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实施扩大农村消费八项工程
2010-05-25金兴盛
文/金兴盛
(作者为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扩大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最大潜力在农村消费。浙江要跳出农村商品消费抓消费,从农村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宽的视野下来谋划,近期建议推进以“培育农村消费四大增长点、实施农村消费八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
方案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正在迈入大众高消费阶段的重要节点。预计未来十年,浙江农村将迎来以住房改造建设和耐用消费品普及为主导、服务性消费逐步兴起的新一轮消费热潮,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是重要促进因素,潜力空间十分广阔。扩大农村消费,不单纯是扩大商品消费的过程,更在于消除深层次制约,要在提高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多领域合力挖潜。要跳出农村商品消费抓消费,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宽的视野下来谋划和推进。
(一)培育农村消费四大增长点
——培育农村建设性消费。抓住加快城镇化的契机,以中心镇培育、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住房和公用设施建设消费。预计3年内可拉动农村内需2000—3000亿元左右。
——培育农村服务性消费。抓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契机,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职业教育等为重点,通过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同时拉动农村社会服务性消费。预计3年可拉动农村内需800亿元左右。
图/新华社
——培育农村保障性消费。抓住推进低收入群体保障计划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契机,以促进农民转移增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创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保护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改善农村居民消费预期,刺激消费需求。3年内大致拉动农村内需300亿元左右。
——培育农村商品型消费。抓住“家电下乡”等政策契机,以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家电汽车下乡、农业设施为重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动农村商品型消费快速提升。预计3年可新增农村商品消费200亿元左右。
(二)实施农村消费八大工程
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中心镇,对于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转移转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支持中心镇发展,今年起省政府一次性安排中心镇培育资金10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中心镇“两百双千”工程,即培育200个中心镇、拉动农村内需2000亿元。建议近期重点抓好以下环节:一是抓中心镇规划编制,高起点完善中心镇功能定位,重点强化县市、中心镇、中心村规划体系的衔接配套。二是抓小城市培育试点,选择人口数量多、产业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20个中心镇,先行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三是抓中心镇体制创新,重点是实施扩权强镇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中心镇加快发展的一级财政体制,增强中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要通过努力,使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农民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走出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农村城镇化新路子。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程。这项举措的最大成功,在于抓住了农村住房改造的强劲需求。去年作为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举措在全省推开,取得明显成效。计划到2012年改造建设农村住房100万户,预计扩大农村内需2000亿元,到目前止已启动31.8万户,完成建设投资620亿元。从各地实践看,下一步需着力研究完善配套政策:一是完善用地政策,重点是解决集中居住点先行启动区块的用地问题,省级层面要适当增加先行用地的周转指标,并探索建立宅基地整理复垦指标流转市场。二是完善规划政策,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村庄规划布局调整,为集中规划建设农村新居住点留出空间。三是完善改革创新政策,要总结推广嘉兴“两分两换”试点,加快宅基地置换流转,推行整村连片改造建设。鼓励农民通过住房抵押、联保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农村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工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是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改善消费预期的重要支撑。去年以来浙江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计划到2012年实现面向农村居民的社保制度全覆盖,相对于全国从目标任务到时间进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重点要在“三个加大”上下功夫,一是加大扩面力度,重点面向农村和农民工群体,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浙江省社保体系建设由制度全覆盖向全民社保的跨越。二是要加大统筹力度,重点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和转移接续办法,在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医疗保险集中统一管理试点,为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农民工群体跨区域流动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大投入力度,紧密结合低收入群体保障计划,加大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社保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社保补助,甚至全额免费纳入社保体系。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夯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最基层“网底”,有效减轻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压力。三年内计划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2259个,投入60亿元,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重点举措: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重点建设350所以上乡镇卫生院、1.2万所左右村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医疗服务全覆盖。二是启动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以“2+X”为主要内容,探索建立“大院带小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三是以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为重点,建立一支“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农村优质教育均衡化工程。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教育投入的契机,大力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水平。重点举措: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项目,计划三年内实施项目9702个,规划投资225亿元,全面提高中小学的综合防灾能力。二是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要抓住今年国家新增农村中职投资专项的契机,三年内重点建设100-150家骨干示范农村职校。建议省级层面对农村中职学生免除学费制度由面向困难家庭为主,逐步转向全额免除。三是大力加快学前教育,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农村学前教育成为最薄弱环节,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三年内规划建设1000家左右乡镇中心乡镇幼儿园。
