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阶段经济运行状态分析的思考

2010-05-25褚京卫

浙江经济 2010年10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变化

文/褚京卫

(作者为浙江省社科联民管(科研)处处长)

加强对现阶段经济运行状态的分析,对于正确判断宏观经济走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当前经济运行状态及其走势,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注重分析现阶段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状态的新变化

现阶段的经济体制状况及运行状态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经济内生性活力增强;另一方面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市场信号失真、市场调节非规范化等问题,各行为主体的行为有待规范。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格局已形成,但尚待完善。一是商品市场已建立,而要素市场尚未建立健全。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高,而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低。价格传导机制由此出现了滞后、传导受阻、部分传导等现象。最近一段时间,面对国内外经济企稳回暖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频繁等的状况,对价格走势众说纷纭,通胀预期加大,反映了出新情况下价格走势和价格传导时间、范围和效应的新变化以及把握价格变化的复杂性。二是由于宏观调控体系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于微观改革,目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与原有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之间、市场作用发挥与宏观调控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市场经济运行同现行政府管理体制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如现行的政绩考核等制度下,政府对资金、土地等要素的供给有着很强的调控权,在资源配置的一些方面容易发生冲突。三是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够协调。如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各生产要素的供给及价格的相应变化,进而对生产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而目前这种内在的机制作用尚不完善,从而在生产经营决策从集中趋向分散过程中容易出现某些盲目性、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及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各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关系经济运行总格局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自“放权让利”起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打破各种束缚、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利益已对各经济主体行为产生日益明显的作用。在强化了的利益机制等的作用下,各主体有着旺盛的增长欲望及强劲的扩张冲动,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但目前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尚未理顺,各主体行为尚不规范,如部分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缺乏职业道德以及政府职能未及时转换,一些非理性行为难以有效抑制。目前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的波动、通胀与通缩的过快交替变化,除受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外,与各主体行为尚不规范有关。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总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周期性波动出现新变化。我国经济已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前段时期伴随着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许多产品销售由国内转向国外。大量出口缓和了国内供求结构上的矛盾,但也导致了贸易不平衡和顺差过大。显然,我国经济运行已受国际经济周期性变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双重影响。从供求格局来看,市场供求格局虽从总体上呈现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状况,但目前阶段在经济、社会、政策等因素和国外输入因素、国际上投机色彩浓厚等的多种作用下,容易出现结构性的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

总之,对目前阶段经济运行的分析,需要从体制转换过程来认识。应当看到,同改革前期阶段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过热等引致的经济周期波动不同,现在主要是由市场需求、流动性变化、输入型及成本推动等引发的价格波动等。其原因在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已发挥基础性作用,各主体始终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活力和扩张动力,而政府体制、金融、土地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一旦放松调控,容易出现货币投放量过大、投资过猛,导致经济波动。而在我国经济已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也容易受外部需求及价格变动、热钱进出、虚拟经济发展过快等的影响。对经济运行的分析及调控需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周期变化与国际经济周期变化的双重影响。再如对价格传导机制新变化的认识,要注重对目前通胀特点的分析特别是注重输入型通胀和以粮食为核心的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结构型通胀。

注重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形态,还需看大势、看经济周期性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从中、短周期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由于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惯性运行方向,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影响很大。因此,分析经济运行还需从经济周期变化的角度来认识,是处于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

目前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反映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我国经济总体呈现出回升向上的趋势,这是大势,是基本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尚处于回升的初始阶段,经济增长属于恢复性增长,经济回升仍是不稳固的,仍较脆弱,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如外部经济环境仍不容乐观,出口形势难有大的好转;银行信贷增长迅猛,存在着投资过热和通胀隐忧;结构调整步伐不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仍较多,等等。一季度GDP增速较高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基础上的。

我国经济已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大量出口缓和了国内供求结构上的矛盾,但也导致了贸易不平衡和顺差过大

实际上,目前经济运行的阶段特点,使我国经济呈现出经济复苏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些现象,如资产泡沫出现、通胀抬头、PMI指数连续10多个月位于50%以上等。如果对经济走势及调控把握不好,也存在着我国经济向下、二次探底的可能,甚至出现滞胀状况。因此,既要看到经济回升向上的趋势,提振信心,把握大势,又必须对经济可能出现的反复保持高度警惕,防止盲目乐观,加强对目前阶段经济增长中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动态分析。

注重分析宏观政策调控状况,把握好政策导向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正值关键时期,既要继续促进经济持续向好,又要防止通胀,政策把握难度大,面临一些“两难”选择。如政府调控力度过大过急,则会出现经济掉头下降;力度过小或者不动,则容易坐视经济过热。针对物价上升的应对措施处理不当,会影响到经济的复苏;如不采取措施,未来通胀可能性很大。目前阶段我国经济仍难避免“一紧就冷、一松就热”现象,并具有冷热变化大、时间短的特性。当前宏观调控的核心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等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平稳过渡,采取“小幅、超前、定向”的应对措施。

——“小幅”:即在目前经济企稳回升尚不稳固、不确定性因素多的情况下,采取小幅度的宏观调控措施(除非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如经济急剧下跌或者物价大幅上升,必须采取大力度的应对措施外)。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变化情况,不断做出小幅调整,缓步退出宽松的调控政策,避免宏观经济陷入“一紧就冷、一松就热”的怪圈。

——“超前”:即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超前性。在经济缓步上行时期,通胀预期加大,为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在防范通货膨胀方面预做准备。通过发行央票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管理流动性,控制信贷的过大投放。在股市、房地产过热状况还未形成之时,预先点刹刹车,控制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定向”:即强调宏观政策的针对性。注重对不平衡方面的调整,改善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等关系的关键。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变化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从9到3的变化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这五年的变化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4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鸟的变化系列
宏观调控“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