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8年1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5-2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药剂科南宁市530001
罗 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药剂科,南宁市 530001)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临床用药品种的增加,ADR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因此,ADR的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113例ADR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由医师、药师、护士等医务人员呈报的113例ADR报告。
1.2 方法
将113例ADR病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113例ADR中,男性52例(占46.02%),女性61例(占53.98%),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年龄最小者为3个月,最大者为87岁。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发生率最高,为67例(占59.29%),其次为口服给药33例(占29.20%),肌肉注射给药5例(占4.42%),皮下注射给药3例(占2.65%),其他途径给药5例(占4.42%)。
2.3 引发ADR的药物剂型分布
113例ADR中,药物剂型分布以注射剂引发的ADR发生率最高,为57例(占50.44%),其次为片剂25例(占22.12%)。引发ADR的药物剂型分布见表2。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Tab 1 Age and gender distribution ofADR cases
表2 引发ADR的药物剂型分布Tab 2 Medicine dosage-form distribution ofADR cases
2.4 引发ADR的患者既往过敏史情况
113例ADR中,有药物过敏史的11例(占9.73%),无药物过敏史的78例(占69.03%),不详的24例(占21.24%)。
2.5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113例ADR涉及的药品共57种,其中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最高,为53例(占46.90%),其次为中药制剂26例(占23.01%)。其中,中药制剂主要引起ADR的药品有双黄连、刺五加、丹参、黄芪、血塞通等注射液。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Tab 3 Categories ofADR-inducing drugs
2.6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
抗感染药共引发ADR 53例,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报告例数最多,为18例(占33.96%),其次是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见表4。
表4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Tab 4 Categories ofADR-inducing antimicrobial drugs
2.7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113例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临床表现多为皮肤瘙痒和各种皮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反应次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5。
表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5 ADR-involved organs or 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 讨论
由表1可知,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ADR,在性别上亦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药物代谢速度及排泄速度不一样,引发ADR的几率、严重程度及结果也不同[1]。≥60岁的老年患者的ADR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步减退,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多药合用增多有关。提示临床应考虑年龄因素对ADR的影响,对老年患者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疗效调整剂量,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并应加强对老年患者ADR的监测。30~59岁年龄段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压力较大,易患病,用药机会加大有关。
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方式较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起ADR。静脉给药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吸收快,作用迅速,也易产生ADR;同时可能与临床静脉给药增多、制剂质量、药物配伍、溶液稳定性、滴注速度等有关[2]。药物剂型中注射剂的发生率最高(占50.44%),这主要是由于注射液中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是产生ADR的诱因。因此,从合理安全用药的角度出发,能口服达到目的,就不要注射,尽量减少静脉给药的机会,避免ADR的发生。
113例ADR病例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居首(占46.90%),其次为中药制剂(占23.01%)。抗感染药中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引发的ADR最多见,这与抗感染药品种多、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有关。抗感染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使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加,用药量加大,并且有些药物可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因此,临床应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使用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3],避免药物滥用,以达到安全使用抗感染药的目的。中药制剂引发的ADR也不可忽视,一方面由于中药制剂组成药物的活性成分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成分较复杂,一些药物中含有鞣质、色素、蛋白质、淀粉等杂质,有致敏的作用,质量难以控制。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适应证范围使用,避免与其它药品混合配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ADR临床表现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与国内文献报道[4]相近。患者多表现为各种皮疹、皮肤瘙痒等常见的ADR,病情多较轻,易观察,一般停药后能自行恢复或症状减轻;较重的ADR表现,如过敏性休克、肾功能异常、剥脱性皮炎等,经及时抢救与对症治疗,患者均可恢复正常。因此,临床医护人员用药前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并予以相关治疗。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反应有关,如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ADR的发生虽然有一定不可预测性,但有的ADR在实际临床用药中,加以注意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和重视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降低ADR漏报率,加强药物咨询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增强医务人员对ADR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推动合理使用药物的意识,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从而降低患者用药风险,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1]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75.
[2]刘晓琰,崔 敏,邓 维,等.抗感染药物171例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1):67.
[3]沈 斌,张继明.我院2005~2006年3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5):375.
[4]贺密会,周 践,周筱青.153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