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新闻与蛇尾新闻
2010-05-14陆高峰
陆高峰
建筑工程有“烂尾工程”,新闻报道也有“烂尾”新闻。所谓“烂尾”新闻是指媒体对一些事件的报道,开始时声势很大,但最终对事件的发展结果却不再关注,导致对一个连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无疾而终。
现在这种新闻报道的“烂尾”现象并不少见,以致有的新闻同行发出这样的感叹:“矿难一来,就没人搭理疫苗了,孩子们的苦难于是不了了之;地震一来,就没人搭理矿难了,矿工们的伤痛于是不了了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新闻盛宴,悲剧不过就是人们解闷的新鲜谈资。新闻做久了,会觉得无比悲哀,我们打着良知的旗号,所作所为却如此功利。”
与新闻人有关的《河北青年报》副总编辑乐倩被打的新闻,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烂尾”新闻。2009年11月21日,《河北青年报》的常务副总编辑乐倩在自己的家门口遭到了不名歹徒的野蛮殴打,歹徒边打还边骂:“叫你报!叫你报!”这件事发生后,国内众多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了舆论极大关注。但时隔半年,最终结果如何却一直没有下文。笔者在网上查询此事最新进展却找到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后续报道”——天冷了,《河北青年报》小记者为被打副总编送围巾。
这样的新闻是典型的“烂尾”新闻。如果事件的主题出现了偏差,经过调查核实与事实有出入,不是因为舆论监督受到不法分子的报复而被暴打,那么媒体有理由给公众一个交代,及时更正错误,报道真相;如果当初的报道主题和事实准确,那么凶手是谁,为何而打,最终处理结果如何等等受众欲知而未知的事实,都应该给受众一个完整的交代。但是,事件的结果没有媒体做进一步的报道,没有人对众多关注事件、关心乐倩和当前舆论监督环境的受众负责。
与“烂尾”新闻接近的还有一种“蛇尾”新闻。这种新闻虽然不像“烂尾”新闻那样有头无尾,但是即使有尾也是虎头蛇尾——开始报道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事件发展的结果或者原因追踪等后续报道却没有给予同等重视,有的甚至想方设法掩盖事实、淡化事件、敷衍受众。常见的手法是将一些不愿意公开而又迫于各种压力或者按照惯例不得不公开的事件结果、原因等后续报道,掩盖在一些受众更加关注的新的新闻热点之中。这也是为什么当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山西矿难的救援结果虽然公开报道了,但是并不引人注意,也很少有人继续追究其中的责任和原因。
每当有一些新的关注热点、重大突发事件和众多喜庆消息集中发生时,也是被西方从事负面新闻包装和危机公关人士称为“埋葬坏消息的好日子”。他们会将一些对己不利的坏消息夹杂在众多好消息或者是受众更为关注的重大热点信息中“悄悄释放出去”,从而起到混水摸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效果。
国外有个叫曼西尼的学者认为:“报纸文章或电视新闻广播的最后定稿是记者和政治家之间长期协商过程的结果”。“烂尾”新闻尾巴的有无和“蛇尾”新闻尾巴的大小,常常不取决于受众对事件发展的关切程度和信息需求,而是取决于媒体与政治、经济等外部势力之间相互协商的结果。是这些新闻和媒体以外的外部势力决定了一些新闻事件的放大、缩小,决定了新闻事实的报道与否。而这些在新闻生产流水线“后台”的操作过程,始终处在前台的受众往往不得而知。
插图 / 加工 / 斯塔门科维奇·斯尔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