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2010-04-14邱强
邱 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81)
高层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邱 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81)
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的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必然要求出现更多、更好的高层住宅。适度地把“空中花园”引入高层住宅,能够带来一种更为丰富和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高层住宅; 空中花园; 环境
居住是城市的传统职能,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是不可缺失的构成因素。1933年《雅典宪章》宣称:“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但也正是因为其传统职能的特点,居住区的城市形态是有着相对久远的历史和相对稳固的形态的。一个居住区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的形成,积淀才形成当前的规模,又随着其自身所容纳的人口不断繁衍、不断地对最初的既定居住形态进行修正、改进,最终达到一个成熟的饱和状态。在城市中心区高密度的居住模式是伴随城市出现就已经形成的规律。人口的剧增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的短缺成了一对最尖锐的矛盾。如何在同样的用地上解决好更多人的居住问题,从建筑学角度来讲有两个指标与此有直接关系:一是建筑密度、二是建筑容积率。住宅高层化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新建的住宅区成为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住宅对于当代人是维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后来人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和历史的记忆。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更新,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理念、物质需求都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住宅是小区的主体,环境是小区的基础。“营造绿色生态环境”是住户、开发商和建筑师的共识,绿化是住宅小区中形体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外,还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小气候的功能。庭院是中国建筑传统的空间形态,在土地紧缺和人口压力的现实矛盾日益突出的状况下,如何在城市高层住宅中重新引入“庭院空间”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进行更多的亲密接触,这个问题摆在我们每个建筑设计从业者面前。笔者认为,在高层住宅适当地加入“空中花园”设计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空中花园”是近年来流行于房地产界的一个概念,目前建筑界对住宅中的“空中花园”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本文中,作者将其界定为:城市多层、中高层和高层住宅当中与住宅相配套的户内外绿化场地。具体内容包括:可以用来进行较大面积绿化的阳台、天台、公共走廊和公共休闲平台等建筑构成形式。
1 源 起
域的阿西里亚的巴比伦花园因为在阶梯状的构造物上种植植物而被称作“Hanging Garden”。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相当数量明显具有生态建筑学设计倾向的“空中花园”的设计实例(其中有许多被收入高技派作品),并涌现了一批蜚声国际的著名建筑师。如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伦佐·皮阿诺(Renzo Piano),约尔达和佩劳丁(Jourda&Perraudin),以及景观专业出身的建筑师像凯文·罗奇(Kevin Roche),还有再生或替代材料应用方面的专家约翰逊(Johnson),安特伦纳尔(Unterrainer),阿坦戈(Atergo)等等。
在现代建筑出现、发展和流行的过程中,最早提出类似“空中花园”概念的当属 20世纪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在1922年的“Maison Citrohn”概念性住宅(也称“雪铁罗翰住宅”)设计中提出了“房顶不但是平顶结构,而且设计为屋顶平台作为天台花园,供居住者休闲用”的全新理论。1922年,柯布西耶设计了“别墅大厦”。这是一栋 5层的大楼,楼里面设计了 100所可供出租的别墅,每栋别墅都是两层并在其同层并列开间的位置拥有自己独立的花园。一个旅馆式的机构管理着全楼的公共服务。屋顶有一间公共的交谊大厅供住户使用,并有一个大运动场和跑道。院子里、花园里的路旁满是花草树木;每一层楼的阳台花园里都种植有常青藤和花卉。虽然这栋建筑是以“标准化”的生产和建造模式著称于建筑界,但是其中天才的“空中花园”设计手法对于后来的建筑师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 Cornea)是将传统技术和生物气候地方主义观成功运用到现代建筑和高层建筑实践当中的印度建筑大师。多年来,他一直遵循“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理念,作为该理念一种有效实施手段的“空中花园”在他的住宅设计作品中屡见不鲜。1983年,他在“干城章嘉公寓大楼”设计中将这一概念又推进了一步。在这栋28层,85m高的筒体混凝土建筑中,柯里亚巧妙的运用悬挑剪力墙的支持方法创造出了大尺度的凹陷形空间,并把这种约二层楼高的空间用作修建花园平台,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布置在建筑东西向的“空中花园”在居住单元与外
