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精气与干细胞关系研究
2010-05-22李利清,张新光,虞坚尔
中西医结合提出至今,一直是结而不合,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基础理论上的结合。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我们发现,干细胞与中医藏象精气有着相通之处,这就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提供了契机。
1 干细胞研究现状
干细胞(stem cells) 即起源细胞,是指一类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至少一种类型高度分化子代细胞的细胞。其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1]:一是自我增殖能力,通过对称分裂产生与自身完全一样的子代;一是分化潜能,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所有类型的子代细胞。通常情况下,它们处于静止、不增殖状态,并受内、外因素的调控。根据干细胞发生学来源将其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按其分化能力大小可以分为三类[2]:全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即前体细胞,如胶质前体细胞)。胚胎干细胞通常是指由胚胎内细胞团( innecellmass,ICM)或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经体外抑制培养而筛选出的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理论上可诱导分化为机体中所有类型的细胞,体外可大量扩增、筛选、冻存和复苏而不会丧失其原有的特性。成体干细胞是指存在于一种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能够特化形成组成该类型组织的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包括脑、视网膜在内的各种组织中[3]。另有证据表明成体干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另一种类型的组织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造血细胞等,即干细胞的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4]。
2 中医藏象研究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医“藏象”一词,最早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张介宾《类经》注:“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夫藏在内,而形之于外者可阅,斯之谓藏象也。”
总之,各种观点虽然在用词上有很大突破,但内涵上还是与古人相合的,不外乎两点:其一,藏隐于内,象显于外;其二,藏为本,象为标。
3 中医藏象精气与干细胞关系
3.1 中医精气与干细胞
目前中医界对于干细胞有一定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中医学的“精”在内涵上与干细胞有很大的相关性,干细胞作为人体之“精”,可以再生人体的各组织部分,与精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属性相符合;胚胎干细胞与中医“先天之精”有一定的关联[11-12]。
中医界自古一般认为精有虚证而无实证,通过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我们可以看到,精一旦为害人体,其害较气、血、津液等之病变更甚。因此,我们有必要更新对精气生理病理的认识。
3.2 中医藏象与干细胞
中医之“藏”与干细胞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位置上,藏隐藏于内,干细胞亦隐藏于内;功能上,藏为气化之源,干细胞为众多功能细胞之源;病理上,病入“藏”,往往为难治或不治之症,而干细胞发生疾病往往比普通功能细胞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疾病更加棘手。
3.3 中医藏象精气新说
中医的许多学说如五行学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普遍联系规律,理论上可以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无限地拓展[10]。藏象精气学说也同样可延展至微观,其在细胞层面的实质:干细胞群为“藏”,主藏精,隐藏于内,可产生与自己相同的子代,对于保持生命的内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主静;普通功能细胞群围绕于干细胞群周围,为“象”,主气,其功能活动表现于外,其更新、变化较干细胞群为快,主动。
生理上,干细胞群,即藏,有着正常的负反馈机制,其细胞增殖有着自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它们处于静止、有序增殖状态,并受内、外因素的调控,总体上有着和谐的生克制化关系网。病理上,肿瘤干细胞大多来自干细胞突变,其负反馈机制已被破坏,缺乏自稳定性,不断地增殖,不断地掠取营养而不能分化出正常的功能细胞,其生克制化关系网已经处于混乱状态。
本文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藏象精气与干细胞关系,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来一个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高度发展的时代,使中医学更好地继承发扬,继其精华,破茧而出,为人类卫生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1]S. Weiss, B. A. Reynolds, A. L. Vescovi, et al. Is there a neural stem cell in the mammalian forebrain [J].TINS, 1996, 9:387-393.
[2]Robin Lovell- Badge. The future for stem cell researth [J]. Nature,2001, 414: 88-91.
[3]裴雪涛,王常勇,王冬梅,等.干细胞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7.
[4]Reya T,Morrison SJ,Clarke MF,et al.Stem cells,cancer,and cancer stem cells[J].Nature,2001,414(6859):105-111.
[5]孟庆云.论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J].中医杂志, 1986,27(3): 48-49.
[6]程昭寰.论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中医杂志,1997,38(3):136-140.
[7]任秀玲.先秦逻辑的“正形名”理论与藏象概念、藏象理论体系及藏象方法的形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7):5-8.
[8]李瀚旻.论藏象要领的三种演变形式[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 7-8.
[9]吴爱华,易法银,胡方林.藏象学说百年发展概述[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3):29-30.
[10]李利清,虞坚尔.五行学说新探[J].陕西中医,2003,24(11):1019-1020.
[11]张进,徐志伟,杜少辉,等.“精”学说与干细胞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4,22(7):1198-1200.
[12]蔡光先,刘柏炎.干细胞理论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