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增长波动、转型与展望
2010-05-25陆骁
文/陆骁
回首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两年,浙江经济实现了快速反弹,而且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转型升级主线渐趋明朗。危机中各项经济指标快速而强有力地反弹并企稳攀升,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浙江应对危机较强的自身调整能力。2010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63亿元,同比增长15%,经济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势头,但仍有待稳固。
波动:危机冲击与V型反弹
突发的金融危机之于中国和浙江经济而言,是一次大考。而风暴过后又凸显出浙江经济较好的增长弹性韧性。
——季度V型反弹迅速有力,金融危机冲击浙江经济形成一个较深的阶段性底部。浙江季度经济表现如此大起大落,这是自1990年外贸进出口持续扩大以来所从未有过的。根据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2009年,全国和浙江各个季度GDP累计增长速度,全国在6%-11%的区间内,峰谷差值(最大减最小)为4.4个点;浙江在3%-12%的区间内,峰谷差值为8.4个点。这一峰谷差值,除了山西和吉林,是全国31个省份中最大的。
各项经济指标快速而有力地反弹显示了浙江应对危机较强的自身调整能力
——月度指标则更加清晰地显示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全过程。工业和投资先于进出口指标,更早反映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也先于进出口,更快实现反弹。2008-2009年,浙江进出口月度增长峰谷值分别高达98.3和97.6个点,远高于全国的83.8和56.8。2008年11月在全球金融危机最黯淡时刻,浙江进出口随全国一同双双大幅下降,同比分别为-25.5%和-18.0%。2009全年浙江外贸顺差大幅减小,出口盈余占GDP比重已经返回到2002年的较低水平,并可能形成一种长期趋势。
总体上看,浙江工业基本随全国一起反弹,步调一致、反弹力度大但增长始终落后于全国。2009年全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低于全国的11.0%。同时,2008-2009年,浙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同比增长峰谷差值为32.1个百分点,几乎是全国的两倍。上一次月度投资如此高的增速,出现在2004年经济过热时期,这显示了浙江经济在金融危机下的冷热不均状态。
转型:消费动力渐强,服务业掀高潮
浙江经济正在发生悄然转型:消费内需成为经济主要驱动力、经济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服务业发展迎来高潮,以及收入分配格局出现积极逆转。
首先,消费内需动力日渐增强。自2004年开始,消费开始部分取代投资或出口成为浙江经济主要驱动力,国民经济中最终消费率总体也在逐步提升,并在2006年超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使在投资拉动作用较强的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达到15.9%,超过投资增速(15.2%),同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为负值。因此,从内在因素看,浙江经济正在努力向依靠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资源要素利用率提升转变,并形成以最终消费需求为主的增长模式。
其次,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2003年前后经济过热时期,浙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12,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高于全省经济总量增长,经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2008年,降至接近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为0.4,但这是在2008-2009年投资与消费,分别平均增长13.0%和17.8%的基础上取得的(1997-1998年投资、消费增速分别仅为6.9%和9.3%)。近10多年来,全省以行业技术装备改造和创新提升等为主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效率亦随之提升。
再次,服务业发展掀起高潮。金融危机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二、三产业贡献比例变动,其意义将长远而深刻。2009年,浙江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43.0%的历史高点。尽管2个百分点的提升幅度并非年度最高,但如果相对于工业下降2个百分点而言,则是20世纪90年代浙江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来的首次。
某种意义上而言,金融危机的到来终结了浙江经济长期依赖出口市场粗放扩大产能投资的模式。接下来,浙江将更多地依赖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更依赖创业创新、绿色产能、新兴产业、高附加值高技术行业产品进行全球竞争,并通过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继续保持未来数年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展望:影响因素分析
2010年是经济发展面临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也可能将是宏观形势变幻莫测的一年,这对浙江经济发展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
有四个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国内宏观环境稳定预期。正如世行报告所描述的:“中国的财政刺激方案带动增长加速和进口需求增长很快传播到其他国家,使新兴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工业生产分别在2009年3月和5月转为正数”(世界银行,2010)。有专家测算,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近30%位,居全球第一,同时中国大量的廉价产品力有效抑制了全球通胀。2010年,在世界经济有所复苏的预期下,整体宏观环境相对稳定,这对浙江而言非常有利。
二是大国增长带动效应。我国日渐成熟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经济中表现最好的经济体。2009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汽车销量共计136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人均GDP预计将达到3700美元左右,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存在着庞大的工业中间品需求和市场需求。2010年可以期待投资消费步伐继续向前迈进,从而使得浙江处于相对有利的一个发展环境中,毕竟浙江依靠省外外部需求带动动力依然较强。
