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学分制下的选课制现状与改革措施

2010-05-23朱才斌

中国经贸 2010年24期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措施现状

朱才斌

摘要:本文界定了高校选课制的内涵与其教学理念,通过对中国高校选课制历史以及现状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分制下,高校选课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校选课制的有关改革措施。

关键词:选课制;学分制;现状;改革措施

一、选课制的内涵与其体现的教学理念

1.内涵

选课制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学分制是指学生修读任何课程成绩合格,即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数,然后在取得规定的总学分数后准予毕业,原则上不作修业年限的规定。学分制是建立在广泛的选课基础上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学分是形式,选课是内容。

2.体现的教学理念

选课制的思想基础源自德国的学术自由的原则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学习自由,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首先实行课程选修制。1869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实行学生选课制度,并使学分制初步建立。选课制与学分制在以后的百年中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接受并推广。选课制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学分制从它们产生到现在,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张扬学习自由,尊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区别,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中国高校大力推行选课制的必然性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最新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提倡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选课制与学分制是直接体现以学生为办学理念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与以人为本与学术自由、学习自由有一致性。

2.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显著时代特点;尊重个性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指教育对象的大众化,而且也要求教育内容、人才培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3.中国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毕业生自主就业制度的建立、人才流动的显著增加等社会影响,导致了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要求,特别是各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大,这就使高等教育必须与学生个性的多样化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相适应,因而要求高等教育的教育层次必须多样化,教育类别必须多样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

4.中国教育应对全球竞争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除了双边协议外,已经出现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和证书的多边协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导致通过网络完成整个国内或国外的大学课程,而且可以“进入”自己想进的大学,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甚至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教授。共享全球教育资源财富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对的新课题,选课制与学分制是统领各国高等教育有序发展的最佳管理手段。

三、中国高校选课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1.中国高校选课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制度全盘学习苏联模式,废止了选课制和学分制。1978年6月,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校文科教学会议,会议明确指出:“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学分制”。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实行选课制与学分制。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从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在教育部倡导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政策鼓舞下,两制在中国高校盛行。

2.目前中国高校选课制的问题

(1)选课制度不完善

目前中国大多数大学都是学年学分制,名为学分制实为学年制。中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专科学校是两年制、本科是四到五年制、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的学年制学籍管理。在这种学年制下,选课制所要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校选课的自由度还不是太高,每个专业都有许多必修和限选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的课程相对较少。

(2)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质量差

中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学时多,选修课学时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美国相比,美国高校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到50%,而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才占30%左右。另外很多高校没有把选修课提高足够重要的地位上,教师教学没有积极性,学生学习也无积极性,仅把选修课当作补充学分、易拿学分的一种手段,这就导致了中国高校的选修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3)选课缺乏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不少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功利性。据统计,学生注重选择本专业的易学课程,对其他学科课程鲜有问津,难以形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选课渠道是依赖学校网络选课平台信息,或随大流。

(4)教学资源缺失与浪费并重

由于高考扩招,很多高校师资力量受限制,导致中国高校师生比高。中国高校2009年的平均师生比是17,27:1,接近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师生比18:1的警戒线。连续多年大幅扩招也造成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相当紧张,给学校的后勤保障提出了难题。在高校这种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中国高校同时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由于学籍管理原因,许多高校资源不能共享,学生跨校听课得不到相互承认,导致各高校的专业以及相关设施重复建设非常严重。

(5)通识教育被弱化

我国高校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明显,表现在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70-180分,其中通识教育一般占总学分数的35%左右,这说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过多的专业课程削弱了基础课程,教材重共性轻个性,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四、中国高校选课制的发展对策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规范政学关系

中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等也要进行改革。要重新界定政府的教育职能和管理模式,突破旧体制下中央政府一统天下的全包体制,创立高校多元办学体制;突破单一财政拨款体制,形成高校多元投资模式;突破直接行政管理模式,实行对高校的宏观目标管理。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校法人地位,规定其享有充分办学自主权或学校经营权。改变过去全国高校整齐划一教学管理模式,使其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培育特色教育、特色专业。

2.改变教学管理模式

中国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对国际环境和市场的应变能力,积极在教学制度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包括在选课一学分制下实行弹性学年制;实施学分绩点制;积极推进本地区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改革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其他辅助性教学制度的改革。

3.不拘一格地吸收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中国高校选课制与学分制的真正实施,需要增加选修课品种和数量,开发丰富高效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高校大力吸收海内外优秀人才,增加优秀教师的师资力量。高校人事自主权的扩大,应建立在实施公平竞争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基础上的。

4.引入导师制,加强对本科学生的指导

为一定数量的学生配备导师,可以参照本科生毕业时辅导其做论文的导师为其辅导教师。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状态,安排学生为大学毕业论文早作知识储备,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学习进程。

5.吸收与借鉴最新教育教学成果,以人为本重新设计选课制教学体系

人本主义教学观要求以人为本设计出真正的选课-学分制教学体系,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公平对待、平等提供表现和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和谐地发展。

五、总结

高校学生自由选课制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转变教育思想与管理方式,扩大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应市场需要,转变教学管理模式,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地推行完全意义上的选课制与学分制。

参考文献:

[1]王慧清:学分制与选课制,教学研究[J],第28卷第一期,2005,(1):21-23

[2]朱猷卿: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困惑与应对安阳师范学院学报[N]2005,(1):78-79

[3]叶双,曾志新:探析选课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1期,2009,(1):109-115

[4]叶小艳:学分制下选课引导机制研究浅探,资治文摘管理版[J],2009,(5):127-128

[5]卓庆卿,俞益武:学分制下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林业教育[J]2006,(6):57-58

猜你喜欢

学分制改革措施现状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