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分析
2010-05-23田艳芳郭云周璐
田艳芳 郭云 周璐
摘要: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结束了长期的短缺经济态势,而呈现出以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行业竞争态势,大量生产设备闲置、产品供给过剩、价格大战迭起、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以过剩为特征的现象层出不断。基于此,本文在回顾现有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知识来探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及原因,并最终提出消化、转移过剩产能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过度竞争
一、产能过剩的界定
根据曹建海的观点,在一定技术水平下,投入资本设备、人力资本、原材料等可变要素后,企业将全部设备投入使用得到的最大产出超过市场上的实际需求时,即可判定该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庄健认为,产能过剩首先是一个相对于市场需求的总量概念,要判断该行业是否过剩,一方面看企业的生产能力或称之为可能的最大供给量(最佳供给);另一方面要看市场上有多少有效需求与之相对应,同时亦不能忽视产能过剩的结构问题。根据李江涛的观点,他将产能过剩看成是一种周期性行为。之所以出现产能过剩是因为在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中,会伴有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远大于有效需求的情况。而何彬用模型的形式表述了产能过剩的概念,他认为,将等产量线后弯的转折点连接后,脊线以外的要素不再有替代关系,而出现同增同减这样一种现象时,即为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的衡量标准
1.产业利润率
贝恩、小宫隆太郎在描述过度竞争、产能过剩等问题时,都特别强调产业的利润率水平这一指标。贝恩曾指出:在企业只能获得远远低于正常利润的情况下,企业所雇用的劳动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报酬等也会处于平均水平以下。部分经济学家将产业平均权益小于10%的行业界定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小于5%的行业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行业。不过,中国的价格体系尚不完善,价格不可以作为反映供求变动、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的唯一指标,只能作为辅助指标。
2.企业存货水平
企业存货水平也是考察产能是否过剩的一个较为直接的指标。企业存货水平是指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保存在他们库房里的产品数量,它是反映供需状况的一个较为直接的指标。评价存货水平是否过高或过低的最常用的指标是存货一销售额比(I/S),指按照最近的销售速度需用多少天才能卖完存货。也可称之为存货可销售天数。根据经验,I/S太高了,企业将不再继续增加库存,而这一行动将会终止生产活动,导致产能闲置;I/S太低则意味着销售比存货增长更快,企业就会赶紧下更多的商品订单,从而增加生产,提高了产能负荷。这个指标能直接反映企业的供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情况,是一个从供需角度考察企业产能利用状况的不错指标。但由于现实中,企业存货水平的数据难以获得。所以往往舍弃。
3.产能利用率
产能利用率是测度产能是否过剩的重要指标。为避免定性分析方法存在的非精确性和主观性等问题,本文将选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测度产能利用率。这种测度方法避免了定性分析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测算结果相对较精确和客观。大多企业不可能实现产能百分之百利用,所以适度的生产能力过剩是被允许的,但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将会导致行业整体利润下滑,设备大量闲置,加剧行业过度竞争。根据欧美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对于产能利用率水平的测度标准。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一般应在79%-83%区间内。美联储认为,如果产能利用率达到85%,就可以认为实现了产能充分利用。超过90%,则可以认为产能不足,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如果明显低于79%-83%区间,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即开工不足,可能出现通货紧缩。
三、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钢铁需求的增加,钢铁行业的产能扩张速度也随之明显加快。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直到2000年“九五”末期,粗钢产量才缓慢增长到12850万吨。但“十五”期间粗钢产量出现跳跃式增长,2001-2005年,粗钢产量分别达到15163万吨、18155万吨、22012万吨、27246万吨、34937万吨。2005年增长率达到峰值,之后的“十一五”期间增长率急速趋缓。2008年甚至一跃跌入低谷,增长率只有2.3%。下图1为我国1995-2008粗钢产量及其增长率变化情况:
在社会钢材需求激增的刺激下,钢铁行业投资也明显加快,粗钢产能更是扶摇直上,从而出现生产能力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水平扩张速度的情况。2005-2008年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在23%以上,然而消费增长速度一直处于16%以下,出现投资增速与消费增速严重失衡。投资在初始阶段表现为需求,到下一阶段则表现为供给,如果这一过程持续积聚的话,既投资增长速度始终比消费增长速度快l倍左右的话,便会出现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下图2为我国1995-2008粗钢产业产能利用率变化情况:
根据美联储对产能利用水平的划分标准,我国只有2001、2002、2006、2007年的产能利用率超过了79%,即达到了79%-83%正常区间范围。其他年份均未达到这一正常区间水平,都处于产能利用不足状态。据官方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钢铁需求3.5亿吨,产能达到4.7亿吨,过剩1.2亿吨,过剩34%;2006年,需求3.36亿吨,产能达到4.53亿吨,过剩1.16亿吨,过剩34.5%;2008年,需求4.7亿吨,产能达到6.6亿吨,过剩1.9亿,过剩40.4%,如果加上在建部分6000万吨,过剩达到53%。如果这一局面不能及时得到遏制的话,可能会引发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过度竞争多发的局面。
