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思考

2010-04-14

四川建筑 2010年6期
关键词:住区道路设计规划设计

王 英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思考

王 英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通过对我国现行的居住区道路设计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些特点的历史根源,调查分析了这种设计产生的社会问题,同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住区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中讨论了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初步看法。

居住区; 道路; 设计特点; 社会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区域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继续成为我国规划设计的主流,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规划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索,以寻求一种解决方法或者指导思想,将这种解决方法或指导思想逐渐融入到以后的设计之中。

1 我国居住区道路设计特点及背景分析

我国目前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很多是采用国外住区建设的早期理论——邻里单位理论及雷德朋方式。邻里单位理论是 1929年由西萨·佩里首先提出的,他把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这种理论比较好地解决了住区的安宁安全问题,住区的完整独立问题等,在 20世纪初期比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解决了当时住房方面的主要矛盾。

分析起来我国居住区道路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依照住区规模大小划分为住区主路、次路、庭院路等几个层次。

(2)人车分流。包括人车截然分流和人车部分分流,组织专门的步行景观道路,设专门的步行入口,强调将车行交通对住区的影响降至最低。

(3)尽端路的广泛运用。尽端路广泛用于住区的构成细胞——庭院,几乎通往每个庭院的都是尽端路。

2 住区道路设计产生的社会问题及探索

邻里单位理论本质上仍然是物质形态之上的一种规划设计手法,这种物质形态决定论的规划手法,忽视了作为住区最终的主角——人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在从邻里单位理念上发展起来的小区模式中,屈从于汽车交通的需要。以公共设施服务及其半径限定居住人口规模的方法把居住空间的主体——人置于从属地位;忽视了空间规模及范围与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

(1)截然对立的人行空间和车行空间割裂了住区内整体和谐、富有生机的局面,使住区道路成为汽车的专用空间,住区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2)居民丧失了交流往来的最适宜空间——道路空间以后,只能被动地集中在所谓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步行景观大道上。

(3)道路分级加尽端路的布局方式使各组团间缺乏直接联系。虽然在保护居住区的安全上有着积极意义。但削弱了居民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在整个居住区内创造良好的生活气氛。

早在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意识到了邻里单位产生的社会问题。从那以后,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出路。到 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哲学进入多元化探索时期,寻求“人——社会——环境”和谐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的环境行为学理论成为新时期的主流,城市研究已从传统的如土地利用等经济布局的研究以及商业市场空间研究深入到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与认知地图等使规划理论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城市住区的发展重点已从单纯的满足居住游憩娱乐等功能转向对居民交往信息及情感交流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

3 居住区道路设计中应该强调的几个方面

3.1 道路设计中应强调道路空间的生活性

交通功能是城市居住区道路空间的基本功能。与交通相关的各种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如上班、出门购物等,这与道路空间的线形特征相吻合。但是,在城市居住区中,道路空间的生活性是十分重要的,生活街道所具备的提供交往空间的功能是不能被割舍的。居住区中的道路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能对居住区的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丰富道路空间能增加居民与道路的交流,也能激发居民之间交往的欲望。这样不仅可以使居住区内的道路恢复生活气息,而且对于密切邻里交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2 强调对居民的人性关怀

在住区的发展过程中,机动交通从进入居住区的第一天起,其在交通安全,噪音环境等方面的缺陷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住区交通流线的规划设计中,往往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人车分流的措施,尽量为 住区居民创建出相对独立完整的安宁安全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住区交通设计更加强调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规划,将交通规划的目的集中为结合人们在工作娱乐及居住行为中对街道的使用要求和偏好。创造安全而富有吸引力的居住区街道环境,鼓励和支持步行、骑自行车及其他交通方式。

3.3 强调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基本上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交通体系,有着几乎相对的规划设计理念及思想,住区交通规划设计强调“通而不畅”的原则。以达到限制车速降低噪音,避免城市车流进入等目的。而城市道路交通则将道路交通的迅速通达性放在第一位,强调道路系统的等级完整,通畅无阻。因此,一直以来,居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彼此独立、平行发展。然而,近年来,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导引下,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如轻轨地铁以及诸如METROBUS等新型城市巴士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公共交通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首要选择。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等国情,私家车不可能成为日后居民生活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住区交通规划应从人的行为习惯、感知尺度等基本因素出发,使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联系的快捷。

4 居住区道路复合空间的建立

居住区道路的复合空间是指通过对道路空间的设计,限制汽车行驶速度,使其不再是威胁居民人身安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将居住区道路与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成为引发人们交往与活动的场所。

交通功能虽然是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功能,但它与城市道路又有区别,首先,由于我国城市居住区的模式大都是封闭式的,居住区内外的道路在视觉感官及心理感受上都有所不同。居民驾车在居住区内行驶,仍然感觉在“家”的范围内。因此,在保证道路通畅的前提下,通过改变道路形态和增加人性化设施的方法降低车速是完全可行的。另外,居住区道路不像城市道路那样总是繁忙,因为居住区道路只有在上下班的时候才突显其道路功能。因此,应该顺应人在道路上活动的行为特点和活动的多样性需要塑造道路的复合空间。建立道路的复合空间,一方面提高了居住区道路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道路上场合的多样与不同场合的并存,使道路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真正成为居住区内的“公共起居室”。

[1]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2]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TU984.191

A

2009-09-29

王英(1982~),女,本科,助教,从事建设设计基础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住区道路设计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品
某码头大件运输道路设计浅析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道路设计中的选线优化设计研究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轨道交通疏解道路设计研究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