许多人对于“空中花园”这个名词的第一反应都是古代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据旧约《圣经》的解释,位于两河流墙间建立的缓冲地带能够在获得当地主导风向的同时避免西晒,“干城章嘉公寓大楼”也因此成为当今建筑界生态建筑的一个典范。
马来西亚建筑大师杨经文(Ken Yeang)是另外一位著名的“空中花园”实践者。20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他在其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建筑”理论及实践当中将“空中花园”的理念与建筑技术相结合,对“空中花园”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并被很多建筑师加以效仿。早在 1987年他的著作《热带游廊城市——为吉隆坡提出一些城市设计理念》当中,他就己经形成了尊重环境的热带城市概念,这种早期关于“游廊步行道”的理论已经在香港极端拥挤的环境中被证实为是一种有效的改善空间质量的手段。
2 现 状
“空中花园”式建筑以其造型新颖美观、空间灵活多变、功能丰富和生态效应显著等特点满足了现代城市中人们对于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需求,被广泛用于各种楼盘的包装与宣传。
近些年,尤其是进入 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新的建设热潮的兴起和人们对城市住宅环境要求的提高,“空中花园”的设计概念被更多的国人所熟知。由于该设计理念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因而被许多建筑开发商用来进行各种楼盘的宣传炒作。但直到目前,业界对于“空中花园”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市场上对于“空中花园”的说法也是鱼龙混杂,很多地产商宣称的“空中花园”无论形态还是功能都与传统的阳台和晒台没有太大区别。真正具有相当大面积“空中花园”的建筑最早都是“SOHO”(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类高层住宅。这与此类建筑具有简洁紧凑的小户型、较大的公摊面积和购买人群的需求等特殊性质不无关系。尽管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外界对于此类楼盘还存在异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营造“空中花园”的确是一条改善高层建筑人居环境的合理途径。
3 解 读
(1)结合前面对空中花园的定义,从空间领域类型划分,空中花园可分为私家花园、半公共花园、公共花园三种。此类庭院空间可以实现空间由私密性—半公共半私密—公共性的递进关系,使每一户既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又能在公共的庭院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得到彼此的欣赏和信任。同时,由于空中花园所带来的立体绿化效果,从而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飘浮在城市空中的绿色风景。
(2)空中花园与灰空间:“灰空间”一般指的是建筑物室内与室外的过渡与对接部分,包括入口大堂、风雨廊、阳台、前庭、中庭、来光庭,与建筑主体连接的构筑物等。灰空间既不属于自然,也不属于室内,而是二者之间的缓冲与过渡。这些空间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富于生活的情趣演绎,因而其设计形式也是变化万千的。“灰空间”对于“空中花园”来说,应该是个绝佳的载体。这不仅是因为灰空间介于室内外的特性有助于花园里植物的繁衍生息,也有助于统一的管理和维护,更因为现代城市住宅中的灰空间是一个边缘的、意义丰富的、充满了一不定性的区域——人们在其中可以进行许多种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活动;此外通过合理的布置“灰空间”可以很好的发挥其生态效应。
另外还有不少国内的建筑师把“空中花园”结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进行设计,提出了诸如“空中四合院”等概念,也赋予了这种建筑形式以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
(3)“空中花园”在建筑技术角度上的利与不利因素。
有利的因素有:
结合交通设计可以增加和扩大逃生路线;
增加高层建筑中的避难平台、临时避难所和防灾据点;
通过“空中花园”对防火分区进行自然分隔;
通畅的气流设计减小风压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
“空中花园”的大空间防止有害气体的堆积;
“空中花园”中水池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的作用等等。
不利因素有:
“空中花园”的大跨度结构、在建筑物竖向间隔出现的大空间结构和出挑过于深远的悬挑平台将不利于多、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空中花园”当中的植物在火灾来临时有可能成为助燃物:
过大的花园面积将导致住宅到交通盒的疏散距离过远;
开敞式的空间和过于通畅的气流不利于消防过程中对火势的控制等。
4 结束语
“空中花园”住宅遵循着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传承了建筑史上多个经典作品的设计思想,是中国现阶段城市住宅逐步走向高密度和高容积率特征的发展过程中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设计手段,也是我国现阶段在不具备较发达经济、技术条件情况下进行生态建筑创作的一种努力方向。相比传统城市住宅建筑,“空中花园”在适应气候、改善通风和日照条件、创造建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人际交往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如公摊率过大等问题,因此应当因地制宜的加以设计。
TU241.8
A
2010-03-22
邱强,助理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