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生数学作业设计初探

2010-04-22王其军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0年3期
关键词:习惯作业数学

王其军

学生做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正确设计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作业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

一、初中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

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加之学科数目较多,作业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成为束缚他们的精神枷锁。受指挥棒的的影响,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而学生则强烈反对老师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内外作业。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有的甚至因为过重的作业负担放弃学习,流入社会。这种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我们称之为“差生”的身上,而且也会不经意的发生在我们所谓的好学生身上。作业设计的高标准、高要求就成为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初中学生的作业心理

然而设计作业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要让作业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得讲究一定的技巧。必须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作业心理。所谓学生的作业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情感、兴趣、动机等。它在学生的作业活动中形成,并在作业行为中表现出来。作业心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不良作业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且只注重分数的高低,不求甚解。第二,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不当,造成学生对作业态度的轻视。如作业布置过多,作业内容乏味,教师批改不及时等都会给学生作业造成消极影响。第三,教师受学校、家庭、社会压力,只重视升考科目的作业,忽视其它科作业,使学生把作业看成莫大的负担,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

三、改变初中学生数学不良作业状况的对策

1.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作业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兴趣和情绪的左右。因此,培养学生作业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作业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作业兴趣的目标是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做作业的自信心。数学是百科之母,各个学科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由数学的这个学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感知只有通过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才能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数学学好了,其他学科成绩也会好起来,从而增强做作业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作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作业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好的作业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规律,会妨碍学习的效果。要使学生认识什么是良好的作业习惯,什么是不良的作业习惯,作业习惯与学习效果有什么关系,自己的作业习惯有什么优点和问题,如何改进自己的作业习惯等。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有了正确认识,这对于改进自己的作业习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按改进自己作业习惯的计划长期坚持训练,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作业设计的类型

1.同型异构型练习。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同型异构型问题,学生在解题时,稍有疏忽便会发生错误。为区别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教师可设计对比型练习,使学生从作业中理解解题方法。

2.思维发散型练习。学生刚刚学过某些知识,往往理解比较肤浅,为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刚学过的知识,可设计些发散性的练习,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3.同型题组型练习。各知识点联系紧密,有许多新知都是由旧知识推导而来,为使学生对已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他们从整体上得到理解,在教学时,注意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设计成题组,让学生练习,使学生从练习中发现知识的联系,进而强化已学知识。

4.题图变式型练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定势,即按习惯思路思考问题,碰见常规题型,解题速度快,思路比较清晰,面对叙述形式稍有变化的题,便无从下手。为使学生理解问题本质,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可设计些变式题。

5.知识综合型练习。在单元或期中、期末复习阶段,要注意设计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使他们从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五、初中学生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合理的作业设计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机械性的练习。

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新课标理念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趣味化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多元化的作业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可见,如何按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

1.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因此,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同时趣味性还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等经常变换,互相穿插或“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带着好的心情作业,思维更活跃,反应更灵敏,何乐而不为呢?

2.注重作业设计的目的性。设计作业要体现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设计的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不能急于在短时间内让全体学生掌握,应合理分解难点,科学安排练习,逐步突破,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把精力放在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上,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布置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4.注重作业设计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也是作业设计不可或缺的思想。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5.注重作业设计的反复性。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根据数学科的特点,讲究作业布置的技巧,对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保证课堂效率裨益不浅。作为数学老师注意积累这一方面经验很有好处。

猜你喜欢

习惯作业数学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