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书推荐”等

2010-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吴敬琏定价

新书推荐

《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

岑献青主编

新华出版社

定价:86元

北大中文系文学77级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以其专业化个性化的文笔,生动再现30年前既具历史意义又具人生启迪的一幕,纪念曾经的北大岁月。

《民主还是独裁——70年前一场关于现代化的论争》

智效民

广东人民出版社

定价:32元

上世纪30年代,思想界有过一次关于“现代化”的大讨论回顾这场大讨论,可以看到当年思想界对于实现国家统一的态度,这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

[日]滨下武志

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39元

作者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他带着批判的思想重读亚洲经济史,从朝贡贸易、白银流通和金融网络的形成发展,重新诠释16世纪以来东亚地域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

汪丁丁

三联书店

定价:29元

本书与另一文集《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构成分别由两端开始的一套叙事,表述了作者的思考——什么是“精英意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兔子先生:一个世纪的性态度史》

师永刚贝小戎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

定价:56元

这是一本讲述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杂志《花花公子》背后故事的书,编者试图通过此书解密这本杂志是如何影响美国一代人的生活价值观的。

吴敬琏:顾准的承泽者

徐庆全

当光阴开始装载故事的时候,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回望时间大吃一惊的感觉。对于吴敬琏的拥趸来说,2000年2月为吴敬琏70寿的研讨会的记忆尚未渐远,一转眼,流水又带着冬天的落阳进入2010年,吴敬琏80寿了。

10年前的那场祝寿,吴敬琏的朋辈和弟子按照他“不突出个人”的意思,把一场研讨会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他的还礼是,将“寻租”与“腐败”在中国的经济学意义的思考,端给了与会者。10年的光阴,“寻租”与“腐败”已超越经济学意义,而成为社会意义的考量尺度。

2010年1月24日,吴敬琏80岁寿辰。以“发展与转型中的制度”为题的研讨会形式,中国经济的一批重要决策者、实践者和思想者,以及来自海外的重要经济学家,再次为吴敬琏送上一份厚重的生日礼物。吴敬琏的还礼是,两本沉甸甸的书:一本是凝聚他10年思考的《当代中國经济改革教程》,一本是吴晓波的《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

胡适曾有言:人生过四十时就应写回忆录——意谓人生已至不惑,该总结前半生了。可对吴敬琏来说,他的不惑之年却在“五七干校”中度过,其时中国正处于大困顿状态,作为大时代下的小我,吴敬琏的困惑正与日俱增,何谈总结前半生?不过,吴敬琏又是幸运的,在困惑中过了不惑之年之后,他重逢了顾准。这是他一生的节点。其后四十年间,吴敬琏能从书斋走人政府决策智囊再进k#f会公众视线,都与这个节点有关。当然,这也是《吴敬琏传》出版并畅销的理由。

1969年11月,中国科学院经济所的学者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吴敬琏与顾准被分在同一个排,一起劳动和生活。在此之前,追求进步和自诩为“革命者”的吴敬琏,对这位两次戴上“右派”帽子的前辈并无亲近感,他们在经济思想上也南辕北辙。而在“五七干校”这个非常的时间非常的地点,历史的机缘,使56岁的顾准和41岁的吴敬琏接近起来,开始真正了解对方。

一直身处逆境的顾准,对来自于苏联的中国计划经济制度的模式的弊端,已有深刻的认识,开始从经济制度以外去直接追击问题的本源。他认为,要把中国的事情弄清楚,首先得学习世界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对整个人类历史做一番整理。然后回过头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和探索人类的未来发展,就容易看得清楚。为此,顾准把追溯的源头放在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直到顾准谢世,这种顽强而隐秘的探索,一直持续了4年,而吴敬琏也成为顾准思想的讨论者与承泽者。对于顾准来说,在背负着身心的苦楚之中,吴敬琏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心灵上的慰藉。在1973~1976年,吴敬琏开始自学英文、西方历史和中国通史。这一段在逆境中奇异的充满了酸楚和快乐的读书经历,成了吴敬琏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吴敬琏说,“我后来的政治倾向、学术观点、治学态度以及为人处世无不浸润着他(顾准)的教益。”

带着顾准的“浸润”,40年光阴一路走到今天,吴敬琏的故事才这样让人动容。吴敬琏认为,“争取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甚至不只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说到底,是为了解答一个困扰了好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怎样才能振兴百年积弱的中国。”这是吴敬琏的心声,何尝不是40年前顾准的心声呢?

猜你喜欢

吴敬琏定价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最新出版图书
欢迎邮购合订本
欢迎选购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辑解读
吴敬琏:不赞成全面降准 当前货币总量仍宽松
吴敬琏 耄耋老人再呐喊
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