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性人生,诗意栖居

2010-05-10林祖锐周逢年

艺术百家 2009年7期
关键词:设计思想造园李渔

林祖锐 周逢年

摘要:李渔的《闲情偶寄——居室部》是继文震亨的《长物志》、计成的《园冶》之后的又一造园力作。文章从房舍、窗栏、墙壁、匾额到山石、花木等六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轻松随意,娓娓道来,读后受益匪浅。本文特从三个方面对其造园思想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造园;借景;诗意;李渔;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69-03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明清之际才子,文学巨匠。其戏曲、散文、小品都有很高的成就,颇受林语堂、梁实秋等一代文人的推崇。同时,他在造园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诣,《中国大百科全书》称其为古代园林匠师,其思想远播海内外,受到国际园林界的重视。

海德歌尔提出建筑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诗意的栖居”,认真研读李渔的《闲情偶寄——居室部》会发现,他的思想与海德歌尔不谋而合。他强调以有限的财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心营造,构建诗意的居所。其造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细心体会。其朴实但深邃的造园思想,对我们当下的建筑设计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率性纯真,妙肖自然

明末清初是社会大动荡时期,政权更替,新旧思想激烈地碰撞。封建传统道德的禁锢渐趋松弛。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特别是在李贽、袁宏道等“性灵学派”的大力推动下,人们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极力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很多的文化精英不问政治,纵情山水。他们向往魏晋名士的那种悠游放达式生活(图1)。李渔正是生活于这一时期。他出生时,其祖辈创业已久,家境富足。其后科举失利,家道衰落,贫穷惆怅。李渔于是放弃了很多名利追求,改走“人间大隐”之道。他组建家庭戏班,巡回演出,所得颇丰。于是开始赏玩风物,置造庭园,颐养性情。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正是诞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中。其造园思想体现了率性而为、纯任自然的美学情趣。

在造园总体思路上,李渔强调崇尚自然、“无为而为”,这同稍早于他的一代大师计成的思想基本相似。计成曾讲过,园林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说造园要顺应自然,少留人为痕迹。李渔的造园理论和造园活动中,很多地方亦体现了这样的思路。如在“窗棂和栏杆”一节的论述中,他强调“总其大纲,则有二语,宜简不宜烦,宜自然不宜雕斫”;随后又说,“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但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事事以雕镂为戒,则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矣。”这里是强调挖掘材料的本性,要顺应它而不是违背它。在谈到“假山”一节时,说“山石之美者,在透、漏、瘦三字……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至于石性,则不可不依。石性为何?斜正纵横之理路也。”……这些都是对石头有细致的观察、体悟之后的真知灼见。也是在强调事物的自然属性,其本身的特点,这些在经营园林时不能不尊重。同时作者用功之勤,感情之细腻也可见一斑。在谈到园林或宅舍的界墙时,论述到:“(界墙)莫妙于乱石垒成,不限大小方圆之定格,垒之者人工,而石则造物生成之本质也”——虽是人工砌筑,但能追摹自然之理,使总体面貌自然天成。李渔自云:“予性最癖,不喜盆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这些思想在他的园林中甚至戏曲文章中都多有表露,其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纯真坦率的性格是一以贯之的。

在“山石”一章中,强调大山要以气魄胜人,要有“委曲天然之妙”。手法要大气,更不可雕琢。如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而巧妙的方法是“以土代石之法”,这样“既减人力,又省物力,混假山于真山之中,苍茫一体,使人不能辩者,其法莫妙于此”。这也与江南名匠张南垣父子的叠山手法是一脉相承的:“南垣所为山,以土做冈,点缀数石,全体飞动,苍然不群。”这些都是对真山的山势了然于胸之后的灵感进发。

二、崇俭贵创,新意跌出

李渔在房舍部的序言里就开宗明义地写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检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接着,他指出,喜好华丽繁琐的人,多半是黔驴技穷的表现。即“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意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云云。崇尚俭朴,并不意味着流于平庸。李渔给了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即拿两件衣服,“一则雅索而新奇,一则辉煌而平易。”他的方法是“缟衣素裳,使其制略新,则为众目所射,以其未尝睹也。”即两件衣服并不在乎料子的贵贱,更重要的是样式的别出心裁。这里强调不能因循守旧,要勇于创造,要推陈出新,这样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拿文人作文与匠师造园相类比,说上等文章是发自作者内心,一气呵成的;而最差的也要将好文章移头换尾稍做些改变,从未见有整篇抄袭而洋洋得意的情况;但到了营造园林,有些匠人竟以和某名园惟妙惟肖为荣,还来骄语邀功!“噫!陋矣!”这里他辛辣地讽刺和贬斥了因循抄袭、纤毫不谬的庸俗做法。