农民转移转化促进工程。要通过转移农民、转化农民,为农民持续增收和扩大消费创造条件。一是要以培训促转移转化,把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特别要针对农民工、农村预备劳动力(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全额免费订单式培训,做到有需必培,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二是要以改革促转移转化,通过改革建立农民转移转换的利益驱动机制,重点探索开展以农村宅基地换住房、农村土流转换社保的改革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三是要以待遇促转移转化,积极完善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经济适用房等各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政策,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农村商品消费升级工程。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促进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用足用好家电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简化手续、拓展受益面。二是提升农业生产设施消费,抓住发展精品农业的契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农机补贴水平和范围,加大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的投入支持。三是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深入推动千镇连锁超市、万村便利店工程,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争取三年新增村级连锁超市便利店3000家以上,实现行政村连锁服务全覆盖。
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工程。重点举措:一是完善农村公用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农村通村公路、水上康庄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邮政普遍服务工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村消费市场繁荣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硬件支持。预期拉动农村内需100亿元以上。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服务设施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站、小康体育村、农村敬老院、农家乐旅游景点等建设的投入,促进农村旅游、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新兴服务性消费。三是完善农村消费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对“三农”的服务作用,创新面向农村市场的消费信贷支持方式,加大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补助。
工作建议
顺时应势:把扩大农村消费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浙江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扩大农村消费就必须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要面向“十二五”,把扩大农村消费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结合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统筹谋划和推进。二是近期抓紧研究制订扩大农村消费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省级层面适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把扩大农村消费作为保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的有效结合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整合资源:形成扩大农村消费的组合力。扩大农村消费,重在出实招、见实效。要由过去仅就农村商品消费抓消费,转向多管齐下、多点培育、多措并举。从提高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多个领域入手,统筹政策、整合资源,形成组合力。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以“农村消费八大工程”为平台,紧密结合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体保障行动计划和中心镇培育等工程,捆绑各类项目,统筹政策和资金安排导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扩大农村内需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采取税费优惠、重点项目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开拓农村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扩大农村消费的体制机制。扩大农村消费,关键在消除深层次制约。要加快推进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农村消费。近期重点可考虑:一是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户籍制度,要由过去解决户籍落户为主的改革,转向以落实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福利待遇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全面推行“以农村宅基地换住房、农村土流转换社保”的两分两换改革,推动农民由“离土不离乡”转向“离土又离乡”。通过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化农民式消费为市民式消费。二是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快确立并实施以地区为单位的最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标准,探索建立以均等化为基本考量因素的转移支付机制。对照人均GDP6000美元国家平均水平,今后教育、卫生、社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可以考虑每年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二次分配重点向农村、农民倾斜,以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保体系为着力点,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化潜在消费为现实消费。
相关链接:
扩大农村消费的现实基础
从支出层面看,浙江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全国领先。2009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7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5.9%,分别是江苏的1.3倍、广东的1.4倍和山东的1.7倍。农村恩格尔系数37.4%,比全国低3.6个百分点,比江苏和广东分别低1.8和10.9个百分点。从收入层面看,农村消费的支撑能力较强。浙江农村居民纯收入已连续25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2009年首跨万元大关。2008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拥有金融资产11332元(不包括房产价值),其中手持现金2023元,远高于江苏(1560元)、山东(1123元)和广东(669元)等省。
从人均消费水平差距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不到城镇居民1/2。剔除物价因素,当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7375元)大体相当于城镇居民1998年水平(6218元),相差近十年。从消费倾向看,农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是潜在消费意愿最强的群体。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为0.76,城镇居民为0.67;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为0.63,城镇居民为0.50。20%农村低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比20%高收入组高出70个百分点。如果加快农村城镇化,未来有20%的农村人口能提高到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那么将提高消费率近7.9个百分点。
从消费结构看,住房及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农村消费主导力量。2005年-2008年,居住消费支出变动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高达45.7%。在住房消费的带动下,耐用消费品中彩电、洗衣机、冰箱“老三件”快速普及,电脑、空调和汽车“新三件”方兴未艾,近五年年均增长31.4%、24.7%和45.0%。从消费热点看,农村服务性消费有望进入主动消费阶段。预计未来十年,浙江农村将迎来以住房改造建设和耐用消费品普及为主导、服务性消费逐步兴起的新一轮消费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