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2010-05-23于长林
于长林
摘要:内蒙古牧区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最大化,在工业生产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起点低、污染重、破坏性强的“遍地开花”式开发等问题,从而给草原生态带来灭顶之灾。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论述了牧区经济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途径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内蒙古牧区;新型工业化;生态环境;生态工业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分析
1.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亿,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善经济增长质、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2.新型工业化之“新”
从与三农的关系来说,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市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新”在最大限度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就业空间;“新”在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同样享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好处。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我们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力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走的是数量与规模同时扩张的道路,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主导产业选择上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同时出现失业问题。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劳动力人员众多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二、内蒙古工业发展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1.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面对的是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几乎未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加上对殖民地的开拓,资源、环境、市场等都对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形成了有力条件。而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些条件。我区草场面积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不能重走,过去以凭资源,凭消耗,牺牲环境来推进工业化的做法也难以为继。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内蒙古牧区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证牧区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途径
走新型工业亿道路,是内蒙古牧区工业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途径。首先,新型工业化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较好地抓住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带来的历史机遇,为发挥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新型工业化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工业化,为牧区高起点推进工业化提供可能,从而有利于缩短工业化的进程。其三,新型工业化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较好地结合了牧区原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基础。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战略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在西部,在民族地区。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下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城市,在东部沿海地区,在非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缓慢。造成上述失衡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是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工业加工度严重低下,民族地区应得利益流失等情况,除了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外,就要放弃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工业化步伐,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日渐拉大的差距。
4.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需要
(1)草原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在多年来只索取,很少投入,草原成为一个不能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而多数典型牧区恰恰是贫困地区,没有投入的能力。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提高对草原生态环境投入的能力,从而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
(2)提高牧区居民受教育水平,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据内蒙古社科院对25个牧户的调查显示:总人口103人,劳动力占46.2%;文盲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文化程度普遍低。而教育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密集的教育、文化、娱乐、卫生设施推动了牧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教育是生育转变的重要决定因素。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直接的依存关系,生育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且几乎成直线相关关系。再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教育年限多的人比接受教育年限少的人更愿意流动。城镇有限的工作机会是按照接受教育程度进行分配。牧民向城镇转移,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找到工作岗位是非常困难的。
(3)牧区要想走出贫困,必须适度发展工业,草原畜牧业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牧区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生活贫困。摆脱单一的产业结构现状,使牧区走向富裕,又能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只有发挥矿产资源富集的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内蒙古牧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措施
1.发展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技术升级换代,加快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牧区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的竞争和严峻生态环境挑战,必须努力发展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来装备传统产业。必须发挥牧区的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使宝贵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得到利用。只有在高新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合理使用节约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是建立健全资源何偿使用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经济利用。二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工业。缺水地区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淘汰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工艺和设备;加快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和开发,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组织实施重大节水示范工程;强化工业用水管理,加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三是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发展节约和替代石油、“三废”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
3.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搞好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
(1)切实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方式从终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分散治理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要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逐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最大程度的降低其对环境的负效应。要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严格项目审批,逐步完善现行环境管理制度。
(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行业或工业产品结构。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实现工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3)坚持以工业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来指导人类社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需要知识经济,特别是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有利于形成循环经济的新材料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的融入和推进。所以,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结合过程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工业化进程不断形成和建立使物质反复循环利用的各类生态化产业领域的过程,也是用工业化来促进信息化、推进有利于工业生态化的各类信息产业硬件和软件大发展的过程。牧区只有在工业生态经济的指导下,在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中引入信息化调控和知识资源的条件,才能同时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得到发挥得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要求。
(4)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工业的基本内涵是利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中的长链利用原理、生态系统耐受性原理、能量多极利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价值增值原理等,把若干工业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选择现有的各种先进的绿色技术、工艺和方法,运用系统工程的优化集成方法,达到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