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0-05-10许开军

艺术百家 2009年7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王维影响

许开军

摘要:历史很难给予一个人以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而总是带有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或是美化或是丑化,我所要做的,就是尽量还历史一个本来的面貌。对于王维,我将试图从其所处的时代、国度、个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阐述其美哲学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而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角度出发,去分析其对后世艺术传承、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取士;安史之乱;禅宗兴起;王维;美学思想;哲学观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J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85-03

王维,生于大周武后称帝末年(公元701年),至唐玄宗登基(公元712年)时,年方十二岁;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及第,仕途不顺,被贬河南道济州司库参军,数年后辞官旅居长安,直至开元二十年(公元734年)方被一代名相张九龄举荐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9年)张九龄被贬时出使塞外,两年后回京,以后一直为京官;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被安史叛军拘于洛阳,被迫做了伪官,郭子仪复长安、洛阳东西二京,下迁太子中允,直至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去世,时六十一岁。

从上述简历可以看出,王维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第一为开元九年之前,王维虽然经历了武后称帝,中宗、睿宗、玄宗朝交相更替,但直到玄宗登基,其年尚幼,加之其家族虽为太原王氏名族,但远离政治权力中心,故朝堂上的政治风波对其几乎没有影响。

王维字摩诘,取自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其母亲用意自然是希望其富贵山林,两得其趣,而王维一生的发展也基本上合乎其母的愿望,其最终与南宗禅的不解情结,当在幼时即种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新丰美酒斗十千,成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从这四首青少年时期的诗作可以看出当时的王维在举国上下欣欣向荣,大唐帝国文治武功日益强盛时期所怀的心态是多么积极上进,健康而富有活力;可以说这时的王维除了浓浓的亲情、友情、乡愁外,更多的是渴望建功立业,一展宏图,而其文笔的简洁流畅,质朴自然,则在以后被纯化的更趋简洁、清新。

隋唐以来,中国开始了科举取士的选拔人才制度,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体制,极大地扩展了国家选人、用人的范围,特别是在经历了汉末近四百年的政治分裂和北方各民族大融合,国家重归一统,文化再次得到重视这样的社会情况背景下,相对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不仅有极大的制度优越性,振奋了天下士子之心,为国家统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才;同时,还因为是初创时期,相关科举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上升阶段,明清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科举陋习和弊端尚不明显,故而得到社会各阶层最广大范围的支持,整个国家处于一种极其亢奋、积极的阶段。

唐帝国自太宗朝开始,除施行针对文人学子的科举选拔制度外,还建立了一整套崇尚武功的军功爵制,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在帝国的边疆地区采用以胡制胡的用人制度,即提拔、任用一大批分属不同民族、种族的当地人员担任封疆大吏,治理多民族的广大边疆区域。这一政策在唐帝国内部政治清明时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形成了良性循环,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统治人口不断增加,相比南北朝时期严重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唐帝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也获得了境内绝大多数民族和人民的支持,毫不客气的说,正是这样的相对公正、合理的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一方面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后来平定安史之乱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政策保障和人民支持。王维生在如此的时代,对大唐帝国的由衷的支持和发之内心的自豪不言而喻。

第二为开元九年进士及第至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这期间开元九年至开元二十一年,王维状元及第后不久,因故被贬为河南道济州司库参军。数年后,辞官归居长安,整个过程长达十三年之久,中间又经历了丧妻之痛,可谓仕途坎坷、家门不幸,这对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青年才俊不啻于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但因这时期唐帝国政治相对清明,国势强盛,一直处于上升期,王维虽然喜爱山水田园,亦好禅宗,但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始终不改,这从开元二十一年,其上书中书令张九龄求荐可知。求荐得成后,王维仕途开始顺达,历仕右拾遗、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给事中等职,期间曾隐居终南山及蓝田辋川,继续先前的山林之趣,但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心犹存,可以说富贵山林,心在朝堂。

六朝以来,特别是自太宗朝开始的对王羲之为代表的江左文化的倾慕和学习,不可避免地在天下士子文人中形成一股六朝风气,即好谈玄学、流连山水、无意政治的魏晋风度。其中,因为隋唐以来的大一统和国势强盛带来的恢宏气象带给六朝以来喜欢规避于山水的士子文人较好的政治发展空间,所以天下士子多趋于功名,而一旦受到打击,士子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六朝以来的消极生活方式作为自身的生存准则。王维少年得志后经历的种种人生坎坷,一方面使他开始澹泊名利,留恋山水田园之间;一方面也让他心有不甘,寻机再起。开元二十一年求荐得成之事,真正实现了其在官场上东山再起的目标。

然而四年后,即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之事,对王维的打击甚大,也许正是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隐居心态,其个性的软弱一面表现出来,加之从小受到的佛教感化,使之从此以后抱着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一面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一面留恋高官骏马,居官场无所建树,半官半隐,安然存于天宝年间。

