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文化塑造 生态美学载体

2010-05-10金晓雯

艺术百家 2009年7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艺术大众

金晓雯

摘要:金坛文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方案本着生态思想,挖掘景观文化,恰当地向大众传达生态美学,完成良性的生态文明循环。本文以金坛文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方案为例,探讨如何在规划时以生态美学为理念,秉用双线并行的结构,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景观,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众生态环境伦理。

关键词:生态美学;景观文化;大众;建筑规划设计;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28-04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当的自然生境已纳入到城市中。作为景观规划师,如何处理生态敏感区与城市的衔接,又一次把“人与自然”这一老而不古的主题带出。

本文以金坛文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方案为例,探讨如何在规划时以生态美学为理念,秉用双线并行的结构,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景观,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众生态环境伦理。

1项目概况

金坛文化湿地公园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属于市级的公园绿地,占地约26公顷,为狭长形滨水地块。北接丹金溧漕河(现为航运河,即将停运,成为内河),南部与居民区相邻,东部是愚池公园用地,龙山大桥从基地中间穿过。

项目基地用地较为平坦开阔,内有很多零星鱼塘,湿地资源丰富,整体植被较差,多为空旷草地,有的地方土地裸露严重,水里几乎没有水生动植物,现状空间过于开阔。

2设计战略与规划原则的建立

2.1金坛文化湿地公园的规划战略为:进行原生生态系统的机能恢复和人文生态的构建。

2.2金坛文化湿地公园的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完善区域内的生态结构,建立科学的生态系统,强调规划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体系、自然的生态过程、自然的生态观。生物补偿性原则: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身的力量来维持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美学原则:以审美经验为基础,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心,去审视和探讨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去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生态审美原则:在大众中建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进而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中心”原则:人与万物在生物环链之中的相对平等,而不是无任何前提条件的绝对平等。“生态中心”原则是对生存权的尊重,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人文精神。

3设计框架(双线并行)

基于金坛文化湿地公园的规划战略和规划原则的慎重确立,确立了双线并行的设计框架。第一线为自然生态恢复重建方面,第二线为基地人文生态的建构。

3.1自然生态恢复重建方面:(第一线)

3.1.1本着“生态、生命、生活”的设计理念,遵循生态学原理,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营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植物景观。

3.1.2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湿地的生态调节机能,形成健康一体的内河湿地系统,发挥最大的湿地生态效应。

3.1.3站在“共生发展”的生态美学的高度来规划人工景观和限制人的活动,如:公园道路交通系统、游览观光路线、视线空间组合等。

3.2基地人文生态的建构方面:(第二线)

3.2.1用景观的语言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

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共生,用现代造景手法演绎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以景为镜,警醒后人。人

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着相应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也可以称为“黄色文明”;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同时也大规模破坏,也可以称为“黑色文明”。到了今天,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渴望着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生态文明时代既“绿色文明”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2景观特色定位为:鲜明主题的凸现;艺术气质的张扬;湿地文化的体验;生态文明的载体。

3.2.3两大分区

主题分区(见附图1景观主题分区图景观功能分区图)

本方案的主题为“人与自然”。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演替为线,分为:生命之源、生命之语、生命之忆三个主题景观序列。

景观序列一:生命之源。表现的是人类出现前自然界的原始生态状态,着重表达水为万物之源的景观。景观序列二:生命之语。该序列有两个小主题,即体现顺应自然的黄色文明区和体现改造、破坏自然的黑色文明区。景观序列三:生命之忆。即绿色文明区,体现回归自然、再现自然的生态文明意境。

功能分区(见附图1:景观主题分区图景观功能分区图)

结合功能要求和不同的地形特点,合理布局各功能片区,通过游线和景观轴的沟通和串连,使各功能片区衔接自然,形成丰富多样,协调统一的整体景观效果。

亲水文化区:运用一系列亲水设计,充分表达水为万物之源的主题。文化休闲区:以金坛文化为背景,规划了段玉裁纪念馆、徽派建筑群及华罗庚纪念馆,体现了金坛悠久的历史文脉。景观休闲区:景区内设两个主题区,分别是黄色文明区和黑色文明区,体现人对自然界的干扰、影响和破坏,用景观语言唤起人们的反思与觉醒。湿地体验区:结合基地内遗留下来的农田肌理和鱼塘,将该区设计为以游人参与活动为主的体验区。湿地游赏区:区域内水面较多,设计为以表现湿地景观为主题的游赏区。

