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意象》中概念性与话语性研究

2010-04-18雷维群

山西建筑 2010年26期
关键词:识别性意象概念

徐 姗 雷维群

1 对全书结构(概念系统)的评价

阅读任何一本书,都需要对书中的概念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概念是对存在的感知进行思考的起点,它是就感知对象进行推导思维和表述的载体。就内容上,概念包括所指对象和语言符号两部分,语言符号是对客体感知赋予语言描述和界定分类。从通俗意义上说,它是指给客体对象起名。在《城市意象》这本书中,作者将各种概念清晰的表述出来,并将各种概念分门别类,形成一个严密的概念体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的通过概念的可分辨性理解全书。下面对本书的概念系统做简单的归纳及评价。

本书中,作者在不同的篇幅引入不同类别的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主观性概念和客观性概念。第一章中作者引入以主观性为主的概念,比如可识别性、可印象性等概念,对这些概念作了精辟的定义。作为开篇提出的概念,它们贯穿全书,并引出其他枝化概念,可以说是全书的“主干”。第二章中,作者以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作比较,重点在于举例论证而非概念阐述,所以在这一章中,没有提出很多的新概念。第三章是全书的重点,作者从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客观性概念,比如一些构成要素: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这些概念贯穿整个第三章,作者对这些概念逐个阐述,采用举例、论证等方法,并指出这些概念之前的相互影响,直到第四段,事实上作者还是紧扣这些客观性概念进行阐述,试图告诉读者如何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设计达到所期待的城市形式,全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阐述支持着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可识别性”“可印象性”等核心概念。

整体来说,本书中的概念系统清晰有序,基本上对这些概念做到了很好的分类。下面对本书中出现的概念作一个简易粗糙的概括,以便后面的阐述和自己的理解(见表1)。

表1 《城市意象》的概念系统

本书虽然各级概念分类清晰,但同级概念的并列性不够,比如第一章的四个概念,“结构与识别”本章中与其他概念列为一个级别,但事实上可能它们不能并列在一个层次上,这样反而会让读者觉得概念的分层有点混乱。

在如表1所示的本书涉及到的一级概念中,有一些概念的提出对中国国内的城市设计及规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形式的品质”和“大都市形式”。首先,国内城市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过于注重城市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品质,使得很多新兴城市充满新颖奇妙的个体建筑而缺乏整体的协调性,让人觉得不伦不类,而本书中介绍的各种影响城市印象的因素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其次,目前“城市化”的热潮依然在中国风行,很多二线城市向一线城市迈进,一线城市向世界化大都市迈进,整体来说,有形成“大都市”格局的趋向,在地域上的扩大势必对城市规划的要求更高,所以本书介绍的“大都市形式”为国内规划设计者提供了思路,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 对于“话语”在研究中的地位的理解(如何“演示”)

所谓“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申为“演示”,它是一种途径,起着连接概念和思维的作用。演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设计者的语言,它是以感官途径传达,向思维认识直观过渡,从而把直觉经验和思维认识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演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形象的演示,包括照片等实景图像、场景虚拟设计图;可以通过图表,比如统计和数字手段,最普遍的手段是通过语言表达。通常是通过这些手段的结合来起到全方位的演示作用,将思维过程完整、形象生动的传递出来。在这本书中,因为主题是城市意象,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和阐述本书的重点,而本书也确实做到了将各种演示方式综合使用,从而传递作者的见解。

整体来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照片的精华浓缩到示意图,再将示意图的精华浓缩到语言。因为事实上读者无法从照片中获取非常直观的信息,比如书中第二章有一张图记录的是查尔斯河边的波士顿,但是照片中的信息之多之杂,让读者甚至作者都很难抓取出其中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但是作者接着立即附上一张简单易读的示意图,将以公共广场为中心的区域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来,把这一地区的规划特点及印象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除了使用示意图、照片等形象直观的演示方式,本书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具有很大特点。首先是采用对市民进行交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使得作者的某些结论有论据基础和公信力,在本书中,作者也不时引用市民的原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更能说明问题。其次让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对现场的环境印象做系统的考察,受训者作出的判断又使作者的结论更有理论基础。

3 如何思辨,并使之引导真实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思辨无处不在,作者的议论穿插在演示中,可以说作者的思辨存在这样一个模式:由真实引出议论和思辨,再由思辨来引导真实,这一模式集中体现在着重分析的第三章。第三章的开章,作者以简练的语言引出了一些概念,如道路、区域、节点等,再进行逐个分析。例如在对“道路”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时首先通过一位被调查女士对泽西城霍兰隧道的叙述引出公路系统所具有的戏剧性和可识别性,接着分析增强道路的可识别性的各种方式。在阐述其中一个因素时,作者认为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识别道路的重要特征,作者给出的论述是:习惯性的路程具有最强的影响,因此,主要的交通路线就是主要的印象特征。在举例之后,作者总结出了一个解决结构复杂的交通障碍的方法:将较差的车流和人流集中于几条渠道来解决,并且通过波士顿培肯街的例子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作者还会通过直接给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方式来解剖一些已存在设计上的缺陷。

整体来说,作者以实例和论述结合,进行了有力的思辨用来判定问题的所在,并指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式,应该说是比较严密的论述体系。

但是本书的论述也有一个小问题。虽然本书的章节清晰,小标题也很明显,但每一小节的论述显得有些混乱无序,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感觉跳跃性很大,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演变。虽然每一节的开头都会有一句点题的话,但作为读者,有时无法理解作者的思路演进过程,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某一节阐述某一段内容。可以说这是思辨的一个大忌,当作者无法将自己的思路清晰有序的传递出去时,读者或者听者会在接受信息时迷失,从而失去耐心,使得作者精心思考的论述得不到有效的接受。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1998(8):4.

[3] 沈益人.对城市意象五元素的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04(7):4.

[4] 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城市问题,2004(6):3.

猜你喜欢

识别性意象概念
抚远意象等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国产汽车标志设计批评
符号的识别性在广告视觉形式中的体现——以标志设计为例
以改性松香为交联剂的甲硝唑磁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分子识别性研究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