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师”魏禧

2010-05-10文正东

天津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人师教师学生

■文正东

文正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国人尽知孔子是“人师”之典范,本文介绍的魏禧也是“人师”的代表。魏禧,字冰叔,号裕斋;江西宁都县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1年)。一般人只知魏禧是文学家,他写的《大铁椎传》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文中刻画了一个身怀绝技,却不为世所用的侠客形象,作者用衬托手法,把一个以大铁椎为兵器的侠客的武功渲染得出神入化,显示出卓越的文学才华,难怪人们将他与侯方域、汪琬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其实,写诗做文不过是他的个人爱好,他主要的“职业”是设馆授徒,并藉此养家糊口。

为躲避战乱,魏禧曾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筑室宁都翠微峰,所居之所称“易堂”,因常常来往的有9个人,故称为“易堂九子”,他们互为师友,砥砺节行,切磋诗文,远近闻名。

魏禧三十岁时开始在家乡附近的水庄设馆教书,后又在新城授徒。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其教育思想现在看来也颇有参考价值。

下面从他对己、对生两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对己:严于律己,知过即改

就为师来说,魏禧既和当时的“举业师”不同,也和汉朝的“经师”、唐朝的“诗文师”有别。虽然出于生计考虑,他也“教人作举子业”,但“非徒教以进取之器,又非徒以文章名当世而已”,他更重视“立身经世之道”,以教学生做人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以“人师”为追求,这种境界显然不是一般教师可比的。

何谓“人师”呢?这个词语有多种意涵。汉朝人认为:“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智”相当于今天的“才”,“行”相当于“德”。明朝人则把“人师”的标准定得更具体,仍然包括德、才两方面:一是“品行端方”,要能“敦品励行”“以身率人”,“正心术,修孝弟,重廉耻,崇礼节,整威仪,以立教人之本”;二是“文义通晓”,要能“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守教法,正学业,分句读,明训解,考功课,以尽教人之事”。到了清朝,则这样区分“经师”和“人师”:“所谓经师者,课章句,阐义理,明经焉已耳。若夫人师,威仪必可象,言行必可法,德望必可尊。其于教人,凡居家处乡,治身涉世,服官立朝,建功立业等事,无不示以渊源,资为经济,然后造就出第一等人品来。”

魏禧采用如下一些措施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追求“人师”的境界。

1.自我解剖。

魏禧从小开始,就把看书学习的心得体会、为人处事的得失记录下来,称作“日录”,给朋友以及学生评阅,既用来警戒自己,也供学生参考学习。在“日录”里,魏禧袒露心扉,把自己的一些过失暴露了出来,如他在青少年时期,曾于酒席上说人坏话,哪知其人就坐在自己对面,他当即感到羞愧。还好,这人包容了他,并没有记仇。但这个教训对魏禧来说太深刻了,所以,他记录下来,并请朋友和学生时时提醒。从心理学上说,魏禧是在“自我暴露”(self-betrayal)——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甚至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这有助于加深和朋友、学生之间的信任,也是对自己人格的考验。

2.学无止境。

魏禧把教师比作镜子,而师友则是磨镜匠。他说:“教师就如一面镜子,学生以师为镜来看自己的影子,但是,时间长了,镜面磨损了、不平整了,如果不打磨,映出的影子就不清晰。学生跟着教师学习,知识、经验、才能各方面一般都不如教师,因此,对教师的话往往盲目信从,于是就形成唯师是瞻的局面,不敢违背教师。教师也就容易飘飘然,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没有人告诉他。我教了十多年书了,指出我不足的人不多,不知道我这面镜子多么的昏暗不明了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教师放松学习,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魏禧已经意识到学无止境,教师应该继续学习。

3.学生谏师。

不仅对朋友的批评,魏禧能认真听取,他还要求学生给自己提意见——谏师:“我只比你们年长几岁,知道自己缺点很多,如果你们见我说话做事有错,能给我指出来,我一定谦虚接受,并且感谢你们,在感情上更亲近你们。”

他这样说,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态,他的学生任安世看了他写的文章后,就提意见说:“有大功劳的,才能享受大福;享受大福的,还得有足够的气量才配享受。而看老师您的文章,那些您觉得写得很精彩的地方,就为之沾沾自喜,恐怕不具备享受大福的气量吧。”魏禧听了这么刺耳的话,静默了许久,说:“这是我的老毛病了,长久没有严师畏友教导我,毛病又复发了。”试问,古往今来,有多少教师能做到呢?魏禧能蜚声文坛,和他善于纳谏分不开,这种大度包容也值得今天的教师学习借鉴。

二、对生:宽严相济,化育人才

受交通条件的制约,魏禧的学生主要是江西本地人,这和朱熹、王阳明等四处为官、到处讲学不同,因而影响也大有不同。不过,在了解了魏禧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特别是那些他与学生间建立深情厚谊的故事后,就会说,作为“人师”,魏禧是当之无愧的。