李渔的创意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应是表现在借景手法处理上。关于借景,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有过详细的论述,并将其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夫借景,林园之最重要者”,“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图2)等等。李渔认为他能得借景三昧。在“取景在借”一章,他设想自己在西子湖畔购得画舫一只,别的地方都和一般的船只没有二致,只是在窗户的地方做点“文章”。具体说来,就是将嵌在窗框中的琉璃(玻璃)去掉,“勿使有纤毫障翳”,这样便能更好地将风景抓取,映射于画布(实际是空的)。窗框的形状做成扇面形,让人无须联想一看便认做“图画”。这样,船行水上,便自然形成一系列流动的画图、鲜活的风景。“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童、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人便面之中,做我天然图画。”而且步移景异——“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摇一橹,变一像,撑一篙,换一景”。在观景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一处绝好的景观——“不特以舟外无穷之景色摄入舟中,兼可以舟中所有之人物,并一切几席杯盘,射出窗外,以被来往游人之玩赏”。“以内视外,固是一幅便面山水,而以外视内,亦是一幅扇头人物”。妙哉!真是文人笔下无俗事!日常生活,稍加经营改变,便充满了诗情画意(图3)。关于借景,李渔还讲述了其他的手法,如“尺幅窗”、“无心画”、“梅窗”都是强调妙在天成,自然随机,也都是作者别出心裁的设计。

注设计所处的大系统一社会,时刻注重人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假山在园林的造景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图4)。对于假山中的石壁做法,李渔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壁无他奇巧,

其势有若累墙,但稍稍迂出入之,其体嶙峋,仰观如削,便与穷崖绝壑无异。且山之为壁,其势相因,又并行而不悖者。”首先,最基本的是作成悬崖绝壁的陡峭之势,这是常人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的;然后稍稍“迁出入之”,作出嶙峋的自然真山之势。这是一般匠人所不能思及的。随后,将峭壁在整个山体中的方位加以说明:“凡累石之家,正面为山,背面皆可为壁”。并认为这样符合山之本性,即“逶迤其前者,未有不斩绝其后”。但最为关键的是“壁后忌作平原,令人一览而尽”。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处理呢?——“应有一物焉蔽之,使座客仰观,不能穷其颠末,斯有万丈悬岩之势,而绝壁之名不虚矣。蔽之者维何?曰:非亭即屋”,如此做来便能使居之者或游之者在面壁而居或负墙而立时,“使目与檐齐,不见石丈人之脱巾露顶,则尽致矣”……如此而做,石壁才能算完美。这里,其实是作者对所要达到的效果了然于胸,然后严格地推敲人的视点、视距和视域之后的独到创造。

其它的,如在匾额方面,在其用材,形式,和具体的施工做法等都能别具一格,出其不意,发前人之所未发,得到一些新鲜和耐人玩味的效果。

三、“器”“道”结合,实用与诗性互补

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器物层”和“道物层”加以研究,认为物质形态方面的称为“器物层”,这在古代为众多的学者、能士所不齿;只有精神、思想方面(道物层)的才是深邃的、高贵的,值得穷其毕生来研究。这种思想在建筑行业的表现是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师”这个称号,只有匠人,并且他们基本上都是隐姓埋名的。建筑行业在古代只是匠人所为,被贬为“奇思淫技”。反映在建筑上,就是有重艺术,轻技术,重理念轻施工的倾向。

李渔不是一个空头的理论家。他在营造诗情画意和享受风花雪月的同时,不忘园林营造中的实用性的一面。他的造园思想是从实际生活中来,能理论结合实际。很注重建筑的实际效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功能性”。

如在建筑的保温节能方面,就很注重对建筑物体型的处理,寻求适宜的尺度——“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吾愿显者之庐,勿太高广。”即房屋不要过大过空,否则保温隔热效果肯定不好,不可能做到冬暖夏凉。在“出檐深浅”一节中讲:“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只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过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薮。”用现代的建筑术语来说,就是对建筑的“体型系数”和“窗墙比”等指标进行控制来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在空间布局方面,李渔特别强调设置“收纳空间”在保持房舍雅洁方面的重要性。“欲营精洁之房,先设藏垢纳污之地。……唾绒满地,金屋为之不光;残稿盈庭,精舍因而欠好。故必于精舍左右,另设小屋一间,有如复道,俗名套房是也。凡有败笔弃纸,垢砚秃毫之类,卒急不能料理者,姑置其间,以俟暇时检点。妇人之闺阁亦然……”这里所说的收纳空间,实际就是储藏间。文人的败笔弃纸,妇人的残脂剩粉,都可以尽置其间,从而避免了房屋的杂乱不堪。在现代的住宅设计中,有经验的建筑师也会设计较多的储藏空间,以收容各种杂物,保持房间的整洁。

其它的,如在布局不利的情况下如何达到较好的采光效果,对墙体的防潮,栏杆如何做才能既美观又坚固等都有充分的论述,反映了一代造园大家的既风雅又务实的平民作风,也反映了其造园活动中实用性与诗性的互补。不只是风花雪月的诗境,也注重对风花雪月的环境的维持和建筑的可操作性。

四、结论

总体来说,李渔造园风格独特,因地制宜,随意自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是明末清初文人造园的典型代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发掘。从而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在重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今日为我们的建筑、园林设计提供更多的借鉴,也为我们构建理想的、诗意的居所提供另类思路。

猜你喜欢

设计思想造园李渔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小学古诗词设计思想与教学方式探微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嗜好可当药
李渔的幽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