4景观规划的主要景点设计(见附图2、附图3、附图4)

4.1生命之源区:位于整个滨水绿化带的东部,与水结合,突出“源”的主题。

4.1.1生命之源广场:结合主题,辅助南部的大面积居住区,设计亲水休闲广场,以生命之源主题雕塑点题。

4.1.2水盒溯源:在驳岸上构成化地设置立方体石块,疏密错落,虚虚实实。实着为石,虚者注水——即为水盒。水盒中注满清水,内有生命起源时的生物标本,人在水盒上漫步,如同在追根溯源,意味深长。

4.1.3碧水取径:沿水岸设计曲线形木栈道,水面上种植丰富的水生植物,营造一种悠闲惬意的境界。

4.2生命之语区:位于整个滨水绿化带的中部,黄色文明区和黑色文明区两区隔水相望,有道路相连,寓意着两个时代的传承关系。整个景区中以人工化的几何曲线和不规则的直线构图,加以现代感极强的公共艺术品,体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顺应到冲突的变化。道路系统:按照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来设计。黄色时代以几何曲线为主,黑色时代以直线为主,再适当安排一些便于游人行走的小路,道路的节点设置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景点。

4.2.1混沌初开:广场上设计一枚巨型蛋壳雕塑,从蛋壳破裂处延伸出一串人类脚印,与景点主题贴合,也起到引导人

流的作用。

4.2.2雨露万物:植物造景为主,鸟语花香。以密林为背景,种植大片草坪,体现万物和谐的景象。

4.2.3自然倾诉:广场上设置一组铺着草皮的土丘,沿着同一方向排开,有的土丘中间有人的脚印穿过,意为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以大树干当座椅,意为森林被砍伐。植物种植形式以规则式为主,体现人工化的自然。

4.2.4哭泣森林:一片人工金属树林,枝叶不生,寓意大片树林在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悲惨命运。

4.2.5白色时代:白沙与塑料圆球结合的公共艺术品,寓意对环境的破坏。

4.2.6钢筋世界:一个个黑色钢柱拔地而起,象征自然环境消失,逐渐被硬质景观所取代。

4.3生命之忆区:位于整个景区的西侧,以滨水植物的多样性景观为特色,利用疏通、整合水系形成的岛屿建设湿地生态绿岛,创造集景观、坐憩、漫步、泛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空间。生命之忆包括湿地体验区和湿地游览区两个分景区。道路系统:以大曲线的形式设计主路,使主路游离于水岸线与植物群落之中,游人视野随路线的改变而产生丰富的变化。以木栈道连接各水中小块陆地形成次路,使栈道在旱生植物、湿生植物及水生植物中穿行。

4.3.1农耕记忆:结合原有耕地肌理,设计农耕体验区,种植种类以趣味性、观赏性高的作物为主,如巨型瓜果园、茶道园等等。农田中设置公共艺术品,如“劳作的人”,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岸边设农耕俱乐部及农耕博物馆。

4.3.2古渡遗韵:沿岸线设计表现金坛古航道题材(丹金溧漕河)的纪念性景观带,结合水岸、道路布置一些表现古代航道内容的小品,表达人们对古航道的追忆。

4.3.3水生花园:利用原有的小块鱼塘肌理,设计水生花园,种植各类水生的开花植物,结合水面设垂钓池,集观赏和休闲活动为一体。

4.3.4水中森林:在水中种植大量水生乔木,形成水中森林景观,游客沿水中栈道漫步时可体验到置身于森林群落中的奇特景象。

4.3.5荷浦菱舟:利用大面积水面种植芦苇、莲藕、芡实、菱角等水生植物,既可观赏,又可以泛舟采摘,同时保证水面的通透,营造出富有情趣的湿地风情。岛上设木结构简餐厅。

4.3.6人造沙滩:用白砂和卵石营造人造沙漠,丰富游人的湿地游赏经历,沙滩、空气,水和植物共同构筑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4.3.7绿盒反思: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人在自然面前迷失方向后的反思与抉择,以植物围合成若干不同景观内容的绿盒,供游人从植物迷宫中走出后选择,表达景区的主题。

5结语

本案试想通过景观这一崭新的文化载体,让大众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发展的历程,传递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美学。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环境艺术大众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发展前景与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
大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