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控课堂生成及策略优化

2010-04-22丁冬梅20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0年3期
关键词:倒数小熊正方形

丁冬梅20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教学中的生成更多地是学生主动思考的结果,是学生智慧火花的展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运用自身的智慧,灵活的调控课堂生成,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这是我们教师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但动态生成的如果不能把握一定的“度”和“量”,也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案例一】调控生成,脱离了目标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口算”,学生计算44+38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出现了6种口算方法。

生1:我是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12+70=82。

生2:我是先把38分成6和32,然后用44+6=50,50+32=82。

生3:我是把38分成30和8,用44+30=74,74+8=82。

生4:我是用38+2=40,40+42=82。

生5:我用的是44+8=52,52+30=

82。

生6:我先用38+40=78,78+4=82。

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很投入,教师也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教师说:“你们真不简单,找到了那么多方法。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课后调查却发现大部分同学仍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方法,更不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关注了表面形式,当学生生成了不同的口算方法时,这位教师没有及时调控生成,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和自我调整。因此,尽管表面上看方法不少,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只理解、掌握了其中的一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多种口算方法”的目标也就成了空谈,也别指望算法的优化了。

【案例二】调控生成,偏离了价值

一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创设了情境:“熊妈妈买来了许多苹果。熊妈妈拿出8个苹果准备平均分给4只小熊,小熊连连摇头;熊妈妈就拿80个苹果给准备40只小熊,小熊拍拍脑袋,求妈妈在多给一点;熊妈妈慷慨地拿出800个苹果平均分给400只小熊,这次小熊开心的笑了,熊妈妈也笑了。”

讲到这里,师问学生:“谁的笑是聪明的笑?”

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说是熊妈妈的笑是聪明的笑,因为小熊分到的苹果数不变。

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熊的笑是聪明的笑。”

教师一愣,问:“问什么?”

这个学生大声的说:“如果只拿8个苹果分给4只小熊,其他的小熊一定会蜂拥过来争抢,要打架的。”(此时全班哄堂大笑)

此时教师还表扬说:你真帮!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讲的有道理吗?我们来讨论讨论吧!”

于是,全班就此问题就争论起来了。气氛非常热闹。

事实上,数学课上的生成有其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没有对智慧挑战的生成更是无效的。

以上这些课堂教学,表现上热热闹闹,生成了一些有效和无效的资源,但是教师没有把握好调控的“度”和“量”,没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益。那调控课堂生成有哪些策略呢?

一、重视课前准备,预设生成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的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只有多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预设的准确、恰当。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我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对这一事实,我设计了在袋子中放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它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摸出长、正方形。当学生准确的摸出时,再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问:为什么不摸出这些图形?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了长、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剪刀等),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研究长、正方形的特征。我又指明研究的目的,提示研究的方法,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又有了很多新的生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之间的联系。由于课前我已作了充分预设,所以课堂上才异彩纷呈,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设计要“粗”“细”搭配,富有弹性。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如果预设的空间过窄,答案唯一,生成必将太少;反之,如果预设空间过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必将太杂。所以,教师在设计时,必须做到“粗”“精”搭配,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所谓“粗”就是弹性设计,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以学定教。当然“粗”并不是无原则的粗,有时更需要在“细”上下功夫。如创设的情景要尽可能的真实有效,贴近学生近期发展区,关键性的提问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一个精心设问,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重视信息的调整,促进生成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形,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如教学四年级《搭配的规律》时,我设置了一个举家春游的情景,我准备了实物3顶帽子和3副眼镜给女儿选择,让学生找出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让我的女儿选择?本想借此“刁难”学生,激起学习欲望,可部分学生一下子报出了有9种搭配方法……显然预设的教学程序也无法匹配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于是我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我问“你们说的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想办法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表示在作业纸上,比一比谁的记录方法最简单。”学生反馈时,真是让我不得不感叹学生的思维,有用字母表示的,图形表示的,文字表示的,数字表示的,简笔画表示的……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不仅悟出了搭配的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及时的调整了教学思路,不仅实现了比预想设计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三、重视适时点拨,创造生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解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作出及时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错误的认知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我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通过一组分数乘法口算(乘积都是1),揭示倒数概念,接着出示几个真(假)分数,让学生写出倒数。之后,我让学生谈谈对倒数有哪些认识吗?其中有一学生说:“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另一生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上下对调。”其他学生也没觉的这样说法有误。面对这一错误,我没有立即说学生错了,而是追问:“这样看来,1的倒数就是1,对吗?组织学生与同伴双向对话,使学生认识对倒数的认识逐渐清晰、准确。这样独具匠心的处理,让错误变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而且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辨错、改错的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一种人文之美。

猜你喜欢

倒数小熊正方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惊喜倒数日历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可爱的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