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0-05-18李美娟
李美娟
(1.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2.云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昆明 650092)
0 引言
由于历史发展的初始条件薄弱,自然地理条件的恶劣和市场经济固有的要素集聚和财富累积效应,以及不平衡发展战略产生的负面效应,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失衡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与周边国家接壤,与周边国家有漫长的共同边界,具有边境的开放性、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多层性和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产生失衡的灵敏度高,发展失衡容易形成不同于内地、发达地区的效应和反应机制。发展失衡会导致价值观念摩擦、社会秩序不确定、社会冲突和民族矛盾等问题,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引发地区性风险,危及区域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机制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为方式的实证性社会预警研究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局面。但目前对区域性社会预警的研究不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预警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预警指标体系对区域性社会预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 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由于研究特定空间范围内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问题,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必须考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特殊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特有的民族宗教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状况不同于中东部地区,突出表现在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关系的亲密与隔阂、民族意识的强烈与淡薄、民族权益分配的适度与不公以及宗教教派内部的团结与磨擦、宗教活动的正常与否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建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第二,周边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与周边国家接壤,与周边国家存在大量的社会经济方面的交往活动,周边的国际环境变化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必然会相互影响。
表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
表2 判断矩阵1-9标度法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
在充分考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和周边国际环境五个方面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既考虑了主观指标,也包含了客观指标;既考虑了具有统计意义的量化指标,也考虑了非量化指标,如表1所示。
2 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德尔菲法,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将发展失衡问题层次化,把发展失衡总程度作为目标层,各个子系统作为准则层,系统指标作为方案层,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进行指标间的两两比较,得出单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判断矩阵A(aij)n×n的元素。矩阵A中的aij元素反映针对上一个层次,指标ai对aj的相对重要性,其值由专家根据资料数据以及自己的经验用判断尺度来确定,一般采用1~9级标度法。
根据判断尺度建立n阶判断矩阵A(aij)n×n:
(3)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w。w为对应于λmax的归一化特征向量,即为同一层次中各指标对于上一层某个目标相对重要性排序权值。计算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常用的方法有幂乘法、几何平均法、积法等。
(4)一致性检验。以上得到的权重值是否合理,还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公式为:
CR=CI/RI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它由下式给出:
CI=(λmax-n)/n-1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1~9阶的判断矩阵RI的值参见表3:
当判断矩阵A的CR<0.1或λmax=n时,认为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据此而计算的值是可以接受的;若不满足CR<0.1或λmax=n,则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专家重新建立判断矩阵进行相应计算,直到一致性检验获得过。
3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程度的评估
根据前面所设计的指标和确定的权重,可计算出发展失衡总评价值和各子系统发展失衡评价值,用以评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程度,以及各子系统发展失衡状况,以便于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预控。
发展失衡程度总评价值V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wi为各子系统在发展失衡预警系统中的权重,xi为第i个子系统的分值。同理,定义各子系统发展失衡程度的评价值Vi为:
wij为评价指标在各子系统中的权重,xij为子系统中各指标的分值。
采用简单分类评分法对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分值进行量化处理,指标分值的设置均使用五级计分法,五个分值为:1、2、3、4、5。分值的大小与发展失衡事件发生概率呈正比;分值的给出是由专家进行打分。在处理专家打分时,对专家的偏好进行综合,过滤极端分值,具体方法是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作为该指标的得分值,第i项指标的最终得分Ii为:
其中,Xj为第j个专家在第i项指标上的评分值。
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出发展失衡程度,并用相应的预警信号灯予以标识。如表4所示:
表4 发展失衡预警评估表
根据信号灯所显示的颜色,政府与有关管理部门应采取行动,实施恰当的预控措施,达到科学预警的目的。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目标设计了由5个子系统2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并初步探讨了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发展失衡的评估和预警信号的设置问题,为发展失衡预警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指标建设过程中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预警指标体系的维护工作。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机制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研究领域,在社会转型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各种突发性与伴生性问题,它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因此,随着社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和社会形势变化,已建成的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进行深度开发和修正完善——对指标的数量、内容及其权重进行适当的修正,必要时甚至会对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进行调整。
(2)做好指标信息采集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中,有一部分指标是不能够从统计报表中得到,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其它方式才能获得,因此必须围绕指标体系的内容建立能够满足特定需要的专门信息渠道,形成专用、畅通、可靠的信息采集系统。
[1]黄荣清.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与发展[J].人口与经济,2001,(6).
[2]陈远章.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8,(9).
[3]阎耀军.超越危机——构建新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运行平台的设想[J].社会学研究,2005,(3).
[4]上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课题组.上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纲要[J].社会,2002,(12).
[5]鲍宗豪,李振.社会预警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化——对国内外社会预警理论的讨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1,(4).
[6]宋林飞.社会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东南大学学报,1999,(1).
[7]朱庆芳.社会指标的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8]Tambunan.Building“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Indonesia with the Signal Approach[J].Final Report EADN Regional Project on Indicators and Analyses of Vulnerabilities to Economic Crises,2002,(3).
[9]Seibold.E.Natural Disasters and Early Warning[J].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2003,(3).
[10]Don Gunasekera,Plummer N.,Bannister T.,et al.Natural Disaster Mitigation:Role and Value of Warnings[C].ABARE OUTLOOK 04 Conference Disaster Management Workshop,2004.
[11]Emmitsburg,Maryland.Developing A Unified All-Hazard Public Warning System[J].A Report by The Workshop on Effective Hazard Warnings,2002,(2).
[12]Conning J.Community-Based Targeting Mechanisms for Social Safety Nets: A Critical Review[J].World Development,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