。铃卵圆形,吐絮畅且集中,单铃重5.7 g,衣分 39.7%,子指10.2 g,霜前花率94.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 mm,断裂比强度29.0 cN/tex,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6.3%,黄色深度7.5,整齐度指数84.6%,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2.16.5 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5.4 kg、85.5 kg和80.8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9号增产23.2%、17.2%和20.7%;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5.3 kg、86.1 kg和74.6 kg,分别比鲁棉研19号增产18.0%、12.5%和13.5%。

2.16.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麦套棉5月下旬播种或5月10日前后育苗移栽。(2)每亩种植密度4 000~5 500株,单株留果枝9或10个。(3)两熟棉田前茬作物施足底肥,盛蕾后期追施氮肥。(4)开花初期和花铃期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盲蝽象、棉蚜、棉叶螨等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6.7 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麦田夏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棉区棉铃虫黄萎病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2020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美国农业部公布各产区2018年度棉花产量情况
河北棉区战略东移稳棉增粮的决策依据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我们与棉铃虫的战争
棉铃虫重发频次趋高原因探析与综合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