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支撑橄榄型社会
2010-05-25李中英
文/李中英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一时间,关于建设橄榄型社会的评论如潮。
国际经验证明,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转变,是社会走向富裕的必然途径,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但橄榄型社会的形成实质上是社会结构的调整,如于建嵘教授所言“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这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众的广泛参与,还需要执政者具备真正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对于现阶段的浙江省来说,发展橄榄型社会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也称中间阶层或中等收入者)更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一,中产阶层的壮大有利于形成稳定而持续的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消费。浙江进入人均GDP6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后,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普遍增强。中产阶层将成为实现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群体。第二,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力量,能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在浙江进入全面转型加速期之后,社会进入一个社会矛盾突现,社会问题高发、社会风险增多的阶段。中产阶层的壮大意味着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相对比较合理,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会很激烈。第三,中产阶层是沟通精英层和底层的桥梁和纽带,能有效弥补社会断裂。而中产阶层使原先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的数列,让暂时处于底层的社会成员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
从浙江现有的经济社会基础来看,中产阶层的发展具备较好的基础。第一,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浙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已分别连续8年和2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利于民生和谐、备受推崇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也在浙江一些地方渐现雏形。以温州乐清为例,如果光就当地户籍人口而言,乐清目前的社会形态更类似于“橄榄型”,低收入群体占5%左右,家庭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有10%,余下的大多是人均年收入1万元至10万元范围内。第二,现代职业阶层快速成长。截至2006年,浙江全省从事社会管理人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合计为352.51万人,再加上私营企业投资任何个体工商户经营者,现代职业阶层已达1000万人左右。
但尚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中产阶层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中产阶层存在向下滑落的危险。住房、教育、医疗等项目仍是制约中产阶层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低收入者向上提升的难度加大。现在出现的“富二代”、“穷二代”现象警示着资源分配在社会代际之间遗传,社会断裂得不到有效弥合。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应该把加速发展中产阶级作为推动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型”的优先选择。这需要优化分配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培育公民社会等一系列措施。
第一,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再次分配中,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充分利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加大政府收入向居民收入转移的力度,使其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趋于相对合理。
第二,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建设,优化群众的生活环境。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合理的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让人们能够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又能够对未来有比较确定的预期和判断的环境。
第三,培育健全的公民社会,建立完善的对话机制。中产阶层的壮大不是仅仅体现在收入或财富上,成熟的中产阶层同时意味着公民具备较高的社会参与水平。通过宣传与教育,逐步培育健全的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水平,建立起公民与国家合理的对话机制,促进社会进一步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