我国钢铁行业是最为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之一。钢铁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原材料行业,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不仅造成钢铁生产能力的闲置浪费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全行业亏损和过度竞争带来的经济秩序混乱,而且对钢铁产业自身的结构升级、其它产业的技术进步、我国产业结构的逻辑演进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钢铁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企业的经营有关,又与我国的市场环境、产业政策有关。解决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在于构造各种钢铁企业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保护合理正当的竞争,克服无序的、不公平的竞争,以形成钢铁产业的有效竞争市场。
四、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当总需求降低时,低效率企业无法及时从市场中退出,致使市场的赢利性不能得到恢复,继而使得我国过剩产能不能有效释放。虽然产能过剩可能会带来价格下降,增加消费者剩余,但同时也会引起厂商库存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境况。就实现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的目标而言,长期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效应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如果大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不仅引致要素配置过度扭曲,而且还会带来失业率上升,
工资增长趋缓,就业形势悲观,社会总需求缩水等紧缩局面。结合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及我国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遏制产能过剩势头的蔓延。
1.加强风险分析,提高风险意识
许多投资决策者,在没有对市场做深入系统分析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然而一旦投资形成后,由于沉淀成本的不可逆性,导致企业退出不畅引起产能过剩。因此,决策者在上项目时,应关注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因为如果产业上下游的配套行业设施不健全,跟不上产业本身发展的脚步,就会造成产能的“拥堵”。
2.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想结合
对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要坚决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鼓励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要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产业化示范,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
3.颁布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
造成产能过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行业的发展过于小、散、乱,即由产能低效造成。政府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供求状况,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和市场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出现厂商之间压低价格的同时,降低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的行为。建立产能退出机制,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压缩行业产能,使过剩产能及时得到缓解,从而减少行业内的过度竞争,提升产业的集中度。完善企业竞争、破产、兼并、扩张等方面的市场规制,引导和支持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并购,使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集中在优势企业。
4.搭建行业信息共享平台
政府应加大市场信息投资,通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减少交易成本。搭建共享信息平台以减少信息搜集、不确定性等引起的支出,增加要素流动性,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同时政府也应为行业协会,事务所,保险业,社会安全网等信息服务性机构搭建平台提供便利,建立规范化的中介机构协调企业间理性投资,并在市场饱和时适当劝退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以辅助政府部门更好的组织管理。基于这样的政策援助,可以通过弱化沉淀成本来实现弱化产能过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建海:我国重复建设的形成机理与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2(4):26-31
[2]江源:钢铁等行业产能利用评价[J],统计研究,2006(12):13-19
[3]李江涛: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52-46
[4]孙巍,何彬,武治国:现阶段工业产能过剩“窖藏效应”的数理分析及其实证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68-75
[5]唐晓华,苏梅梅:产业过度竞争测度基准及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6):29-34
[6]小宫隆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
[7]周劲: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及其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7(9):55-38
[8]庄健:如何看待产能过剩[J],金融时报,2006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