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成本管理探讨
2010-05-26褚宝萍
褚宝萍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从义务教育产品的经济学性质来看,义务教育具有外部收益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社会收益率高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同时,义务教育的投资回报具有长期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对义务教育的经济效益往往认识不足,极易导致短期化社会行为,产生义务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将义务教育划分为“收费”和“免费”两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后,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提出,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使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免费义务教育。因此有必要研究义务教育成本管理,更新观念,建立相关的制度,以便更好地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义务教育成本的特点
(一)义务教育成本是完全成本
完全成本是相对于变动成本而言,最初在企业中提出和应用,不仅包括了制造成本的部分,还将期间费用也纳入成本核算范围。采用完全成本在客观上会刺激生产的发展,因此目前企业已基本上采用变动成本法,即使用“制造成本”核算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义务教育中,义务教育的管理活动与教育服务活动难以区分,用完全成本概念来核算义务教育成本,能真实地反映教育服务耗用的材料、人工费以及为组织和管理教育服务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
(二)小学教育成本核算期以教学周期为主
成本核算期指成本核算的时间范围,即每间隔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为便于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及时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应以教学周期为义务教育成本核算期,每年计算两次教育成本,即每年7—12月和1—6为教育成本核算期。同时为有利于财政预算决算和下一年度教育经费的预算列支,小学教育成本可同时辅助会计核算期,核算学年成本。
(三)以生均成本为教育成本核算的计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就是归集各种费用的对象,或者说是成本归属的对象。学年成本是教育部门一年进行教育活动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总价值,但不包括家长支出在内的社会成本,也不包括教育行政费用在内的政府成本。它的单位成本是每个在校生的学年成本,即生均学年成本。以生均学年成本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单位符合政府、家长、投资者对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
(四)义务教育成本呈现阶梯式变化
义务教育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随着受教育者人数的增加,义务教育成本呈现上升且阶梯状趋势(图1),即在一个班级未达到预定额度前,增加学生会增加一定的支出,当学生人数超过一个班的限度,必须增加新班级时,义务教育成本会上升,包括教师配备的增加、教育设施的增加等。从边际成本看,又表现为义务教育的生均边际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下降的,但随着班级规模超过某一点后,这一成本又趋于上升。因此,义务教育存在着最优成本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成本管理来优化。
二、义务教育成本管理现状
(一)义务教育成本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观念上的认识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视义务教育为消费和福利,教育经费采取政府拨款、国家全包的办法,教育投入不计算成本,也难计算成本,使得教育部门既无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动力,又无提高教育效率的外在力。
(二)义务教育核算制度存在误区
从成本核算的要求看,我国现行学校会计制度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不能全面地反映教育资源耗费。在我国现行学校会计核算体系下,资源的耗用不通过资产账户,即采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制度将其直接记入收支账户,不设“成本”账户,将“支出”和“成本”作为一个概念。二是现行学校会计制度与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相背离,不利于反映完全的教育成本。表现为:首先学校是事业单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收支核算。其次会计报表里的数据不是按配比原则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现金流入及流出的表象,并不能真正说明义务教育成本问题。再次现行教育部门会计核算不区分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对于购建的教学设备支出都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同时不存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土地等无形资产摊销。
(三)缺乏有效的义务教育成本管理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人口的增加、教育素质提升的需求,必将导致受教育的学生总人数增加,受教育年限的延伸,资本、设备的增加以及学生教育经费的不断提高。而物价上升等因素,将会促使教育投资自然的增长,义务教育成本增加的趋势。因此,必须分析影响义务教育成本的各种因素及其程度,搞好义务教育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而目前对于义务教育成本的管理还只是集中在表面能预测(财政预决算)和事后核算上,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成本管理系统,来保障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三、义务教育成本管理对策
(一)设计独立的义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根据义务教育特点,设计独立的义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准则、会计基础、会计账户等方面的设计上体现学校的属性以及这种属性对会计核算所提出的内在要求。通过设置制度,规范义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义务教育成本的比较,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二)强化义务教育管理成本意识
强化义务教育成本意识意味着学校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把优化义务教育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到其它各个部门,形成全员式成本管理格局。首先更新成本效益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义务教育成本管理工作应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其次树立多动因理论的义务教育成本管理观念,在分析有关各种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开辟和寻找义务教育成本控制的新途径。
(三)进行科学的义务教育成本预测
义务教育成本最大的瓶颈是资金问题,因此,必须在现行的财政预决算基础上认真作好成本预测,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根据义务教育成本特点和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料,对影响义务教育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对义务教育成本的未来发展趋势或状况进行估计,为学校的决策和制定改革发展规划服务,以提高学校综合效益。
(四)加强义务教育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结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会影响管理质量,进而影响到义务教育质量、教育资源的管理效率。为适应学校教育成本管理的要求,必须加大义务教育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设置相应岗位,适时地更新和充实财务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从整体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