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

2010-04-22刘婵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0年3期
关键词:有效性提问内容思维

刘婵

建设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内容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目的性。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启发性。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加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趣味性。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与满足。

二、灵活应用提问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应有更高的造诣。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当你设计好了提问内容,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选择好了提问对象,那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

1.激趣式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启发式提问。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释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启发式提问忌言不及义,混乱学生思维。如此,不但收不到启发的作用,还令学生“误入歧途”。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3.诱思式提问。和启发式提问一样,诱思式提问的意义在于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的是:启发式提问注重启发、注重思维广度的拓展,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

课堂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如:连环式提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发散式提问——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比较式提问——让学生发现矛盾,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

猜你喜欢

有效性提问内容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语文课堂效益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