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芍芩连煎剂对气郁湿热体质糖耐量低减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0-05-22周晓燕王玲玲李雪范小红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广州市50655广州市中医医院广州市5030
周晓燕,王玲玲,李雪,范小红(.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广州市 50655;.广州市中医医院,广州市 5030)
对糖耐量低减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辩证的基础研究并不多,用中药干预其偏颇体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专题报道更是少有。本研究用自拟的柴芍芩连煎剂对气郁湿热体质的糖耐量低减(IG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IGT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FPG)<7 mmol·L-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7.8 mmol·L-1≤糖负荷2 h后血糖(OGTT2hPG)<11.1 mmol·L-1。
1.1.2 中医体质判断标准 (1)气郁湿热体质中医判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具有气郁和湿热两种体质的特征。这两种体质特征符合2009年我国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中的体质分类标准:神情抑郁、忧虑脆弱、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气郁湿热的表现。②气郁和湿热两种体质的转化分均≥40分,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关于偏颇体质的判断要求。(2)平和质(正常体质)中医判断标准:①符合2009年我国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中的体质分类标准:临床上以阴阳气血调和,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②平和体质转化分均≥60分,其他体质转化分均<30分,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关于平和体质的判断要求。(3)判断体质转化分的计分办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判定气郁、湿热和平和体质的全部问题[2],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4)本研究设定用近3个月的体验和感觉来回答中医体质判定全部问题,并规定平均2~3 d内就出现的体验与感觉回答“总是”,计5分;平均1~2周内才出现的体验与感觉回答“经常”,计4分;平均3~4周内出现的体验与感觉回答“有时”,计3分;平均2~3月才出现的体验与感觉回答“很少”,计2分;平均3月内都无出现的体验与感觉回答“没有”,计1分。但是在回答平和体质的问题中,标有“*”的,需先逆向计分,即回答“没有”,计5分;回答“很少”,计4分;回答“经常”,计2分;回答“总是”,计1分。再用公式计算转化分。以此来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1.1.3 病例选择标准及排除标准 (1)选择标准:凡符合上述IGT诊断标准,同时又符合上述气郁湿热中医体质评判标准的IGT患者。(2)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和65岁以上或心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②血压在160/95 mmHg(21.3/12.7 kPa)以上者;③排除应急状态下IGT者;④孕妇、精神病者;⑤排除气郁、湿热以外的中医体质患者。
1.1.4 研究对象 66例气虚痰湿体质IGT患者均为笔者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患者。依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编号,按1∶1比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男性1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4.7±5.8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4.36±1.13);对照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5.4±6.16)岁,平均BMI(24.97±1.47)。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糖及BM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2组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并要求进行饮食控制以及坚持体育锻炼。饮食控制:所有患者均通过参加糖尿病宣教课程,指导合理控制总热能摄入,首先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高计算标准体质量,再按标准体质量、工作性质、劳动强度计算每日总热量,限制脂肪摄入,戒烟酒,减少单糖和双糖的摄入,强调合理饮食搭配和量的控制,要求达到理想体质量。运动疗法标准:有氧代谢运动(步行),每天快步走3000 m,30 min以上,每周3次或隔日1次;运动的强度以运动后心率+年龄=170次·min-1左右为宜。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柴芍芩连煎剂(柴胡10 g、白芍10 g、郁金10 g、黄芩10 g、黄连10 g、泽泻10 g、茯苓10 g),1日1剂;对照组三餐中口服阿卡波糖(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90903,规格:每片50 mg),1次1粒,1日3次,2组均治疗3个月。停药2~5 d内复查相关指标。
1.2.2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体质分类、BMI(kg·m-2)、FPG、OGTT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2.1.1 降糖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FPG<7 mmol·L-1,OGTT2hPG<7.8 mmol·L-1;有效:OGTT2hPG 较治疗前下降;无效:OGTT2hPG不下降或上升。
2.1.2 中医体质改善判定 显效:平和质转化分≥60分,而且其他体质转化分均<30分;有效:平和质转化分≥60分,而且其他体质转化分均<40分;无效:未达以上标准。
2.2 降糖疗效比较
治疗3个月后停药复查,治疗组降糖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降糖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降糖疗效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hypoglycemic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2.3 中医体质改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医体质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体质改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2组中医体质改善疗效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physical improvement between two groups
2.4 血糖及血脂比较
治疗组FPG、OGTT2hPG、TG、TC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OGTT2hPG、TG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组血糖及血脂比较见表3。
表3 2组血糖及血脂比较()Tab 3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of two group(s)
表3 2组血糖及血脂比较()Tab 3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of two group(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vs.before treatment:*P<0.05;vs.control group:#P<0.05
3 讨论
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现代医学认为,IGT时期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4],其可刺激胰岛B细胞过度分泌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使患者食欲增强,过度进食使体内脂肪堆积,产生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症,同时加重胰岛素抵抗,进而产生高血糖,导致糖尿病。所以,及早对IGT进行干预治疗,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带来的危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IGT在祖国医学中一般归属于“脾瘅”、“消渴”范畴。事实上,IGT患者属亚健康人群,临床上大多无明显症状,对该病中医似乎无证可辨,所以该病的中医临床辩证分型至今仍然是多家学说,甚至是个人经验[5]。为此,本研究从辨证体质入手,运用中药干预偏颇体质,并结合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患者实行标本兼治。本研究采用的柴芍芩连煎剂中,柴胡、白芍、郁金具有疏肝理气解郁的作用;黄连、黄芩能清热燥湿;佐以泽泻、茯苓,加强清热渗湿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健脾去湿之功,实现体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从而实现中医“治未病”。
[1]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8.
[2]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4月9日第4版.
[3]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7.
[4]许曼音主编.糖尿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1.
[5]赵晨习,余江毅.糖耐量减低中医干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