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后重建的紧迫性与可持续协调发展

2010-04-14李小容

四川建筑 2010年6期
关键词:规划科学群众

李小容

(1.重庆大学房地产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2.德阳市规划局,四川德阳618000)

灾后重建的紧迫性与可持续协调发展

李小容1,2

(1.重庆大学房地产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2.德阳市规划局,四川德阳618000)

突发地震灾害的预防、处理和应急能力是检验每一个国家和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地震虽然不能准确预测但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在灾害来临时如何科学规划、积极应对和快速重建,应该成为政府部门强化管理和灾后科学规划重建重中之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化解灾情和可持续协调发展。

地震; 统筹; 重建

5·12特大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震惊中外,举世关注,它确实是一场世界罕见的灾难。如果把此次灾难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举国同悲;第二阶段:守望相助;第三阶段:重建家园;第四阶段:持续发展。那么对于我们规划应该考虑第三步和第四步。因为对于灾区来说,重建家园是当务之急,是老百姓、受灾群众安身的需要。也是改善建筑质量和提高建筑质量的机遇。

这次地震破坏性很大,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很多事情需要统筹协调,科学安排。要保证这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做到质量与效率、眼前与长远的协调统一,实现科学恢复重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综合考虑,如果各行其是盲目进行将给长远发展带来隐患。

1 灾后重建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灾后重建,规划先行”,这就要求规划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规划要做的事情就是为科学重建提供技术支持,使现在的重建为将来的发展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

1.1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科学选址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从前一阶段的抢救生命过渡到恢复重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根据全市城乡受灾实际,规划部门全力以赴在极短时间内通过区域统筹、地形图初选、现场踏勘、集体论证,完成了过渡板房规划选址任务,做到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就近安置受灾群众,并与相关专业部门配合协调,确定了水、电、气的规划通道,为及时开展过渡房建设、及早安置灾民奠定了基础。

1.2 灾后恢复重建,促进科学发展

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尊重科学,从长计议,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划认识到要保证这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做到质量与效率、眼前与长远的协调统一,实现科学恢复重建,必须立即编制灾后重建规划。重建规划必须在解决当务之急问题的同时,不能忘记长远发展,要为科学重建提供法律支持,使现在的重建为将来的发展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

1.2.1 收集资料,掌握大局

地震初期,规划部门派出工作人员负责对灾损统计数据的初步校对、汇总上报工作,并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对接,为上级部门顺利开展相关规划工作提供了完整、准确的基础资料。在安置、重建之前,以城市各方面受灾数据为基础,对先前城市规划的灾后评估及分析,这个评估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指导性纲领。

1.2.2 统筹兼顾,依法实施

在灾后恢复重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中,规划部门严格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始终坚持深入勘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意见,重大事项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论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做到全面考虑、从长计议,协调好当前重建需要和今后长远发展的关系,为灾区未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1.2.3 系统评估,协调推进

在上级相关部门和中规院的支持帮助下,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对地震现场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系统评估,突出生态功能,强调绿色发展。合理确定规划范围和重建区域,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合理确定未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合理安排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努力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考虑我市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避开主断裂带,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按照节约原则和合理提高集中度的要求,科学配置生产要素,让人民生活更安全便捷,使重建后的灾区成为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生态文明的新区。

1.2.4 立足现在,规划未来

地震灾害发生前,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规划部门认真组织开展了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民意问卷调查,并积极协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好相关专题调研。在总规初步方案完成后,又及时组织不同层次的座谈、交流、汇报等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为深化完善规划方案提供了思路。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又投入人力调整了修编思路,并结合灾后重建项目深化了近期建设规划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总规纲要。

1.2.5 坚持科学重建,确保重建项目有力有序

灾后重建过程中,规划始终坚持“规划—项目—投资”这条主线不动摇,以规划项目为纲,以科学规划引领项目,用项目带动投资,用投资推动发展。注重科学统筹、多措并举,落实好优先抓民生项目重建、加紧抓城镇重建、突出抓配套设施重建三个重点。针对学校、医院、安置房等建设进度急迫的灾后重建项目,规划部门于当天安排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加班办理审批手续,确保了重建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进行规划调整的项目,及时组织专家论证,经局长办公会通过后上报市政府审批,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确保了灾后重建项目的落实。

2 灾后重建的紧迫性与可持续发展协调的思考

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群众要求迫切,但是我们必须要更多的考虑到的是城市以后的发展,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我们的重建不是以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着眼于未来,灾后重建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城乡统筹和可持续性发展。至少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几点:

2.1 灾后重建要生活同生产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搞好灾后农村恢复重建,最紧迫的任务是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好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同时,要统筹谋划好生产发展,特别是对新规划易地搬迁的村,要在新搬入地配套解决耕地等生产资料,为搬迁后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提供最基本的土地等资源保障,努力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奠定基础。

2.2 灾后恢复重建同区域发展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只有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大环境相协调,同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大格局相适应,才能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灾后恢复重建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增强区域发展观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同时,要把当前的抗震救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协调起来,谋划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之计,有重点、分步骤、高质量地加以全面推进。

2.3 统一规划同特色实用相结合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市场规律,必须尊重客观实践和群众意愿。应该把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同传承特色、风格各异、发展提高结合起来,提供不同需求、各具特色的建筑式样,满足不同生活水平的需求,防止“一刀切”和一张图纸搞建设的情况。

2.4 恢复重建同生态修复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震灾害在损毁大量房屋和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使农田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同生态修复相结合,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既重建美好家园,又促进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进可持续发展。住房和村庄重建,无论在原地或易地搬迁,都需要新开发土地,一定要本着节地省地的原则,避免大规模过度开发,对废弃的村庄、宅基地要及时复垦整治,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因滑坡、山体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裸露山体以及塌陷地段,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治理和修复,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TU982.29

A

2010-02-25

李小容,女,在职研究生,工程师。

猜你喜欢

规划科学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