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注重“三性”
2010-04-22季敬海
季敬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教师有必要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以体现练习的科学性、差异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注重针对性——突出双基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模仿性的习题,但是在课后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本在习题设计上的某些不足。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如在教学《24记时法的认识》这一课时,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了解24时记时法的特点,掌握24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相互转化,在苏教版的课本上并没有这方面的针对性练习。于是我设计了下面的习题:
1.你能很快地将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来吗?
上午8时下午3∶00晚上9∶20
2.比一比,看看谁最先将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出来。
23时14∶306时40分
这样针对性的练习,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转化方法,尽量避免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注重开放性——拓展思维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这样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教学“约数和倍数”后,可设计这样一题:为了便于和同学们加强联系,老师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大家:139□51□□□□□。从左向右依次是:
第一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二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最大的奇数;
第三个□里的数字是既有约数2和4,又是8的倍数;
第四个□里的数字也是10以内的最大奇数;
第五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六个□里的数字既有约数2和4,又是8的倍数。
学生个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很快就得知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3915198918。这类题目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既给学生以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了讨论交流、调查等学习方式,更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在生活中找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注重层次性——关注差异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时,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差异,课堂练习实行“一刀切”,即统一练习内容、统一练习时间、统一练习方式、统一评价手段,其结果是优秀生感到课堂练习太简单,枯燥无味!学困生却感到课堂练习是负担,学习情绪日趋低落,如果教师要求严格一些,只好采取抄袭来应付。可见,改变课堂练习“一刀切”的做法势在必行!实行课堂分层练习很有必要。近年来,我校结合课程改革,在课堂练习设计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初步形成了课堂分层练习的设计模式和操作流程。
1.改变题目数量呈现分层。现行教材中的每一道练习题,其练习的针对性、代表性、科学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每道习题所给条件的数量都是惟一的,体现不了练习的层次性,特别满足不了那些优秀生的作业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通过改变题目条件中的数量来把一道习题变成两道习题分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性的完成练习。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只闹钟的分针长15厘米,这根分针转动一周,针尖所走的路是多少厘米?我们设计的分层练习就是在“一周”后面增加“2小时”,这样就把原来的一道题变成了两道题,虽然只把“一周”改成了“2小时”,但思维层次提高了,学生必须知道分针走1小时为1周,2小时就是周长的2倍,这就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综合应用。
2.改变题目条件呈现分层。习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因果关系,改变条件就往往改变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和解答思路。布置课堂练习时,在不改变教材上练习题其本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改变题目条件使练习呈现分层。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相距300千米的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几小时相遇?我们设计的分层练习是将“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改成“乙车5小时可以行完全程”;或改成“乙车每小时行全程的1/5”,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道题目进行练习,这样较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需求,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展部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