第三为开元二十五年出使塞外至天宝十五载,被叛军拘于洛阳,这期间除出使塞外两年和短期的出行外,均为京官,王维在这段期间内因在政治上日趋无为,雄心不在,所以移情山水,落个自在,在文学上更加趋向于描绘自然风光,并达到了诗画相得益彰的境界,后人评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蝎。白云四望合,清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其中前两首作于出塞前,受军旅生活的影响,有亢奋、悲凉之感;后则完全描绘山水,不涉政治,诗中流露出来的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含着些许归隐田园的想法。当然,此时的王维诗歌中有一种雄秀之美,大气磅礴之余,有清新之味,却绝对没有苦涩的感觉,这就是后人所谓盛唐之音。李泽厚把盛唐之音分为两种,一为李白、张旭般的非儒家

的浪漫主义天才之美,一是颜字、杜诗、韩文般的儒家的现实主义之美,在这里,我觉得王维的美学思想更近于前者,当然纵观其一生,禅宗的美哲学思想和其有更大的关系。可这期间的王维并不象后人所提的那样重禅宗,而只是浅斟慢酌而已罢了。

第四为天宝十五载至上元二年,是垂暮之年的王维一生最苦楚之时,也是日益佛教徒化时期。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是如此之紧密,王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被迫做伪官,使之心中有很深的羞愧感,与之同来的就是对仕途的彻底失望,虽然其仍高官得做,而佛学的淡泊名利,清修无为之隐士式生活哲学在其身上有了完全的体现,其诗文透露出的便不再只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更多的是山林隐居之心态。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大唐帝国的建立者是汉化的胡人,其通过对江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科举制度选拔天下士子、任用多民族杰出人才治理各自民族区域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在政治上取得了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同样是胡人,也采用了一定的政治对应策略,却并未得到民众较大范围的支持。就在安史之乱前不久,武后称帝改国号,硬生生地将大唐帝国变成了大周帝国,紧跟着韦后乱政,太平掌权,可以说朝堂里风云不断,社会各阶层却依旧是波澜不惊;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矛盾总体缓和的时代,民众对换一个姓氏、种族的统治者并不十分排斥,特别是这个人本身还曾经是唐帝国地方的军政长官,对安禄山及其建立的短命政权的强烈反对,更多来自其自身政策上的失误。

安史叛军强大的武力促使其在短时间内便夺取了洛阳、长安两京,大有灭掉唐朝,取而代之的迹象;这对当时的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高仙芝、哥舒翰等胡人出身的官员是如此,张巡、许远等汉族出身的官员也是如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帝国内部并不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人民对政权的认同感也并不是很强烈。武后灭唐的旧事并不久远,既然女人都能做皇帝,节度使做皇帝有何不可,所以被捕的官员们也并不十分反对为安禄山效力。

王维通过吃药称病,逃避麻烦,最终无奈之下做了安禄山的给事中,凝碧宫前暗自作的七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固然反映了王维对李氏唐室的思恋,但被迫做官,其实也有些许自愿的成分在内,这是因为民众大多数仍以李氏唐室为国家政权的代表,安禄山以下犯上,因而是叛乱,即使是同样胡人,也不支持他,何况王维这般深受皇族礼遇的中高层古典文人。不久后,郭子仪收复两京,伪官们纷纷被杀,对王维内心是一种极大的威慑,这种内心的羞愧和忏悔,成为促使他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隐士无疑是最后的一根稻草。

顺便要提到得是禅宗在唐时的具体状况,佛教流入中国以后,经魏晋与老庄的道相容,至唐初禅宗逐步形成,唐高宗咸亨、上元年间,南宗“顿悟”派产生,以自我解脱的适意人生哲学与自然、澹泊为特征的生活情趣,也融铸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极端内向、封闭的心理与克制、忍让、和谐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一度空前繁荣、稳定的大唐帝国内战连绵不绝,毫无再兴的迹象,士大夫们内心的希望逐渐破灭,更加重了这种趋势,而美感意识、进取观念、世俗肉欲的道家观念在这以后也不再作为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可以说中国文化从儒家独尊开始到唐时方完成儒道合一的古典美哲学形成过程。王维晚年思维的变化正适应了盛唐以来社会条件的变化与禅宗的兴起,形成了与后世土大夫们相似的心理越封闭,性格越趋内向的发展脉络,而直观沉思冥想的创作思维,自我感觉为主的欣赏方式及自然含蓄的表现手法,为王维以后的士大夫们所共有,正因如此,王维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即宁静、和谐、澹泊、清远,注重哲理、情感的表现才得到后世封建文人赞同,影响了自唐以下一千多年的中国的文艺发展,在这里,他只是禅宗在文艺上的代名词。