1.严格要求。

魏禧刚开始教书时,他的老师杨一水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来,面对年幼不懂事的教师子女,魏禧发出“童子骄顽甚”的感叹,随即他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宽严”要“相济”(互相配合)而不能“相解”(相互拆台),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如果“相济”则“严不怨,宽不狎”;如果“相解”则“宽不怀恩,严不畏威”。考虑到老师60岁才得子,可能对孩子有些娇惯,魏禧充分意识到,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那两个孩子今后可能就是“九严不足济一宽也”。小时候放纵了,以后再严加管教也没用了。魏禧没有放松对这两个孩子的管教,后来他们都成了当地的诗文名家,各有作品流传于世。他们长大成人后,对魏禧也是敬重的。可见,魏禧的“严”没有导致学生的“怨”。

当然,“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只针对教师子女。魏禧授徒,通常严立规约,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立志,他强调:“人不患无才,患无志,有志而真心勤力行之便是才也。”有志的人,为人“忠孝信义,谨言慎行”,为文“明理炼识,为有用之学”。二是“肃归”,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作了一些要求。三是“勤课”,要求学生白天学习,晚上复习,每半个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家在馆的行为表现。四是“广益”,要求学生多发问,这样才能逐渐进步。

真心关爱。

魏禧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当好学生的精神向导。学生懵懂无知,容易掉入陷阱,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走上平坦大道;人生道路上“棘刺当孔道”,做教师的就要用刀砍去荆棘,以便学生顺利通过。他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诸多方面,替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着想是基本准则。

一是把人生的经验教训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魏禧告诉学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自知之明,依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合理选择,而不要好高骛远。即便对中了举的学生,他也没有放弃教育责任。有个学生中举后要去京城参加会试,魏禧希望他能“脱俗”:做了官不要贪利禄,也不要轻易对人作出承诺,更不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从江西到京城要几个月,沿途要拜会硕学俊彦,虚心向人学习,并关心民瘼;要丢掉八股时文,学习一些利国利民的实用知识。

魏禧对学生说,“诚”“谦”二字为处事秘诀,对人、对己都要诚实、谦虚:“切忌在人群中自夸及引用他人夸奖自己的话,始终要谦虚;我自己在这方面教训深刻,直到现在都还后悔不已。”

他重视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但又担心学生“交游泛滥,不求真君子可依倚者,一当患难贫困,则生平之力皆虚用,举目茫然,无一可缓急矣”。所以又传授知人识人的经验:“人极难知。一人之身,即有不同:举一二事,有似极忠厚;举一二事,又似极权谲。”如何辨别呢?“观人行事,须在大处;观人立心,须在小处。人大节无亏,小失不足复论;而欺世盗名之人,每于轻易忽略处露出全付心术,合而察之,人无遁情矣。”

学生进入社会后,他告诫学生要洁身自好,但在一个污浊的环境里,如何不被污染呢?魏禧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譬如在烂泥中行走,时时小心在意,生怕陷入泥坑,保持警惕就不会陷进去。”人如果在臭气熏天的屋子里待久了,身上就不免沾染臭味,而自己感觉不到,这怎么办呢?他提出:“要经常亲近严师畏友,向古人的高风亮节看齐,这样在污泥浊水中,才能出污泥而不染。”

教师的肺腑之言能使学生心灵颤动,特别是在学生信服教师的状况下。

二是对学生长短处一一指明。

苦口婆心,既是对学生的担心,更是师爱的真情流露。

对学生们的个性长短,魏禧一一指出:杨晟“为人醇厚,朝气充溢,但稍有俗见不能自拔”;曾庠“刚直,好任气质,不学问”;孔之逵“与人交笃实,但不能与世同忧患”;任安世“好义侠,多智”,但不如赖韦“贤”;赖韦“有劳而不言,施不责报”……魏禧承认自己在一些方面师不如生。后来赖韦弃学经商,魏禧叹息之余,提醒他不要沾染铜臭气、市井气。

我们常说因材施教,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学生身上用心:了解学生的基础、性格……了解得愈全面深刻,教育效果愈好。魏禧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三是把为学的一些技巧传授给学生。

学生王愈融作文不得法,向老师求教,魏禧就写信告诉他:“初学古文,不可急求好,须用力诵读揣摩。”又以自己走过的弯路为例,说明写文章要琢磨,不要有“骄心怠气”。

四是与生同乐。

魏禧并不是板着脸的迂夫子,而是很懂生活情趣的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也和学生一道游玩。他和弟子玩藏钩、射覆游戏,输了就喝酒。当然,游戏中也有教育,要求弟子把游戏的经过写成文章,第二天早上交上来。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教学方式显然比只诵读“之乎者也”的效果要好得多。

真心换真情,1681年冬天,一介布衣魏禧在乘船赴扬州的途中遽然逝世,其弟子纷纷赶来,赶不及的则在魏禧以往经游处设灵位祭祀。门人梁份的祭文说:“苍生被其泽,夫子因以不朽”,并非夸饰,而是代表诸多弟子对魏禧的真实情感。

“人师”魏禧,名实相符。

(引文及事例资料选自魏禧《日录》《魏叔子文集》《魏叔子年谱》等,本文中部分已译为白话文)

猜你喜欢

人师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加强师德建设,锻造“经师”兼“人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构建新视角探究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听于漪老师讲如何做“人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