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式新型口咽通气管的设计与制作
2010-05-23
(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济南 250014)
昏迷、窒息、外伤等导致呼吸停止患者,建立起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是关键。2005年 2月 ~2007年 2月,我们经过反复的临床研究,自行研制一种改良式新型口咽通气管(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200720024451.4),经临床验证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材料与构造:(见图 1)采用高分子塑料,按成人使用类型设计,中空壁薄圆滑,分上、中、下三部分。整体垂直长度20 cm,外径 0.5 cm,内径 0.4 cm,呈大“S”状。上部:圆形端口,外径与国际吻合口型气(球)囊连接口直接吻合对接(2.2cm);上段为直形,中段设有硬性牙垫的牙齿咬合部,下段略前曲;总长 9cm。中部:呈后弯曲状态,垂直长度 5cm,弧高 2cm。下部:下部整体设计为直行状态,总长 6cm,在制作时涂有止痛、润滑、表面浸润麻醉剂;其前部的最前端至 1.5cm段,设计为前细后粗,外径由 0.3cm渐变为 0.5 cm,呈圆锥弧型斜口状,光滑。距最前端 1.5~3.0 cm段,设计呈“龟头”样形状,外径由 0.5 cm渐变为 0.7 cm。
图1 改良式新型口咽通气管
设计原理:根据正常生理解剖,气管开口在前(上),食管开口在后(下),当操作者托起患者的颈部时,口、咽、气管开口略成一线。口咽通气管下部顶端呈圆锥弧型斜口状,外径最细,沿舌前正中顺行下插,极易插入气管,尤其通气管的下端制作具有止痛、润滑、麻醉等功效,更利于插入气管内。舌根到气管开口部解剖距离约 3 cm,研制的口咽通气管下部长 6 cm,当插通气管后,最前端 1.5 cm部分插入气管内,此时通气管 1.5~3.0 cm段的“龟头”部可直接覆盖气管端口,防止口腔内、食管内污物进入气管,起阻挡作用。通气管盲插后,中部到达舌根部,中部的后弯设计直接压迫舌根,防止舌后坠,防止舌的蠕动导致通气管脱出。设计为中空壁薄圆滑、顶口小,减小刺激,利于插管顺利。上部设计直行、与气(球)囊连接口吻合对接,便于固定,利于连接气(球)囊充气。硬性牙垫设计,防止患者牙齿咬合致通气管瘪闭。
使用方法:被救治者最好平卧位,操作者左手托起颈部,大拇指向后下方位推下颌,张开被救者口腔。右手三指捏起改良式新型口咽通气管并使上端下压,下端上挑,直接在舌前正中顺行盲插入咽喉部。操作者手感有明显的突破感时,说明通气管中部的后弯处到达舌根部,口咽管的前端已经插入气管的上端,置放口咽通气管成功,随即固定。然后连接气(球)囊充气或置入吸氧管给氧,接吸引管吸引;必要时,操作者直接口对口咽通气管吹气。
讨论:新型改良式口咽通气管的外径较常规用气管插管细,且制作简便,无菌包装,随用随启,无须借助任何辅助器械,直接应用,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在医院急救室、救护车、病房内、特殊诊室、甚至家庭无特殊技术条件下进行操作。急救应用后直接通气、吸引、连接气囊,弥补了常规用口咽通气管的诸多缺点和容易导致并发症的不足,可为患者赢得急救时间,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