同时,中国仅在传统“藩属”观念的支配下获得成果的现象又决定一代代的文人敬之、学之,这样一来,早年因母亲对佛的虔诚之心,加之唐帝国特别是武后以来的大力倡导,使之骨髓里透出儒修其外、佛修其内的处世哲学。经过仕途坎坷、安史之乱,一旦采用明哲保身的官场运行之道,自然也不会象颜真卿慷慨就义,而是消极抵触,直至不情愿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晚年更是采用逃避现实的态度来全身心地投入佛门成为佛门居士,其生恬方式与佛门弟子无二。故南宗盛行的典型例子就出在王维身上,自然王维的一切思维和唐时的南宗结下不解之缘,并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今天,我们对王维的美哲学观念的理解,就必须紧紧抓住“儒修其外、佛修其内”和南宗禅的演化,作为古典文人的代表,王维在琴、棋、书、画诸方面均有所造诣,其虽无专门的艺术理论研究性质的文章存世,但其文艺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极高艺术技巧,足以在唐代万千诗歌中独树一帜,其诗文中流露出来的审美倾向,既不同于李白的积极浪漫,也不同样杜甫的现实感慨,而是寄情山水,消极避世的处事哲理,后世文人正是在“儒修其外、佛修其内”这两方面与王维找到了共同之处,又敬服其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才以之为楷模,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后世文人纷纷标榜自己是王维的弟子,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如此,王维在后世被推到了极高的境界,如仙如佛。

北宋时期,苏轼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在诗画上均有较深造诣,且王维传有《雪溪图》等绘画作品传世。其画中流露出的也正是如其文章中一样的处世理念,是后世文人追求的精神,因此文人画的始祖被董其昌定为王维也就自然而然了,更何况其曾运用过的水墨画法被后世大力发展,更加易于表现文人的思想。

但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唐帝国建于公元618年,亡于公元907年,历时二百八十九年。其极盛时期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唐帝国爆发了安史之乱,到公元763年才最后平灭,长达八年的战争使唐帝国由盛转衰,联系到王维个人,则其六十一年的人生经历有五十四年处于唐极盛期,后六年处安史之乱中,故晚年的经历对其美哲学思想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这就主要表现在禅宗上。

另外,从公元618年至公元755年一百三十七年间,唐帝国在经历贞观之治、则天临朝,至开元盛世,虽然政治上有所波动,但大体平稳,且太宗、武后、玄宗均为一代名主,英明神武,故天下日益强盛,执当时天下牛耳,和同时期西方比,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封建制度尚处于草创时期,至公元七、八世纪,正处于逐步建立阶段,只有分散之小国,并无一统之大国出现,中亚为大食国,西藏地区吐蕃兴起,但与唐帝国相比,文治武功均有所欠缺,唐和大食关系较好,基本无大的冲突,吐蕃在此期间,与唐在西域地区竞争失败,唐势力直至中亚葱岭之外,伊朗高原及阿姆河流域等地,北方突厥臣服,可以说唐国势强大,君临东亚,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决不会软弱,而所图亦大,年青的王维亦豪气盖天,一剑可敌万千师,积极进取的精神占相当地位,审美观中对阳刚之美的欣赏亦存,其绘画作品中有学大李将军的青绿山水即是明证,而王维中年后任职属中高职位,因此,其诗文中特有的那种清新、简洁中蕴含的宏大、雄壮是时代的气息,而这亦是后世所无法达到的。这种精神与禅宗相结合,配以王维个人的天才学识,自然迷住了后世文人,从这点讲,后人对其的敬仰、追慕,也是对盛唐精神的追慕,所以王维不仅是禅宗在文艺界的代名词,也是盛唐气息在文艺界的表现,这不正是后世各代封建文人苦苦追求的儒修其外、佛修其内最向往的吗?

时间转瞬即逝,而下一千年左右时间,在以儒佛两教哲学为经纬织成的中国古典美哲学思维天空中,基本上以王维为其楷模。

鸦片战争以后,随国外思潮的涌入,王维在知识分子心中的神的光芒逐渐暗淡,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实用的政治哲学一旦占据统治地位,便不自觉地开始排斥原有的一切。

放之整个历史长河,中国的哲学思潮经历了两次大的潮起潮落,第一次是儒学独尊,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尊,两者的共性在于均是政治为核,故对社会的影响多在于政治生活方面。儒学独尊以后,社会文艺并未出现繁荣,倒是在其不完整及与佛学东渐的交融中,放射出眩目的光华,成就了儒外佛内的古典文人气质,王维因而成为代名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尊的原因在于其社会变革的力度很大,作为初生事物是也带来了文艺的一定繁荣,但当其成为主流哲学以后,也面临着儒学曾经的尴尬,艺术并不会甘心做政治的附庸,所以当西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行嫁接在中国文化树上时,不良反应时时出现,加之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这棵嫁接的树能长出怎么样的果实,尚要等待历史的评判。今天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适应了政治、经济的发展,但文艺本来注重的是个性,我们的时代也许根本不需要一个光辉的偶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个新时代早已开始,假如需要,我们要得是现代的时代天才,而王维不管曾经怎样的辉煌,在今天,他都以作为昔日的英雄而留在了历史的典籍中。一个过气的英雄余烈可以让一些人流连、沉迷,但今天,我们更需要从头越。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王维影响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