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新法复苏对足月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护理
2010-04-17刘波澜
刘波澜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生殖医学科,广东深圳 518000)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复苏是围产医学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新生儿窒息仍是围产儿致死和伤残的重要原因。近年国外报道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为5%-6%,国内发生率为4.7%-8%[1]。在窒息新生儿出生最初几分钟进行正确的复苏,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2]。我们采取不同复苏方法对围产期窒息儿进行观察、评估,研究不同复苏方法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2008年于本院分娩的足月围产期窒息患儿315例,其中轻度窒息205例,占65.1%,重度窒息110例,占34.9%,该组患儿采用规范的新法复苏进行抢救,为实验组。外院分娩的足月围产期窒息患儿285例,其中轻度窒息195例,占68.4%,重度窒息90例,占31.6%,该组患儿采用或旧法复苏,为对照组。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或出生时无窒息,但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亦属窒息[3]。根据Apgar评分标准分为轻度、重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基本正常,但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以下者也为窒息[4]。
1.2 新法复苏方法 即现代复苏技术ABCDE方案。①A(Airway):建立通畅的呼吸道,尽量吸净黏液。②B(Breathing)建立呼吸、增加通气。③C(Circulation):建立正常循环,保证足够新博出量。④D(Drug):药物治疗。⑤E(Evaluation):评价、监护。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比较两组窒息儿生后5min、10min的复苏成功率,以Apagar评分≥8分为复苏成功。分别通过头颅CT、NBNA和听力筛查检查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复苏成功率 实验组的复苏成功率为95.6%,对照组为74.7%,实验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l 不同复苏措施成功率比较
2.2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实验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3%,对照组为85.9%,实验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复苏措施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 讨论
3.1 新复苏方法 新生儿重度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死亡重要原因之一,窒息新生儿死亡率为无窒息儿的45倍[5],及时准确处理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减少远期合并症的关键。我国在80年代以前,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基本采取传统方法,即脐带静脉注射50%葡萄糖+尼可刹米+维生素C和拍打足底等以刺激呼吸为主,此法成功率低已不采用。新法复苏与旧法的不同点是先建立通畅的呼吸道(A),在吸净粘液的基础上建立呼吸加压给氧(B),帮助肺扩张,增加血氧分压和降低二氧化碳分压,解除缺氧酸中毒对呼吸中枢的抑制。若心率仍每min<80次者,再加胸外按压心脏建立循环(C)。大多数窒息儿经过ABC处理都能很快复苏。尤其(A)是关键,(A)处理好,(B)(C)也就迎刃而解。只有极少数重度窒息儿在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和胸外按压心脏30s后仍无反应时才需用药(D)。这是与旧法复苏急于用药截然不同。而且用药原则是按心率减慢时先用肾上腺素,有急性失血伴低血容量时给扩容剂,有代谢性酸中毒给碳酸氢钠。如母亲使用过麻醉药而新生儿生后无呼吸可给盐酸钠洛酮。若经上述努力无明显好转仍处于休克状态,可考虑给多巴胺。整个复苏过程和好转后都要注意保暖、评价和监护(E)。评估复苏效果与合并症(Evaluation)。经新法复苏抢救成功的新生儿都应转入新生儿监护室继续治疗。本文对规范新法复苏与不规范的新法复苏比较,复苏成功率分别是95.6%与74.7%,从而说明规范的新法复苏的重要性。可见,新法复苏方案在抢救新生儿窒息中是最理想的方案。
3.2 复苏措施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医学中发生率较高的严重疾病,也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新生儿窒息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治疗,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持续缺氧可导致各器官损害,而缺氧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主要为HIE和颅内出血可以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
3.3 复苏的配合与护理
3.3.1 复苏前准备 对高危孕妇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产程监护,提高产科质量,减少窒息发生。医务人员配备:每一次分娩时,应该有一名经过培训的掌握复苏技术的医务人员在场。一名助手:掌握除插管以外的复苏技能。器械和用品的准备:吸球、吸引器、吸氧设备、8号鼻饲管、20ml注射器、婴儿复苏气囊、面罩氧备、喉镜、气管插管、金属芯、剪刀、胶布、手套、辐射保暖台、听诊器等。药品:肾上腺素l:1000、纳洛酮、扩容剂、NS、5%NaHCO3。
3.3.2 复苏护士的配合 复苏护士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步骤和新生儿Apgar评分法。要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抢救动作迅速,操作熟练、轻柔、准确。复苏抢救时护士要注意掌握以下医学要点:复苏过程中,护士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配合,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执行医嘱准确无误。畅通气道,摆正患儿体位,头轻度伸仰位,不可过度伸展或过度屈曲。还要注意保暖,选择适宜的吸痰管,先口咽后鼻腔清理分泌物。吸引器负压不超过13.3Kpa,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s。复苏囊加压供氧时,最初几次压力较高为30-40cm水柱,以后维持20cm水柱,以胸部轻度起伏即可,频率40-60次/min,呼吸比1:2,放置面罩时应注意面罩和面部之间的密闭性和有效性,位置不能盖住眼睛或超越颏部,以防皮肤损伤。胸外按压位置应放在胸骨体下1/3处,按压深度1.5cm-2cm,频率100次/min以上。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频率比为3:l,应用药物要严格按医嘱执行,用药剂量应准确无误,技术操作熟练。整个复苏抢救过程配合要求准确、快速、熟练。复苏成功后,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无青紫,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有无惊厥、凝视、尖叫及肌张力变化等脑受损的表现。另外,还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注意保暖,详细记录出入量,并做好家长的健康指导工作。在严格执行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同时,着重加强复苏后护理,能提高新生儿的成活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4 复苏技术的培训 院外转入大多接生者未进行新复苏技术的正规培训,仍旧是用—些错误的旧法复苏方法或不规范的复苏方法,加之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新生儿专用系统。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可看出由于不同出生地点,采取不同的复苏方法,对窒息复苏的成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推广应用新法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儿产科医师、护士、助产士、麻醉师、进行新法复苏的理论及技能操作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每位医务人员都要牢记新生儿复苏流程图,熟练掌握复苏的程序和方法,切实掌握三大适宜技术(面罩正压给氧、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吸引技术及合理用药,并定期进行复苏技术考核。同时也将新生儿复苏技术对县、乡级医院的有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从而达到推广普及新法复苏的目的,降低围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从而提高我国人口质量。
[1]陈白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2000,15(5):307-310.
[2]王玉芳.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配合[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2):2073-2074.
[3]王慕逖.儿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7-110.
[4]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3.
[5]赵壮平.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