三是省内制造业发展与对外投资发展加快。今年上半年吉利收购沃尔沃达成交易,这将是浙江乃至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次飞跃。金融危机时期,阿里巴巴等企业不退反进,强化了在美国等境外广告市场投入和业务扩充力度,大胆展开与ebay等大型国际知名企业竞争,银江等一批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A股上市成功,更是增强了浙商发展活力和资本多元拓展能力。同时,据有关统计,2009年浙江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企业,累计对省外投资总额达189亿元,同比增长24.3%,远高于全省本地投资增长。
四是服务消费发展处于提速阶段,对经济推动作用加强。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超越GDP增长,汽车、手机等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提速,服务业多年增长滞后和消费被压抑的潜能趋于强烈爆发。2010年一季度,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8.8%,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增长34.4%,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34.9%,汽车类增长46.6%,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在注意到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余,同样不能忽视显性或隐性的不利因素:一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除中国外,主要国家的私人消费投资未能有效替代政府消费投资,主权债务危机可能替代金融危机成为第二个重大危机,2010-2011年世界经济第二次见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世界经济还未到反转时。随着各国政府持续注资,各央行不愿上调利率,资产价格上升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巨大风险,正在形成“赢家的诅咒”怪圈。美国和欧洲失业人数居高不下,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美国消费者在消费需求中发挥的作用可能将远不及以往。这使得有着大量进出口贸易和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的浙江经济,面临着一个不利的和不确定性的外部大环境中。
二是区域金融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就如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未来数年始终悬在头顶,减少刺激经济的回旋余地。2009年浙江信贷/GDP比高达168.9%,与拉美国家和地区历史上的经济泡沫时期非常相似(导致这些国家地区“中等收入陷阱”),处于较高水平。新增贷款很大一部分由于政府主导投资发放,投资效率不高与产能过剩等,2011年之后的中长期内存在坏账上升风险;而且各地政府总支出过于依赖土地财政和地方性融资平台,带来了大量的地方国有城投公司贷款金融信贷风险。
三是经济过热风险。资产泡沫已经形成,通胀几成定局。根据以往数据整理发现,我国信贷出超GDP达到119%,通胀定较难避免。今年伊始,央行早早开始运用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回收流动性,明确发出调控流动性和通胀的信号。因此,不排除下半年加息引起经济波动,届时投资和消费均将受到影响,尤其是投资增速将在下半年逐季降低,拖累经济增长步伐。
四是贸易保护和升值风险。美国、欧元区等贸易保护主义加速抬头,贸易壁垒贸易纠纷近期显著增长,加大了出口进一步复苏的风险。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表露将出台通过出口翻番刺激就业和经济的政策,这势必与我国出口扩大政策发生强烈冲突,并由此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但一旦人民币升值,则对浙江部分依靠低成本价格竞争的出口商品如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是非常致命的。出口下降进一步影响工业产出和投资,严重影响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浙江经济平稳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预期2010年我国流动性仍将宽裕。但是,随着资产泡沫、通胀压力渐长,出口复苏和经济存在过热风险,“宽货币、宽财政”政策将向“紧货币、宽财政”转变。这样的政策取向,有利于在我国逐步实施政府主导退出计划,促进企业投资和国内消费,带动政府投资消费逐步向民营投资和私人消费转变。在此宏调背景下,结合浙江经济一季度运行情况,受2009年季度经济基数前低后高的影响,2010年增长预计将出现前高后低走势,经济增长仍有望达到两位数,为“十二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若干建议
在短期内保投资、促消费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应重点着眼于中长期“转型发展与结构调整”战略。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着力推进产业内、产业链升级;以大规模的绿色产能替代高能耗污染的旧产能更新投资,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私营投资跟进;加大财政优惠措施力度,加快发展绿色产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对全省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防止信贷房地产泡沫和通胀过热风险;增加县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收入,保障地方政府工程建设与投资配套资金;加大就业安排和转移支付力度,强化非工资收入和资本所得税费征收,加快提高劳动所得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推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培育一批大中型行业龙头企业,塑造浙江核心竞争力;建立省财政责任机制,研究完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机制,以实现各地大致相同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为目标,实现市县区财权、事权匹配;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促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较发达县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完善全省各地及与其他省市之间,医疗、养老保险等的无障碍转移续接体制机制,促进区域间劳动力资本自由流动;加强政策导向和节能减排导向,建立完善转型升级评价监测制度,强化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考核,强化经济较发达县市绿色GDP增长考核和服务业考核,弱化地方GDP和出口等指标考核,以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促全省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