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好学生”的评选应改为多元评价

2010-07-07杨军红

天津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儿童节家长评价

■杨军红

杨军红 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三好学生”的评选是在六一儿童节前,班主任简单一说,大家举手表决,谁的票数多自然当选,六一儿童节进行表彰。后来为了公平起见,改为投票的方式,发票、写票、唱票、画票,麻烦了一些,就提前到4月进行,还是在六一儿童节进行表彰。到如今,“三好学生”与毕业升学挂上了钩,投票方式升级为量化表评分,内容繁多,程序繁琐,于是3月就开始了此项工作,还得紧锣密鼓地进行,依然是在六一儿童节进行表彰。

为了使“三好学生”评选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学校的所有行政人员要集中一个多星期忙这项工作,其他工作暂时“靠边站”,这无疑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目睹和经历了多次“三好学生”的评选,每每给我留下的都是无尽的遗憾。特别是市级“三好学生”的评选,对学生来说有些残酷。当选的只是十几个学生,更多的学生被无情地“刷”下来,这些都是好学生啊!谁又能比谁强多少呢?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

在多年的“三好学生”评选活动中,总会发现一些“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现象一:“民主推荐”是量化表中的一项。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各班同时进行民主投票选举。不知是家长已经教会了自己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过于早熟,先选自己,然后选那些在班内表现不是很出色的学生。令我们吃惊的是,学生们的做法竟然如此一致。结果呢?在班内各项表现属于中等水平的学生票数却最高。

现象二:学校布置“三好学生”评选工作后,学生们就开始行动了,大则请客吃饭,小则礼物相送,甚至替写作业等,目的就是拉选票。

现象三:学校布置“三好学生”评选工作后,家长们便开始频频找借口进入学校,找到班主任,施以小恩小惠,名曰感谢教师的辛勤劳动,实则暗示对其孩子评选“三好学生”给予倾斜和关照。难免有个别素质较低的教师师德失守。

现象四: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评选量化表中有音体美、读书征文获奖等项,拉开差距的分值也主要在此。于是“明白早”的家长每周末带着孩子奔波于少年宫或请家教,让孩子学习并不喜欢的项目,然后参加比赛和考级,就为了评选“三好学生”时加分。“明白晚”或“不明白”的家长到了评选的时候才着急,被孩子埋怨,悔之晚矣。有“胆大者”更是铤而走险去搞假证。

现象五:五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三、四年级时,两次入围参加“市三好”的竞选演讲,不幸的是两次都落选了,学生内心遭受了很大打击。从那以后,凡是“三好学生”量化表里涉及的比赛他都不参加,教师很奇怪,因为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就问其原因。学生说:“我不会再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了,两次落选,我实在是没信心了。”

我们评选“三好学生”的环节非常繁琐,特别是五、六年级,因为将和升学挂钩,导致竞争残酷。尤其是最后一项竞选演讲,作为投票者,要求家长、学生、教师各占三分之一比例。为了“公平”起见,要跨年级听评,即五年级的学生和家长代表给六年级候选人投票。这样做又产生了新的弊端,投票人根本不了解候选人,只能凭候选人的演讲效果一锤定音。而候选人的演讲稿教师不得过目修改,也就是谁的演讲稿写得“感人”,谁就能赚得最多的选票。最为可怜的莫过于落选者,有的痛哭流涕,有的闷闷不乐,有的忿忿然……这些层层突围出来的候选人可都是好学生啊!有时候仅差一票就被否定了,对学生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在的价值取向已呈现多元化。学生也今非昔比,他们多才多艺,“三好学生”的评选已经呈现出诸多弊端。因为评价标准过于统一,只注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而且评选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不能入选,与当前发展学生个性、教育人性化等教育理念相悖。

当初教育部和团中央决定在全国推行“三好学生”评选的时候,“三好学生”也主要是一个荣誉称号。随着该项评选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好学生”称号有了越来越高的“含金量”,一个学生如果评上了“三好学生”,他在升学、择校的时候就能得到一些实际的好处,“三好学生”的级别越高,这种好处也会越大。“三好学生”在关键时刻迅速兑现为升学时的“特权”,出现了“以考代评”、“以权定评”等现象。可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利益化趋势,已经背离了这项评选的初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的质量应该是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评价自然也不能是单一的、独断的,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应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不必把评选“三好学生”当成树立榜样的唯一途径,建议评选过程中遵守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目的性,即由往日的综合走向单一。“三好学生”要求多样都好,而今树立榜样时,应看重学生多方面的特长,目标树立应该具体可行。二是层次性,即由往日的单层走向多层。不要把榜样看作是“优秀生”的专利,在关注“优秀生”的同时,还要关注“中等生”、“学困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榜样。三是交互性,即由往日的定向走向交互,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

我们在加拿大的一些学校考察时,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不单纯是精神上的奖励,也有物质上的奖励,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一是糖果奖励。在一些教师的讲台上,放的不仅仅是书本,还有一个瓶子,里面装着许多小动物形状的软糖,它的作用是谁到校早,参加了教室里的一些劳动或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好、有创意,教师就会奖励他一块糖。

二是食品奖励。在教室的一面墙上,有个专栏,在横着的第一排上写着一些学生的名字,在每个人的名字下面都有一个纸做的碗,每个碗的旁边斜插着一个用透明胶带粘在碗边上的勺子,每个人的碗里盛放着用不同的纸做的一些“食物”,有蛋糕和苹果,有橙子和面包等,那是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自己挣到的。到了学期结束,谁的碗里有什么,教师就会将真的食品发给学生。可想而知,当学期结束时,学生们手里捧着经过自己辛勤劳动得到的碗,碗里装着面包、蛋糕或其他食品时,他们会非常兴奋。

三是竞拍奖品。更有趣的是在一个教室的一面墙的下方,挂着写有每个学生名字的口袋,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小圆牌,有的口袋里的圆牌多,有的圆牌少,它们是学生在各种学习和活动中得到的奖牌。每当学生积攒到10个小圆牌以后,就可以到教师那里换取用彩色纸做的“假钞”,上面印有1美元、5美元、10美元,这些“钱币”由学生自己保存,也可以存在教师那里。学期结束时,教师买来很多奖品,有书、笔记本等,每个学生可以用自己平时努力学习挣到的“钱币”来竞拍购买这些奖品。

这些独特的奖励方法有三个好处:一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积少成多,靠的是学生平时的积累,这样的积累是需要学生平时努力去争取的,对学生来说有盼头,小进步有小奖,大进步有大奖,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经济意识。既教会他们怎样才能挣钱,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三是竞争的参与意识。经过自己劳动挣到的钱,让学生去发现、使用和体会,发挥它们的价值,购得不同的“商品”,想得到“商品”就要付出劳动,只有经过自己辛苦的劳动和努力才能换得。对每个学生来说,机会都是均等的。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有每朵花都开了,才能有姹紫嫣红的春天。每个学生都需要恰当的评价,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取恰当的评价,只有给学生创造公正公平、科学、人性化的评价环境,让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才能够享受成长的幸福。

猜你喜欢

儿童节家长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我的儿童节
过节了
欢乐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